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集采众生相:仿制药抢破头,原研药躺平、创新药躺枪

投稿|集采众生相:仿制药抢破头,原研药躺平、创新药躺枪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氨基观察 , 作者 | 方涛之
国家第七批药物集中采购 , 一个字:卷 。
从参与集采的玩家来说 , 61个大品种药物纳入集采 , 近300多家药企同台竞争 。堪称最卷的一届集采 。
其中 , 参与玩家之多 , 当属史无前例 。10家以上药企竞争的药物品种的就有14个 , 奥美拉唑钠注射液更是堪称“卷王” , 28家药企抢10个位置 , 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
内卷之下 , 不少大品种药物价格降至“白菜价” 。“流感神药”奥司他韦最低降至0.99元/片;靶向药仑伐替尼最低降至3.2元/颗;奥美拉唑钠注射液价格低至0.69元/瓶 , 降幅均在80%-90%之间 。
这种情况下 , 原研外企纷纷选择“躺平” , 61个药物品种中 , 仅四款原研药物入选 。
原研药企躺平不难理解 , 部分创新药企却是意外躺枪 。例如仑伐替尼的降价 , 或对抗血管生成的小分子创新药及联合疗法带来一定影响 。
看来集采之下 , 药企与药企的悲欢并不相通 。
药价降幅不大是假象关于集采 , 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降价情况 。我们先来整体看一看 , 这次集采的力度究竟如何?
如果和以往集采的降幅相比 , 看上去这次集采的降价幅度似乎并不算太大 。本次集采有60种药品采购成功 , 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48% , 而在此前的六批药品集采中 , 药物平均降幅在53%左右 。
那么 , 集采的刀真的变温柔了吗?答案或许并非看到得这么简单 。
先来说大品种的竞争 , 几个大品种集采的竞争激烈程度 ,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及 , 降价幅度基本都在80-90%之间 。
对比整体48%的降幅 , 卷的只是大单品药物?并非如此 。
原因在于 , 此次集采并非这些药物第一次挤水分 。
就拿利多卡因注射液来说 , 华鲁制药的盐酸利多卡因 , 在此次集采中以2.6元/支的价格中标 , 比限价2.95元/支仅下降了11.8% 。看上去降价幅度并不大 。
但事实上 , 在今年湖北省第九批集采中 , 华鲁制药的利多卡因以5.09元/支的价格中标 。当时 , 药物价格就已经被砍了一刀 , 等到国采 , 药价再降的余地自然就不大了 。
还有硝苯地平缓释剂 , 也在2019年也经历过地方集采的洗礼 , 当时以0.0123元/片的价格中标 。
目前来看 , 地方的集采每年也在进行中 , 这也就使得药物价格在国采之前 , 已经经历过了一道“脱水” , 这次的集采可以说是折上折 。因而对于一些药物来说 , 再降价的空间也就并不那么大 。
这就造成了一种温和的假象 。现实是 , 集采战场上仿制药的的内卷仍然在不断加剧中 。
仅从入围玩家数量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这次集采10家以上药企竞争的品种有14个 , 而奥美拉唑28家药企抢10个位置 , 竞争之激烈也是此前未曾有过的现象 。
仿制药的价格给患者带来了实打实的优惠 , 靶向肝癌药价甚至低于一根“雪糕刺客” 。但这背后究竟是不是赔本赚吆喝 , 药企自己心里或许比谁都清楚 。
往后看 , 仿制药的玩家还在不断入局 , 内卷的情况或许还将加剧 。而靠着价格战打下的天下 , 终究是易攻难守 。毕竟 , 光脚的总是不怕穿鞋的 , 对于后来者来说下一次价格战又能改写格局 。
所以 , 在价格战的背后药企该思考的或许是如何进步和创新 , 否则未来的竞争压力只会与日俱增 , 集采的刀也不一定总是温柔的 。
