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读书笔记2018-04-18
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获益,是他对我的提醒:切莫站在对立面来看待学生的烦恼及问题,尝试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近一点,再一点。在选登的《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毫无责任吗?P175》文中,一位中学生这样写:
多少毕业生都曾对他们的恩师说:“您教给我们的那一套,在社会上根本不顶用。您想让我们做大好人,可社会容不下我们。”那些白发中有些许或许多银丝的“园丁”,对此往往只是摇头,叹息世风日下,然后回到课堂仍旧向新一批学子传播他们坚信的正确思想,然而一切往往都只是轮回而已。
我们的师长,当您千方百计地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时,您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
当他们在黑暗中感到阵阵孤寂之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吟之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之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无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您不要再拿一些硬邦邦的正确的框框去套他们,不要幻想只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万事大吉。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读书笔记2018-04-18】这告诉我:
第一,对社会变革持敏感度,尽量以平等之心去了解并尊重青少年在当下生活环境中的所想所惑。
第二,接受青少年“与我们”及“与以前学生”思想的差异,减少对日下世风的“叹息”,多去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因材施教。
第三,面对多变的社会,教师应不断学习、阅读,有自己的思考和态度,以独立之思考影响独立之思想。
文中反复提到这样一个引起我注意的问题:当学校教育倡导的真善美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时,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
书中情景处于八十年代初,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常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传递的价值观相对比较单一,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割裂,认为人要“直爽”“真实”“善良”,导致有的学生在带着美好的幻想走出象牙塔后,接触到真实社会的灰暗面时无所适从。李老师认为教学生既要做真实的人,也要做机智的人。到了当代,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冲突问题依然存在,但问题转化为:随着网络传播影响的扩大,大部分初中学生已经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有所了解,为人处世也更多地从自己利益出发。那么,在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春期,如何引导学生突破社会的负面影响去保持童心与善良?去真诚待人,诚实做人?我想,教师还是应该持有时代的触觉,多学习多思考,在繁杂社会中首先确定自己的处事态度和立场。教育,是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中的,从学生的心灵出发的,不要去强硬摘瓜,“强扭的瓜不甜”。
李老师对德育教育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平时将学生视为朋友交往,会一起郊游一起扳手腕。他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开展、推动教育,重视引导班集体舆论,在开学之初他就曾问学生“在第一周,谁为我们这个新的班集体做的好事最多?”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渗透班集体德育方向,创设互帮互助的友爱的班级氛围。
他注重后进生教育,同时对优生培养也很有心得。在与万同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很有耐心和方法的李老师。对待后进生,放宽心态尤为重要,要明白教育可能不会有明显的成效。说理要精简,多日常陪伴,通过集体力量来激励与监督;因材施教,分层布置作业,甚至单独命题。
“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分数。
一、通过谈心,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分责任,而现在起应该比别人多一分努力。推荐阅读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二、通过与其他杰出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三、通过与班上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其他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优生之间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四、鼓励他们通过课外实践发现自己更多的潜质,鼓励他们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体验“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五、训练优生的受挫心理。将优生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学生干部合理轮换;优生犯错误不迁就,让他们习惯于挨批评包括严厉的批评甚至必要的处分。引导他们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失利,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时,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六、通过班干部工作和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优生的创造性思维,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
在李老师与程桦的故事里,程桦言论过于偏激的墙报被撤下,李老师在跟他漫步校园时说:“不要灰心,你肯定没错。你应该豁达些,表现出男子汉应有的气度。”并告诉他应该怎样对待复杂的社会,同时勉励他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这些也告诉我,教师应对学生发展的方向有清楚的认识,有意识地加以引导。
李老师推崇苏霍姆林斯基,在引用的话语里,对我最有启发的是这一段:“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可以从上面这些问题去了解学生。不管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是李镇西老师,他们身上最难能可贵地是他们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如赤子一般的爱。有了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故事发生了。
推荐阅读
- CD|CD 从抓轨到搭建流媒体服务器 —— 以《月临寐乡》为例
- 画图学英语
- 【耽美推文】说说说说说你爱我。
- 第2章|第2章 开始学习C++
- 2017年11月18日《有驾照的亲们,能帮个忙吗(》)
- 《武林计划目标》刘丹|《武林计划目标》刘丹 第七季思维导图武林计划 NO.4
- 20170810|20170810 为自己打工
- 《我为什么写诗》
- 《多事之秋》四
- 《挪威的森林》青春.成长.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