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大清相国》一晤

读书:与《大清相国》一晤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读书:与《大清相国》一晤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与《大清相国》一晤
——“等”“忍”“稳”“狠”“隐”话廷敬

最近读了两本与大清王朝康乾盛世时期有关的书,一本是王跃文先生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另一本是张宏杰先生以乾隆朝为底本的历史解析性著作《饥饿的盛世》,两本书中分别提到了两名重量级的汉臣,一个是康熙朝的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一个是雍正朝的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在清朝的历史转录中,陈廷敬与张廷玉均可称一代名相,虽然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身后配享太庙,地位好似高于陈廷敬,但是,在历史对二人的评价上,陈廷敬的人品及人格魅力则要更高一些。

当然,作为小说的《大清相国》毕竟是文学作品而非史学著作,允许在尊重历史事实的情况下虚构一些情节,所以,在这里也只想谈一谈《大清相国》主要人物陈廷敬。

那么,作为常伴帝王身侧的陈廷敬到底有哪些值得后人借鉴的为人为官为政之道呢?私下认为,“等”“忍”“稳”“狠”“隐”这几个字可能是最好最精确的概括了。

“等”“忍”“稳”“狠”“隐”这几个字贯穿了陈廷敬宦海沉浮的一生。

“等”,是陈廷敬人生第一位导师卫向书辞官归隐时对他的教诲。在陈廷敬的仕途生涯中,卫向书的启蒙作用至关重要,作为翰林出身的老臣卫向书,中介耿直的人格最初对陈廷敬影响很大,同时也为陈廷敬亲手开启了仕途之门。他为陈廷敬化解了因其年轻气盛、鲁莽从事而招致的山西科场杀身之祸;他为陈廷敬排除了秋闱皇家科考中的层层干扰;他为陈廷敬设定了一条低调敛行的为官处事之道。阅读《大清相国》的过程中,眼前时常虚幻出这样一个场景:夕阳西下,驿道边的十里长亭上,一个即将归隐田园的官场宿耆和一个前来送别的仕途新人并肩而立,老者久久注视着眼前年轻的后生,语重心长告诉他,“你少年得志,宦海无涯,你得慢慢熬啊!你切记住老朽说的一个字”,接着老者悠悠吐出一个“等”。

这是一个多么悠长的“等”啊,所有的这一切均源于卫向书自己的官场心悟,一个“等”字,道出了一份耐心、一份磨砺、一份不争、一份平和。好在年轻的陈廷敬听进去了,后来的仕途中,无论是面对上上下下的謫迁,还是左左右右的调配,均持守了一份处变不惊的定力,不因一时之得而喜,不因一时之失而忧,做到了在其位谋其政兴其利除其弊,苛尽为官职守,在“等”中磨砺意志,阔展视野,锻造能力,历练修养,为做好能臣名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忍”,是陈廷敬岳父李祖望对他的告诫,作为明朝遗老的李祖望有一双识人的慧眼,他知道陈廷敬会终成大器,更知道年轻气盛的陈廷敬需要经事见世的打磨,于是就告诫他为官处事既要任劳又要任怨,任劳是踏踏实实做事的勤勉,任怨则是顶得住纷纷口舌的修为,置身官场的人任怨尤为紧要,因此提醒他要练就一份忍功。

【读书:与《大清相国》一晤】陈廷敬是明白人,他知道无论是卫向书的“等”,还是李祖望的“忍”,都是告诉他要审时度势、消磨棱角,为可为之事,不恣能为事。用他自己的体悟,“等”就是耐着性子静候;“忍”就是硬着头皮敛藏。没曾想这一忍,就忍住了同僚的诋毁与攻讦,忍住了皇帝的贬斥与疏离,忍住了亲人挚友的怨愤与误解,淡然从容的面对身边纷扰、人生遭际,持守着一颗透穿迷雾的心,安心守事,清勤守职,忍出了一代名臣风范。

“稳”,源自于陈廷敬的自悟。陈廷敬是一个具有文人气质的官员,这也决定了陈廷敬能够以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及时体悟宦海跌宕中的信息,“稳”就是他多年仕途生涯的心得,一个“稳”字,甚至成就了他权臣、能臣、贤臣、文人多种潜质综合的致仕风格。作为清官,陈廷敬宅心仁厚;作为好官,陈廷敬精明强干;作为能官,陈廷敬从善如流;作为德官,陈廷敬不乏铁腕。

读毕《大清相国》我曾掩卷沉思,总觉得陈廷敬沉稳练达、洞察世事的行事风格与他谨小慎微的处世态度、一丝不苟的学人气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私下认为,陈廷敬之稳主要在其不朋不党,他所身处的康熙一朝,索额图与纳兰明珠先后权倾朝野,形成了索党与纳兰氏两大针锋相对的势力集团,当时的很多官员均纷纷投靠,作为帝师、能臣、近臣的陈廷敬是两大势力集团争相拉拢之人,尤其是纳兰明珠,与陈廷敬年轻时有过较深的私交,更希望他能站进自己的阵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帝制史上,围绕权臣网结朋党势力,进而把持朝政,一直是历代帝王所深忌而不能容忍之事,陈廷敬深知朋党之争的危害,也深知结党之人的结局,于是就不偏不倚地坐在自己应呆的位置上尽忠于王事,高傲的孤立于朝野众生之中,成为深受康熙信任的股肱之臣,彰显了文人官员孤傲忠贞的气韵。

“狠”,前文说过,陈廷敬为宅心仁厚之人,因此,陈廷敬在治吏过程中痛下狠招,本非其意愿,私下认为,引发陈廷敬吏治铁腕的主要诱因有两点:一是情势所逼;二是尽忠王事。

也就是说一个“逼”字,一个“忠”字,促使陈廷敬以霹雳手段,直面吏治弊端。无论是查办富伦欺君案、云南诈饷案、户部钱币案,还是连环参倒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等君侧重臣,陈廷敬总能将一桩桩棘手的案子突破,表现出其审慎与机断、忠诚与果敢。

“隐”,则来自陈廷敬夫人月媛的规劝,随着康熙对陈廷敬的信任与倚重,其官位越来越高,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实为首辅之臣。康熙皇帝给了他“卿为耆旧、可称全人”的评价,认为他为官一生,恪慎清勤,称誉他“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

面对如此恩宠,陈廷敬没有因此飘飘然而失去自我的判断,为了不蹈权臣的覆辙,他从善如流,急流勇退,带着《康熙字典》总阅官的身份返回了山西阳城老家。俗语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从本质上讲,陈廷敬一生未离仕途,但始终淡泊名利,于进退之间,未失法度。

难怪康熙在其身故后亲题挽诗:“世传诗赋重,名在独遗荣。去岁伤元辅,连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励,国典玉衡平。儒雅空阶叹,长嗟光润生。”
一代名相陈廷敬持守“等”“忍”“稳”“狠”“隐”字为官出仕,在满人当政的政治舞台上展现刚柔并济的治世风骨,终成一代名臣,归根到底是其谙“隐”之道,他身处政治的江湖,“等”的是机遇,说得深一点,也是暂时的“隐”;他身处宦海之中,“忍”的是不争,说得深一点,也是暂时的“隐”;他身处朋党之隙,“稳”的是心态,说得再深一点,同样也是“隐”。
因此我想说,“隐”不仅是陈廷敬的官场大智慧,同样也是人生的大智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