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大厂“理财”,集体血亏?

投稿|大厂“理财”,集体血亏?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深燃 , 作者 | 王敏 , 编辑 | 向小园
“炒股4个月 , 亏了70%”、“拿着几千块的微薄工资 , 股市却一天亏几万”……股票市场涨跌惊心动魄 , 波诡云谲之间 , 总是少不了不经意间就被割韭菜的小股民 。
个人投资说到底 , 大多是小打小闹 。但即便是家大业大的大厂们 , 做投资也免不了踩坑踩雷 。
过去一个月 , “美图炒币半年浮亏3亿”、“特斯拉或有4.4亿美元的比特币减值损失”、“游戏大厂米哈游踩雷信托产品”等巨亏消息 , 接连出现在大众视野 。
不仅如此 , 相较以往的高回报 , 互联网大厂们的投资数据也不尽如人意 。今年一季度 , 百度、美团等多家互联网公司的财报 , 都出现了投资浮亏(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负数) 。尽管只是浮亏 , 暂时对公司主营业务影响不大 , 但如果所投资公司的估值、股价长期低迷 , 那么浮亏也可能成为真正的亏损 。
大厂做投资 , 都有其专业团队和策略 , 不过投资的目的不外乎几点 。一个是最大限度提高公司自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 获得较好的财务收益 。此外 , 更重要的是投资业务与公司业务实现产业协同 , 或是在主业之外 , 寻求新的增长曲线 , 实现公司业务的扩张 。
进入2022年 , 随着全球经济的波动 , 投资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大 , 导致全球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极端”案例 , 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难免被波及 。而在投资“集体亏损”的情况下 , 大厂们的投资策略 , 也不得不变一变了 。
激进派、保守派 , 都难逃踩雷大厂投资理财 , 早已是普遍现象 。不管是炒币、炒股这类高风险投资的“激进派” , 还是买信托、理财产品等稳健型投资的“保守派” , 都有亏损风险 。
美图是激进派炒币玩家的代表 。作为港股市场上第一家购买比特币的公司 , 7月3日 , 美图发布公告称 , 预计今年上半年亏损在2.75亿元至3.5亿元之间 , 与去年同期的亏损1.38亿元相比 , 同比扩大99.6%至154.1% 。亏损的主要原因是购买的加密货币减值 。
去年上半年 , 美图先后共花了1亿美金购入比特币、以太坊 。彼时的币价一路高歌 , 比特币、以太坊的价格到去年11月攀升至巅峰 , 分别达6.9万美元、4800美元 。美图去年财报显示 , 到12月底 , 美图投资加密货币浮盈约3.97亿元 。
进入2022年 , 美图炒币赚钱的梦想很快遭遇了现实的沉重打击 。加密货币市场进入寒冬 , 6月份最低谷时 , 比特币价格仅为1.76万美元 , 以太坊也跌破一千美元 。到6月底 , 美图投资加密货币浮亏约3亿元 。
比特币、以太坊皆一路下跌 , 被波及的不止美图 , 还有另一个“炒币大户”特斯拉 。根据媒体近期报道 , 由于比特币最近三个月价格暴跌 , 特斯拉可能会在即将公布的第二季度业绩报告中报告大约4.4亿美元的比特币减值损失 。这一亏损额 , 相当于特斯拉去年年度利润的9%左右 。而在此前 , 特斯拉靠着炒币赚过不少钱 , 今年一季度的财报还披露 , 其通过炒币赚了1亿美元 。
在“激进派”玩家中 , 有公司“炒币”疯狂 , 也有公司“炒股”疯狂 。A股上市公司云南白药就因为炒股亏了不少钱 。财报显示 , 今年一季度 , 云南白药因为炒股浮亏5.25亿 , 但和去年一季度炒股浮亏了7.29亿相比 , 还少了三成 。
2021年全年 , 云南白药就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失高达19.29亿元 , 导致公司净利同比下降49.17% , 也是公司近20年来的首次归母净利下滑 。在亏损的近20亿中 , 小米一只股票就亏了14亿 。
不同于高风险投资 , 有些公司是为了资产保值规避风险 , 结果最后还是没有逃过踩雷 。
游戏大厂米哈游、莉莉丝可谓是“保守派”的代表 , 购买信托产品来提升资金收益效率 。不过 , 最近也都陷入了信托暴雷事件 , 正诉诸法律寻求解决 。天眼查显示 , 莉莉丝、米哈游都新增了开庭公告 , 被诉方为五矿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
据媒体报道 , 由招商银行代销的“五矿信托鼎兴”系列产品 , 总规模超23亿元 , 已于今年6月18日全部到期 , 但其中多款到期后无法正常兑付 。一时间五矿信托产品暴雷的消息沸沸扬扬 。莉莉丝官方对媒体回应称 , “总共23亿的规模我们只是少量参与 , 其他的不太方便回应 。”