多个大品种药物消亡每一次集采 , 往往都伴随着大单品药物走下神坛 , 其市场蛋糕被重新分配 。典型如第五批集采中 , 60亿大单品吸入布地奈德格局重塑 。
这一次集采也不例外 , 不少大单品药物正在走向消亡 。
其中 , 奥司他韦应该是最为人熟知的一个大单品 。过去几年间 , 作为“流感神药”的奥司他韦 , 每逢流感季节便卖到断货 。
东阳光药靠着奥司他韦颗粒和胶囊 , 仅在2019年一年收入便接近60亿元 , 制霸整个奥司他韦市场 。
不过 , 随着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 , 在口罩广泛使用下流感一度被遏制 , 奥司他韦的销量也曾趋近于零 。虽然今年夏天 , 南方流感再度反弹 , 但奥司他韦早已不再是那个由东阳光药主导的市场 。
而在本次集采中 , 符合奥司他韦胶囊申报资格的企业数量多达15家 , 一场价格大战无可避免 , 最终东阳光药、科伦药业、石药集团、齐鲁制药等10家药企中标 。
作为曾经的奥司他韦王者 , 东阳光药似要拼尽全力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 以低于限价84%的最低价0.99元成功中标 , 而中标的最高价为2.7元 , 二者差了近3倍 。
虽然东阳光药保住了胶囊的部分市场份额 , 并且还有未纳入集采的片剂类产品作为后盾 , 但投资者似乎并不算满意 。反映在股价上 , 截至今日(7月13日)收盘东阳光药股价下跌3.23% 。
奥司他韦之外 , 另一款正在消亡的大单品是奥美拉唑注射剂 。
2020年 , 奥美拉唑钠注射剂在国内市场销售规模为52.1亿元 。其中 , 奥赛康市场占有率最高为45.44% , 原研药阿斯利康则以14.31%位居第二 。这次集采的到来 , 或将改变奥美拉唑注射剂的格局 。
作为本次集采的“卷王” , 共28家药企入围竞争奥美拉唑钠注射剂这一单品 。按照最多10家企业入围的规则 , 将有64%的企业注定只能陪跑 。
最终 , 华北制药、科伦药业、人福药业等10家药企中标 , 中标价格最低的是哈三联的奥美拉唑钠注射液 , 每瓶单价0.69元 , 相比限价降价95% 。
这一领域曾经的霸主奥赛康和阿斯利康均未中标 。这意味着 , 奥美拉唑钠的注射液的市场坐席重新分配已成定局 。
此外 , 硝苯地平口服缓释片、美罗培南注射液也都为年销售额60亿元以上的大单品 , 这两款药物以最低价入围的两家药企降价分别达到84%、71.6% 。
在集采之下 , 这些昔日的大单品正在变成历史 , 留下的只有永不停歇的价格战 。
原研外企花式躺平看完大单品的表现 , 我们再来看看药企对于集采的态度 。
面对集采 , 国内仿制药企业与原研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国内仿制药企绝大多数都挤破了头 , 争抢药物的市场份额 。
而原研外企则延续一贯的作风 , 以放弃报价、报价超出限价等多种方法花式“躺平” 。
以备受关注的靶向药物仑伐替尼来说 , 它是目前肝癌一线靶向治疗的明星药物 , 与PD-1药K药物的“可乐组合” , 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
2021年3月 , 仑伐替尼的原研药在国内被纳入医保 , 彼时一盒价格在3240元 。不过 , 由于专利到期 , 仑伐替尼很快就在国内迎来了众多的对手 。
2021年7月 , 正大天晴和先声药业的仑伐替尼仿制药先后上市 , 不考虑优惠赠药等福利 , 当时先声药业仑伐替尼公开零售价2268元/盒 , 一片75.6元;正大天晴仑伐替尼2720元/盒 , 一片90.7元 。
彼时 , 仑伐替尼的价格差距还并未拉得太开 。
不过好景不长 , 在这次集采中仑伐替尼的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 。先声药业的仑伐替尼中标价格最低为3.2元/粒 , 与集采给定的108元/粒的限价相比大幅下降97% , 成为本次集采中的降价之最 。
