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移动端·简析和重设计

背景:
作为豆瓣的一名老用户,也能感受到2014年阿北的不安。
从尝试将豆瓣豆邮变为私信,到割裂豆瓣读书(“读书”和“阅读”),再到尝试涉足电商行业(“东西”和“集市”),最后在即时社交圈也要染指(“小事”和豆邮的改版)。
这些东西让人看着捉急而且眼熟。
PC端权且不论,毕竟空间足够大,受众足够多,老用户会有选择性地使用豆瓣,新用户可能不明就里,迷失在各种功能之间。
之所以提及移动端的改造,是因为移动端始终是面对现在互联网用户的一个权重最大的入口。豆瓣的复杂程度,已然无法将新用户高效地顺利转化成为有依赖性的老用户。个人认为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是因为豆瓣现在对UGC(用户原创内容)的重视程度不足,虽然有着对UGC的整合能力,但是在“可发现性”和“可抵达性”(用户体验要素)上稍显不足。
这里对豆瓣移动端(3.3.1版本)做一个简析,文末提出简单的解决方案和一些设计图,以供抛砖引玉。
一、首页

豆瓣移动端·简析和重设计
文章图片
豆瓣3.3.1版-首页

顶部栏的搜索和扫描没有太大的问题,值得存疑的地方是此处的扫描按键的用意不明,扫描一本书的条码或者是扫描一个二维码是否是必要的,而且按钮误触率(分辨率:640x1136)非常高。
扫描结果如果是网页的话,用户进行分享时,分享按钮的顺位第一位微信、朋友圈、QQ,然后是豆瓣广播。通过按钮的顺序,可以得出一个猜测:使用这个功能的用户真的是非常少,少到豆瓣不在乎分享出去的目的地到底是哪。
珍贵的第一屏,大篇幅指向到“小事”(热门话题)和“热门小组”(首屏轮播图)上。这里可能存在一个问题,用户在此处可能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去思考,到底点击这些区域会前往哪些地方。(吐槽:拥有庞大UGC体量的豆瓣,需要去打“小事”这样的轻社交牌吗)
今日精选似乎进入正题,尝试将豆瓣广播整合成一个精选栏目。虽然右侧的icon不明所以,但是内容质量可圈可点。关于右侧的icon,尺寸太小,点击不成功的次数很多。而且点进去之后,似乎打开了另一个世界。
豆瓣移动端·简析和重设计
文章图片
一个新世界 完全没有点击欲望的界面。与其整理成单纯的分类tab,不如变成一个类似腾讯新闻的界面,起码用户还能读点什么。
豆瓣移动端·简析和重设计
文章图片
腾讯新闻客户端 给用户以短暂的喘息时机,让用户停留下来去真正地使用。可能是豆瓣现在最需要重视的一件事。
二、 小事的存在意义

豆瓣移动端·简析和重设计
文章图片
小事 小事的UI可能和它本身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小事的首屏大概就是告诉用户,“小事”是供你发牢骚,供你晒图,供你消耗碎片时间的地方。
整个小事由小事的分类构成上层结构,由热门的小事构成中坚部分,然后每个用户所直接接触到的“小事圈”就是小事这棵大树的根。
可是,比较让人无法理解的点在于,小事是PC上无法接触到的,小事的输入和输出永远都停留在手机端,但是小事这棵大树和广播、小组这两个豆瓣社交的中坚部分是完全割裂的,那么小事如何扩大传播圈,如何产生影响力,进一步,小事如何提高自己的存在意义,这里算是我给阿北提的一个问题。

大概是我图样图森破,到现在也不是非常清楚豆瓣小事的存在意义。那么可否认为是...是从SAME转嫁过来的思路,让阿北想了这么一个东西出来?
小事的活跃度看起来还是比较可观,但是个人认为这是和豆瓣价值观略有不符的一个东西,毕竟它所遗留的一条由短文字构成的即时消息,价值程度和一条热门微博相去甚远,因为传播区域太过狭窄,更有可能的是一条曾经炙手可热的小事可能过一周就成了一碗让人唾弃的冷饭(而且豆瓣用户的平均逼格根本看不起这个东西),小事的价值和UGC的价值几乎是格格不入。
豆瓣的优质UGC可以成为衡量一个电影的标杆、一部书的试金石,而小事又能提供什么呢?
三、书影音 【豆瓣移动端·简析和重设计】