一直以来 , 信托产品都以“低风险、收益稳定”的特点吸引着投资者 , 但近两年 , 一些信托产品也“靠不住”了 。据相关报道 , 五矿信托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8% , 风险等级属于低风险 , 但还是传出暴雷的消息 。原因是投资的底层资产存在风险 , 将资金投入到了房地产领域 , 受到了房地产暴雷的影响 。
此外 , 套期保值这种为减少或避免价格不确定性的影响 , 用期货交易临时替代实物交易 , 用以对冲风险的行为 , 也存在不小风险 。
在宁德时代的财报中 , 套期保值业务表现会通过有衍生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负债、其他综合收益等数据展现出来 。一季度财报中 , 宁德时代衍生金融负债一项达到了17.87亿元 。宁德时代对应的一季度其他综合收益为负15.63亿元 , 数额甚至超过了宁德时代一季度14.9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 。不过 , 其他综合收益并不在当期损益中体现 。
梳理宁德财报公告可以得知 , 宁德时代的衍生金融工具包括远期外汇合约、期货合约及外汇期权合同等 , 包括对镍资源产业链开展的商品套期保值 , 以规避有关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 , 不以投机为目的 。
今年3月份的“妖镍”逼仓事件震惊了全球 , 当时就有传言称宁德时代牵涉其中 。到6月 , 市场更有传言称 , “宁德时代今年半年报可能会确认一季度发生的十余亿元的期货投资损失” , 为此 , 宁德时代专门发公告解释 , 公司的套期保值业务以现货为基础 , 期货端的浮动损益有相应的现货予以对冲 , 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 , 上述传闻不属实 。
尽管宁德时代辟谣了 , 但一季度那一项超15亿元的衍生金融负债 , 依然让投资者们心有不安 。
大公司买理财、做投资并不算新鲜事 。据Wind数据统计 , 2022年上半年 , A股就有906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 。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数量相比之前有所收缩 , 去年同期为1058家 。
在市场的不确定性下 , 公司们的理财方式也越来越谨慎 。据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观察 , 受A股上半年波动较大 , 致使部分理财产品净值产生较大波动等因素影响 , 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下降 , 部分上市公司更注重现金流稳定 。
互联网大厂的长期投资 , 赚钱也难了投资布局 , 是互联网公司获得更高回报 , 并得以快速壮大的因素之一 。今年一季度 , 一向疯狂做投资的互联网大厂 , 数据显得有些惨淡 , 体现在财报中 , 是由于所投资公司的估值变化、股价变动所影响带来的浮亏 。
先从腾讯说起 , 一季度财报显示 , 截至3月底 , 腾讯持有的上市投资公司(不包括附属公司)的权益公允价值为6060亿元 。而在上季度末 , 这一数据为9828亿元 , 受腾讯持续减持上市公司股权 , 以及持股公司的股价下跌的影响 , 这一数据在一季度缩水了近4000亿元 。
根据财报 , 腾讯的其他收益净额一项 , 主要是处置投资公司而带来的收益 , 为131亿元 , 和去年同期的195亿相比减少64亿 。对于合联营公司的投资收益从去年的盈利13亿变成今年的亏损63亿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部分 , 在本期亏损3.6亿 , 而去年同期收益为147亿 。
不过 , 一季度腾讯减持Sea Limited的部分股权获利185亿 , 成为了处置公司收益净额189亿的主要来源 , 比去年同期多154亿 。这部分基本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亏损相抵 。整体来看 , 腾讯一季度投资收益减少和股市波动、宏观环境变化关系较大 。
再来看京东 , 其一季度的亏损 , 主要是受收购来的达达所拖累 。从财报来看 , 京东的其他非经营损失 , 在2022年一季度达38.98亿元 , 对此 , 京东表示主要是由于收购达达的股价变动导致确认亏损36亿元 , 以及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市价波动导致的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动 。
在2021年 , 京东全年股权投资亏损49亿元 , 亏损主要是由于某些股权投资的非现金减值 。而上一年同期股权投资收益为43亿元 。
当前 , 京东的主业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稳定的轨道上 , 而以股价、公允价值计 , 代表着京东投资收益的“其他收入” , 成为了影响京东整体盈利的因素 。