正大天晴的仑伐替尼则以26.3元/粒入围 , 入围价格最高的是石药旗下的欧意药业 , 为27.8元/粒 , 比先声药业报价高出近9倍 。
而原研药企卫材并未下场参与价格战厮杀 , 在中选名单中并没有卫材的名字 。
事实上 , 仅看中标结果来看 , 也能感受到集采仍然是国内玩家的主要阵地 。
在本次集采中 , 中标药物前两名为齐鲁制药和科伦药业 , 二者分别有16和11个品种成功中标 。拿到多款药物的中标权 , 对药企来说也意味着更多的希望 。
而外企 , 虽然入围品种不少 , 辉瑞入围5个品种、诺华4个品种 , 但在中标产品上 , 一共仅有4款原研药中选 , 分别为辉瑞的替加环素、安斯泰来的米卡芬净、艾美罗的依巴斯汀、博莱科的碘帕醇 。
造成二者态度迥异的根本原因或许在于 , 原研药企有着更雄厚的实力 , 即便放弃集采 , 也有能力开拓一定的市场 。而对仿制药企来说 , 进入集采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开拓市场方案 。
创新药企躺枪集采只针对仿制药 , 不针对创新药 。而这一次 , 创新药企或许没有想到 , 自己也会躺枪 。
此次集采 , 仑伐替尼大幅降价 , 对于肝癌领域的治疗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例如泽璟制药的多纳非尼 。
虽然索拉非尼的仿制药已经获批上市 , 但作为索拉非尼“me-better”产品 , 多纳非尼也还算是有点奔头 。
但变化正在发生 , 仑伐替尼作为肝癌一线治疗药物 , 大有超越索拉非尼的势头 。
在一项仑伐替尼与索拉菲尼的头对头临床试验中 , 虽然仑伐替尼仅在中位生存期上仅比索拉菲尼高出1.3个月 , 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 但在针对中国患者的亚组分析中 , 仑伐替尼则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4.8个月 。
并且 , 在次要终点客观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上 , 仑伐替尼都更胜一筹 。更何况 , 仑伐替尼还是公认的同类最佳 。在仑伐替尼大降价的情况下 , 多纳非尼价格处于明显劣势 。
目前 , 多纳非尼医保价格是2592元一盒/40片 , 折合64.8元/片 。而正如上文所说 , 先声药业的仑伐替尼中标价格最低为3.2元/粒 , 其它药企价格稍贵也都在20元以上 。
在价格相差如此悬殊 , 药效却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 很可能出现更多患者选择仑伐替尼的情况 。
此外 , 集采来袭打击的不仅是me too玩家 , 还有联合疗法 。PD-1等免疫抑制剂诞生后 , 由于效果有效 , 需要联合疗法突围 , 各大药企纷纷开展相关临床实验 。
不同的药企 , 选择的搭档不尽相同 。仑伐替尼因为突出的疗效 , 也是不少药企PD-1等联合疗法的宠儿 , K药选择的联合疗法组合 , 便为大幅降价的仑伐替尼 。
仑伐替尼与K药的联合疗法 , 取得了有史以来肝癌治疗的最好效果 , 在一项联合疗法的临床试验 , 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到9.3个月 , 中位总生存期达为20.4个月 , 到18个月时仍有53.7%的患者活着 。
K药在国内已经推出14万保终身的方案 , 加上仑伐替尼价格打骨折 , 其他联合疗法玩家说没有压力 , 是骗人的 。
【投稿|集采众生相:仿制药抢破头,原研药躺平、创新药躺枪】接下来 , 变化或许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发生 , 影响逐渐推进 。那么 , 哪些创新药企又会躺枪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