豆瓣移动端·简析和重设计
文章图片
豆瓣3.3.1书影音 书影音部分是3.3.1版本中最优质的部分,也是最可圈可点的部分。
这里所说的优质,指的是内容优质,而在界面上,书影音部分可以说是设计师(或者产品经理)摸鱼摸出来的。顶部栏和tab栏的素净,略显诚意不足,但是素净的好处在于可以使用户产生沉浸感。
完全雷同的布局,第一屏展示的东西生命力不足,不足以让用户产生点击的欲望。原因在于原创部分的缺失。好的东西,需要一本正经地端出来,如果佐以豆瓣“玩家”的原创内容则更赞。
豆瓣移动端·简析和重设计
文章图片
发现好音乐 当然如果用户有耐心向下翻一下,就能看见自己比较想要看见的东西。
书影音这里是豆瓣移动端比较合格的部分,就不赘述什么。好的东西,不要浪费,要易于发现,也就是提高“可发现性”。
四、惨不忍睹的社交部分

豆瓣移动端·简析和重设计
文章图片
给我刀 豆瓣移动端最饱受诟病的部分,这里几乎像连体婴儿的另一半。
在界面上,非常拼凑,在找同好部分,入口部分虽然在极力加强,但是从这么一个狭窄的入口,点进去之后这么大一个天地,这在UI层面的架构上是绝对有问题的,并且花费两个以上的界面构成的功能,是不是缺少点什么,对,缺少对方的照片(加上就是第二个陌陌,你信不信)。
(有点压抑不住怒火)
1. 找同好
豆瓣可能来了个新的产品经理,将豆瓣的社交部分进行了解构和重组。
“找同好”促进了新鲜血液能第一时间进入豆瓣用户群体,但是找同好部分还是固执于从UGC中提炼标签,虽然这样用户可以找得到雷同口味的另一个用户,但是这给了新用户巨大的阻力,匹配同好是做得到的,但是找到之后两个人可以通过豆邮进行沟通(这里豆邮也被隐去了,变成了圈子里一个个冷冰冰的对话框)。
然而这样一来,可能用户在豆邮中沟通比较多,但是刚才通过标签进行的匹配,如何做到双方根植于刚才的那些书影音(或者小事)的标签进行沟通?你的书影音基本上只是展示啊(小事能沟通?真的?)...而不是可以很轻松进行评论或者回复的啊(这个功能目前在PC上才是最简便的...而PC端那么复杂,新用户能轻松地玩得来么...恕我愚昧)
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两个用户通过找同好认识之后,立刻交换微信号,然后在微信上开始互相勾搭,而不是在豆瓣移动端或者PC端(我的天)上进行基于书影音或者小事的聊天。
2.群聊
群聊是增加用户活跃度的好办法。目前豆瓣移动端上的群聊,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书影音的群聊,一类是基于兴趣爱好等类似小组(QQ群)的群聊(还有类似QQ群的基于地理位置的群聊)。
不可否认,基于书影音的群聊是良性的,而且一旦产生沾黏性,会是非常值得夸赞的功能。
基于兴趣爱好和地理位置的群聊,因为已经有QQ群为例子,加上具体活跃度如何,我尚没有深入体会,不做过多评价。
在界面上而言,群聊的入口和豆邮的入口几乎融为一体,两个有着很高价值的功能,在界面上表现缺乏诚意,而且在信息的收发上采用的是每间隔一定的时间进行一次收取,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用户在聊天过程中无法实时收取信息。
而之所以采取这种信息刷新方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页面上半部分的拖累,毕竟这个地方进行刷新的话,会比较怪异。
所以这个锅还是得负责社交部分的产品来背。
3. 个人主页
个人主页部分的界面中规中矩。在页面上也把书影音部分等进行了明确的标注,区分明确,指向明确,用户点击哪里,将去往哪里也非常清晰。
但是我绝对不会这么轻易说好话,一个让人很炸裂的事实摆在右上角。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整个豆瓣APP只在这里才有提醒?!
你们不是说好的重视社交的吗?!




冷静。
基于上述,我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豆瓣移动端,避开了大部分豆瓣的新版功能,尝试把已有的功能进行合并和重组。
豆瓣也许真的是慢,但是慢点我们也喜欢,很希望能简简单单地来...或者能看的懂、能上手就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