体制内是深井,你会跳出来吗((三))

去年我曾在三明治“故事姜饼人,想/准备/已经离开体制内的年轻人”这个非虚构写作项目中做了几期关于离开体制的年轻人的专访。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嘴上说着要离开,可真正付诸行动的并不多。

年轻人尚且如此,中年人又怎样呢?
前几天那篇引爆朋友圈的《人到中年,职场半坡》,60万人对中年危机表达了焦虑和困惑。有读者留言:我现在想退出体制,可是又迟疑了,这么大年纪了,我还有竞争力吗?我要浑浑噩噩的混到体制退休吗?
体制内是深井,你会跳出来吗((三))
文章图片
体制内是深井,体制外是江湖,体制内的你,还跳得出去吗?
最近,我们请来多位已经离开体制的校友做了几次线上分享会。他们当中有的在高校任教,有的自己创业,有的是独立作家。每个人身上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或许能给迷茫的我们拨云见雾的启发。
阿龙是一个作家,目前已独立出版7本书籍。特立独行的他给了大家带来全新的思路,巨大转变的背后是执着和坚持。他生命轨道的改变或许来自那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瞬间:
读研一时,正好金山公司的求伯君到学校来演讲,我跑到后台让他帮我安排了个实习的机会。那次实习给我很大的触动,我发现体制内外思想差别太大了,于是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必须三年内离开。(这是个特殊的体制内)
毕业分配虽然去了个当时或者现在看来都是个很不错的单位,但是离开的想法无时不刻不在敲打着我。离开后我去过软件公司,尝试过给专栏写稿,后来做过报社采访人员,最后慢慢走上独立作者之路。他坦言:

我就是对社会好奇,弄不懂的问题就想去弄懂,弄懂了就想写下来。
一个工科男华丽转身成为一个专门写经济和历史类书籍的作家,其间他的经历辗转起伏,让我们看到,每个人是一条河流,终归流向属于自己的大海。
欧阳开办了一所民办幼儿园。她的言语就像她本人一样踏实:
我当年读大学时就是个学渣,混了个本科毕业证,工作以后感觉自己也不适应工作,分析自己一没有技术能力,二不会吹拍,三是性格耿直到让人难受,于是就想干点自己能干的事。
我有个优势就是一直和身边人的关系都很好,看人没有标签,啥人我都一样打交道,我的耿直和不懂技术完全不妨碍我做大家的朋友。正好那段时间遇到孩子幼儿园出现问题,家长们都推我去维权。事情结束后,朋友开始撺掇我去办幼儿园。于是一个在体制内啥也不懂的,甚至连家务都不咋做的娇妈妈,看完去不具备创业的条件的我开始了创业。当然自己也走了很多弯路,谁也没有那么英明神武,掉坑了爬起来才是成长。
当有人问及什么是创业中最难的?欧阳回答:
只要心态平和,没有过不去的坎,啥也不难!
欧阳就是我们身边那个看上去很柔弱很普通的妈妈,身体里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虽然自嘲为学渣,但是敢想敢做、吃苦耐劳、善于与人沟通,这些闪光点成就了今天的她。
阿华是个国内某行业排名前三的公司老总,他的真知灼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
如果从我们过去的20年来看的话,找工作其实不如说是找一个好的行业,然后,在里面扎扎实实的做下去,就自然而然了。我觉得,其实我们从体制出来之后,找工作还是要看自己的主要的心理的预期。而且在等待的时候,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另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分析清楚自己的资源在哪。如果想路走得顺一点,都应该是站在原来的起点继续往前走才恰当!
我们不能又享受着体制的安稳,又想着拿得到和体制外成功人士一样的薪水这不公平!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稳定的投资收益一定是较低的。我们要定位清楚,如果想安稳的过日子,那么留在体制内,一动不如一静,静观其变,相信体制要想稳定必然不会长线亏待体制内的人。同时也要安慰自己,既然追求稳定生活,那么就不要去比较。如果对自己的目前状态非常不满意,那么就赶快理清自己的优势和资源所在,能否有效合理地利用上,以及如何使用,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相应的公司或者合作伙伴。
他还分享了身为管理者的箴言:
对于公司来讲,如果一个人偷懒不做事,其实公司的损失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对于这个偷懒的人来讲,他的损失就是百分之一百。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给予我们的的不一样的视角。格局的开阔是阿华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歌词源于生活,生活却远比歌词更艰难。
体制内是深井,你会跳出来吗((三))
文章图片
就像另一个嘉宾所述:找工作有些地方和找配偶一样,你如果奔着完美去,多半要单身了。而且如果对方真的完美,你能否够得上要求呢?喜欢对方优点,能容忍对方缺点,这就能很好的在一起。体制内外两条路都可以走,另一条并不比你选的更容易。所以选了就是对的。继续认真地走下去才是我们人生的归宿。
不夸张地说,在面临选择、面对机会时,每个人都当过盲目冒险的傻瓜。我们是否能够解释每次选择或冒险的依据。
多数人的依据不外乎:
“我听别人都这么说”
“我看媒体也这么报道”
“我得到某个小道消息”……
如果你询问细节,他多半无法回答。但是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总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出清晰的依据,以及自己的理由。这些依据和理由并非一定正确,但他们一定足够清晰,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着。
【体制内是深井,你会跳出来吗((三))】嘉宾的所言所行只是给我们一个更加清晰的思路和实践的方法,只有有针对性地做出自己的判断才不会像“傻瓜”一样去冒险,去盲目追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