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我们仨》

记得知道《我们仨》一书就在去年这个时候,当时微信里出现一波洪流,关于蒋勋先生(先生一词是古代对文人学士的一种尊称)的一生怀念,“想的那么多,是因为书读的太少了”这一句记忆犹新,镌刻在心,慢慢琢磨和体会。
《我们仨》也是那个时候记在心里,但迟迟没去书店买来或者去图书馆借来看一看。对于文学、散文和随笔有种莫名的喜爱,在长达一年的弱联系下,在说不清的感觉作祟下,于年底买了本精装版,这个月又被图书馆通知预约的书可以去取了……
小插曲一下,买来的没翻几页,反而借来的却看的精精有味乐此不疲。事实证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说一说《我们仨》
文章图片
【说一说《我们仨》】既然有“莫名的喜爱”,都说爱不需要理由,可读书总要有一个目的,读文学及文人墨客的随笔总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才不至于,失恋的时候沉浸在痛苦中朋友圈感叹“哎!苦逼!失恋了!”,而且可以引用诗歌一首,“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一来转移注意力脱离痛苦,二来情操得以陶冶,性子得以修养。
看《我们仨》书中体会到别有一番韵味,步伐快可以用“三步并两步”,开玩笑试试用“打趣”……把玩文字倒有一番趣味!
说一说《我们仨》
文章图片
?看到后面附录她们一家人的手写信件,尤其是阿圆的关于《我们仨》的信稿,在病床上写了一半目录,最终抵抗不了病魔缠身死神的召唤,离我们而去了!
当时我才知道,杨绛先生是在替她女儿完成遗留下来未完成的事,将《我们仨》完稿出版,让更多的人感受普普通通家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原来平平淡淡才是真,和和睦睦才是好,快快乐乐才是美。
另一方面,在她女儿阿圆身上看到了几点:第一,“格物致知”,和“世事洞明、处处留心皆学问”有着相同的意味,阿圆的聪慧,体现在他们家日常中方方面面;第二,阿圆的兢兢业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默默无闻奉献自己,为学生尽心尽责,真的表现出“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第三,不应该忽视的是阿圆的孝顺,躺在病床上行将就木依然要坚持写信给她母亲杨绛先生,托人照顾她母亲,在信中道出了生活的点滴,什么时候该做什么,非常细致清楚。
不知为何,对于家书随笔有着独特的亲切感,仿佛画面就浮现在眼前,到底是有共鸣共情还是有共同文化传承呢?想来可以细细品究。
相比订阅专栏阅读和留言“同辈之间”的压力威逼下,在浮躁忙碌日子更新的工作生活中阅读《我们仨》尤其显得休闲和安逸。另一方面仿佛在用顺风耳倾听用千里眼洞见百岁智者的家常生活及真真切切透露出来的智慧与修养。
说一说《我们仨》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