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也可以如此精彩

陈秀玉
“下一节课你到一年级代一下数学课。”领导说。
“好的。”我随口答道。

回答很轻松,代一节课也不难,但能否把这节课代好我心里是没底的。一年级的孩子爱玩,不少时间会用于课堂纪律的维持,这让不少老师头疼。近几年,我教的都是中高年级,但经常到低年级听课,公开课还好一些,任教者素质都高,准备较充分,加上听课的老师多,学生还算规矩。但随堂听课,那一只只活跃的小手、那一张张停不下的小口,甚至那一个个不安分的小屁股,总是一次次打破着学习的画面,一次次打断着老师的教学节奏。

如何让那些小手、小口不乱来?如何让孩子爱玩的天性不影响教学呢?必须让他们有事可做——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所以马上找来了一些学具。准备上课时让孩子们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来到教室,简单自我介绍后就开始上课。这节课上的是“比多少”。从情境图入手,让学生找出小兔、空心砖的数量。并让学生用圆片和长方形代替小兔和空心砖摆一摆。一个圆片对着一个长方形,圆片和长方形都没有多余的,让学生明白:在数学上我们就说圆片和长方形的个数同样多。也就是说小兔的只数和空心砖的块数同样多。接着让学生说说教室里什么跟什么同样多。强调了一下桌子跟椅子一一对应,所以也是同样多的。

学完同样多,就是谁多谁少了。继续让学生找出小猪和木头的数量。并让学生用圆片和长方形代替小猪和木头摆一摆。说说谁多谁少。现在的孩子一般都上过几年的幼儿园,而且农村幼儿园小学化严重,这些知识似乎已有所接触,大部分同学学得很快。但我也注意到还有一部分同学对知识的不理解,还需巩固。

先前的担心出现了:尽管也有动手操作环节,但半节课下来一些孩子已经坐不住了。有的小手不知在捣鼓什么?有的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起了悄悄话。爱玩、好动、注意力不持久本就是低年级小孩子的特点。特别是当他们觉得所教知识已经学会,就更容易分心了。怎么办呢?只有想办法让他们的动有意义一些。

“我们来做游戏吧。”我说。

听到做游戏,一双双眼睛马上闪亮闪亮的——这是我最喜欢的眼神——一种有效参与的信号。

“老师先拍手,你们再拍,你们拍手的次数要和老师拍的同样多。”我说完规则后,在黑板上写上了“跟老师同样多”几个字。

“好!”、“没问题!”……一个个都很兴奋。

“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了。”我提醒着。

“准备好了!”下面的声音响亮。

接着我们就玩起了拍手游戏。但几个回合下来,我觉得有点单调。所以改了规则:“老师拍手,你们随便做一种动作,但次数要跟老师同样多。”我边说边指了指黑板上的“跟老师同样多”。

但我一拍完,让学生做动作时,教室就乱了。有做着各种动作的,也有顺势捣乱的。人数太多,是对是错我也无法辨别。此方法是不能继续了。五六十人的课堂要个性化还真是不容易啊!不过,我记住了几个有创意动作的孩子。然后改了规则:“我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来做动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然后拍自己的手,次数跟他同样多。”说完,我把黑板上的“老师”改为“他”。





第一个被请上台的是一个活泼的男生。他一上台就开始跺脚。我赶紧先制止了他,明确了规则:上台的同学要老师说开始才做动作,下面的同学也要老师说开始再做动作。并提醒其它同学注意观察。这一提醒效果不错,我一说开始,台上的小男生认真地跺了六次脚,台下的孩子们用心地看着,有的默默地数着,有的边用手轻拍着、有的边数边点着头。随着我的又一声“开始!”,击掌声响了起来,大部分同学正好拍了六次。

第二个上场的是一个有点腼腆的小女生。我一说开始,她的双手就从嘴巴前面向旁边划去,还边发出“喵喵”声。如此三次。我又一声令下,下面的同学立即击掌三次。整齐的掌声似乎在告诉我,很容易。

第三个孩子上台时,我再一次改变了对下面同学的要求:用双手拍双肩。第三个小朋友做的是洗脸的动作。也没难倒下面的同学。不过,有一些同学没反映过来,还是用击掌的方式表示。

玩了一会儿,我又把“跟他同样多”改为“比他多”和“比他少”,刚开始一些孩子不适应。但几个回合下来,不管是同样多,还是比多比少,都难不倒这些小精灵了。

孩子们的动作五花八门:有扒饭的、有点头的、有伸曲手臂的、有眨眼的、有勾小手指的、有嘟嘴巴的……台上个性化,台下统一化,课堂又回到了可控状态。有的孩子动作很小(比如眨眼),其他孩子更是专注。

后半节课,我几乎没有维持过纪律,但学生的纪律真不错。观察时安静,表现时用心。而且孩子那小脑袋瓜真让我佩服,那么多的创意动作,很多我都没想到。游戏下来,不管是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还是学生的数感培养,或是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都有了。


我不禁感叹:原来,玩,也可以玩得如此精彩!

【“玩”也可以如此精彩】万物都有它特有的本性,玩就是孩子的天性,不会玩的孩子还真不是正常的孩子。可是,孩子因爱玩,上课总是坐不住,小手总是管不了,小口总是停不下。这个天性便成了教师上课的天敌。老师们便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反复提醒,强力压制,好让这些孩子们更规矩,更安静一些。于是,老师声音高八度,孩子小脸装严肃,一节课下来,都不舒服。上课哪是约会,简直就是活受罪。此时,何不像文中所述,换个角度,设计一些可参与的游戏,既满足孩子们的天性,又完成教学任务。不是有句古话嘛:宜疏不宜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