达达拖累京东的同时 , 爱奇艺和金山云拖累了小米 。小米一季度财报显示 , 权益法入账投资净额由2021年Q1的净收益900万元变为2022年Q1的净亏损2.013亿元 , 主要是由于爱奇艺、金山云等若干被投资公司的亏损所致 。
百度一季度的财报也显示 , 其长期投资的公允价值损失30亿元 。长期投资的很大一部分 , 包括但不限于上市公司和私营公司的股权证券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和数字资产 , 都要进行季度公允价值调整 , 这可能会导致未来期间的净收益波动 。
此外 , 美团、快手一季度也都受到了投资亏损的影响 。其中 , 美团金融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为亏损8.02亿元 , 去年同期则为收益4200万元;快手一季度其他亏损净额为8.05亿元 , 去年同期收益为6.9亿 , 从收益到亏损主要原因就是投资减值拨备 , 而按权益法入账的投资亏损为3592.3万元 。
以往互联网大厂们投资的旅游、餐饮、教育、新消费等赛道的头部企业 , 主营业务的发展处于上升通道 , 往往能够给大厂们带来可观回报 。而现如今 , 在监管收紧、疫情影响、经济增长趋缓等因素的影响下 , 中概股股价波动 , 投资亏损 , 早已经成了常态 。而盘根错节的互联网公司们 , 一家受损 , 更是会造成一连串的影响 。
值得注意的是 , 互联网大厂投资如今进入低谷期 , 与此前涨幅太快有关 , 而且浮亏是账面亏损 , “只要没卖出 , 就不算亏损”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 , 如果未来形势无法向好 , 互联网大厂靠长期投资赚钱就不再容易了 。
集体亏损 , 何解?总结来看 , 大公司的投资亏损 , 除了每家公司的投资策略各有不同 , 背后也有一些共性原因 。全球通胀、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 , 在全球经济波动出现以来 , 比特币的大幅下跌、“妖镍风波”都是连锁反应下的产物 。
事实上 , 互联网大厂的“集体亏损” , 从去年三季度就已经出现端倪 。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见底 , 反垄断监管趋严 , 昔日巨头开始加速减持此前投资公司的股票 , 加上国际关系因素 , 导致互联网企业上市难度增加 , 也带来了中概股的接连暴跌 。今年3月 , SEC对5家中概股公司开启预退市 , 加剧了市场恐慌情绪 , 一些中概股单日跌幅超过40% 。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 大公司们做投资也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 投资策略也正发生变化 。最明显的是 , 投资放缓已经成为主调 。例如 , 云南白药公告显示 , 目前公司正在择机降低投资比例 , 回归主业 。
进入2022年 , 更多的互联网大厂正在放缓投资步伐 。IT桔子发布的《2022年Q2中国新经济创业投资数据分析报告》显示 , 七家头部互联网大厂中 , 2021上半年 , 腾讯私募并购投资高达129次 , 但到2022上半年 , 投资次数降为32次 。其他头部大厂诸如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等在2022年上半年的投资次数均比去年同期要少 。
投稿|大厂“理财”,集体血亏?
文章图片

除此之外 , 与2022Q1相比 , 头部大厂在Q2的投资也更加谨慎 。7家头部大厂在Q2的投资数量均少于Q1 , 例如小米集团在Q1投资并购数量达25次 , 但到Q2投资数量已降至一半 , 仅为11次 。
互联网大厂投资步伐放缓的同时 , 方向也正在调转 , 整体趋势是 , 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 , 从追风口的概念投资转向硬科技投资 。
相关报告显示 , 过去十年 , 腾讯在文娱赛道早期投资中加码的项目最多 , 但近三年逐渐下降 , 到了2021年 , 企业服务赛道早期投资数量为历年第一高 。去年 , 腾讯方面表示 , 未来的投资方向 , “会持续发掘新赛道、新机会 , 特别是前沿科技和实体经济数字化” 。
同样 , 近三年阿里巴巴的投资数量和金额都有所下降 , 但电商物流项目、企业服务项目的投资数量占比小幅上升 , 从侧面体现出近三年阿里在投资领域不断收缩战线 , 更加聚焦在主营业务的壁垒构建上 。
以往关注消费领域投资的美团三驾马车之一美团龙珠 , 从去年开始也已经将触角伸向硬科技 。加上美团战投、王兴个人投资 , 美团的硬科技投资 , 已经进入了机器人、半导体、自动驾驶等众多硬科技领域 。
【投稿|大厂“理财”,集体血亏?】财报数据里 , 大厂的投资成绩 , 或许只是表面 , 真正的投资版图 , 要复杂得多 。不过 , 从当前各家方向上的转变来看 , 寒冬之下 , 每家大厂的投资策略 , 也都要有更深的筹谋 , 不仅仅是为了财务回报 , 更多是为了业务协同以及新兴领域的探索 。这也意味着 , 互联网的发展 , 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