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案20篇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如何上好心理活动课
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课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改变情境活动形式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我校刚刚起步,但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的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在心理课上认真对待,全身心地投入,该动的时候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不是冷漠的态度,消极的对待 。其次,转变教师的观念 。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课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创设心理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进行启发活动,从而引起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从而实际影响其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对于个体心理学来说,讲座再精彩生动,也代替不了个人的感受和直接的体验 。哪怕是一点点灵感,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 。可见,“情境”中的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因素之一 。再者,心理课堂可以说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奏的振动,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更新的过程 。它需要放下自己的防卫意识,在相互尊重、接纳和信任的氛围中与其他成员真诚地讨论、分享和交流 。所以,我觉得要想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就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来调整和选择物理空间,缩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营造适宜的心理情境,保证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 。比如在安排座位时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座位,可以采取“圆形”、“扇形”、“自由分组”等有利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信息和感情沟通的座位形式 。甚至可以不拘泥于学校,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和感受 。此外,为了更好地创设课堂情境,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记忆存储、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算功能和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如我校赵启智老师在6年级《拒绝的艺术——学会说不》的心理学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用郭的小品《有事您说话》给学生带来了因“不”字说不出来而产生的困扰和困惑 。这种情境的设定是动态的,幽默的,发人深省的 。学生突然被吸引,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老师设计的课堂环节中 。跟随小品中的主角,他们逐渐意识到不说“不”的危害,帮助主角突破重重壁垒 。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学会拒绝的艺术,恰当地说“不”,才不会有那么多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也强调了如何合理适度的拒绝 。在无知、无感和无迹之间,行为的目的
2.选择合适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想要上好一堂心理学课,课程内容的选择极其重要 。对于心理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把握一个原则,即从生活的逻辑和问题的逻辑出发,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话题,找到学生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活动才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 。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做一些课前调查或者根据学生的来信选择题目,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只有来自学生的问题才会让学生感到真实,教学才会有针对性 。这样就不会有损失,还能为活动提供生动的素材 。比如一门心理学课,《爸爸妈妈又吵架了》,就是通过给悄悄话邮箱发信,问老师如何面对父母吵架,来帮助很多学生更好的面对家庭纠纷 。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教师的目光不应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应放眼社会 。在当今社会,学生不仅在教室、学校和家庭中接收信息,而且还从广泛的来源接收信息 。他们在课后阅读大量的书籍,报纸和杂志,听广播,看电视,参加社会调查,甚至有少数学生通过互联网询问信息 。因此,一堂好的心理学课应该能够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师生收集的信息集中展示,加强信息交流,课内外有机结合,扩大课堂信息量,拓展学生知识面,拓展心理教育功能 。我们也在尝试这样做,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室,效果不错 。3.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形式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年龄特点来确定 。由于年龄的限制,中小学生感性思维丰富而理性思维缺乏,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如游戏、心理小品、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交流、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 。在活动中,还可以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 。此外,教师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科学设计,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和示范,要让学生自主开展活动 。学生要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独立活动中学会自立、自强、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什么形式,在心理健康
康活动中,教师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使学生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 。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 。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得多 。4.课堂评价包容,不伤害任一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强调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 。而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引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因此要重视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评价及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学生的讲话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思想,教师都应予以包容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作为教师,应倾情地参与活动,充分地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认真地倾听学生,耐心地启发学生,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在这其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着活动的每一步进行 。要想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自我体验,获得情感的触动,愿意积极地进行自我探索,心理确实获得改善和提高,教师富有智慧和启发的课堂评价是不可缺少的 。再次,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心理教师平时要注意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关注兄弟学校的动态,吸取先进地区的经验,力求把课上得更好 。总之,若想上好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在活动过程中,能让学生获得心理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减少和避免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上好心理健康课的粗浅认识,我深信:一杯水会感动路人,一滴水会感动小草,一片云会感动天空,一堂心理健康活动课会感动每一个学生,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老师会感动整个校园!参考文献:1、《小学生心理导向》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3、《对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几点思考》承德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张承印4、《学校如何上好“心育”课》《大众心理学》2005年6月

心理健康教案20篇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文章插图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辅导课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不是单纯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单纯的心理品质的训练,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学习知识的压力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为更好地发展自我奠定基础 。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怎么样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怎么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 。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是我们达到这一目的重要途径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呢?下面我就心理活动课的主题选择、目标设定、活动形式、教学的设计流程谈谈我的看法 。一、确定辅导主题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首先要从课程的名称开始 。课程的主题是一节课的中心或“灵魂”,好的主题能吸引学生,发人深省,引发相关的思维活动 。因此,科学准确地选题是班级心理活动课成功的前提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具体情况确定 。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其共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个性的问题表现 。这样的设计才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 。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注意三点:⑴选题不要单一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竞赛主题选择情况的调查中)大多数人选题集中在情绪和人际交往方面为主题的居多,而涉及学习心理、适应问题、网络问题、厌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主题的较少 。因此我们应当选择一些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如“长大的感觉”“多变的情绪”“消除误会心舒畅”等等,这些主题内容具体形象、容易操作,课堂气氛也较活跃 。⑵主体范围不宜过大 。许多心理辅导老师在确定主题时,应该认真考虑主题的范围和课堂的容量,如人际交往、让世界充满爱、欢乐人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等等 。这些主题范围就过大 。主题过大,难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辅导任务 。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方面内容,内容确定之后要用通俗、准确的语言提炼主题 。例如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辅导,可以提炼成“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与父母沟通”等这样的具体主题进行辅导 。主题要小,以小见大,这样师生在活动中就便于操作,并在活动中达到真正的体验和感悟,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 。⑶主题的内容不能引起歧义 。如有位老师选择了《信自己,收获大》这样一个主题,在辅导课临结束是进行总结提问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呀!”有位学生回答说:“这节课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别人 。”因此,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考虑主题是否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使辅导效果大打折扣 。二、设定辅导目标辅导目标是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辅导过程就是围绕辅导目标进行的 。辅导目标是辅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定了主题后,接着我们就要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 。目标的设计应当具有导向和调控的作用,应当具体,以便于操作.在认知上应该‘了解’什么、‘懂得’什么或‘转变’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什么,‘养成’什么或‘改变’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什么,‘感悟’什么 。其次,‘可操作’主要体现在目标的适度性上,既不超越、也不低估学生的年龄特征,目标的针对性应该非常鲜明 。”上完了一节课以后,听课老师往往会根据你所设置的目标去衡量一节课的好坏,看你的目标在你这节课上是否都达成了.而且目标的制定是否围绕主题而定 。辅导目标过多、太散,也就缺乏可操作性了 。比如:有一节主题为《快乐就在我身边》的辅导课,心理辅导老师把目标定位三个:1、让学生感受自己身边的快乐并一起分享快乐 。2、了解、掌握、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3、帮助学生增强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这三个目标形成三节课的内容,要在一节辅导课中完成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一节心理辅导课中,辅导目标的设置不宜太多,目标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 。另外,目标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层层深入 。如《多变的情绪》一课,目标可设置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懂得情绪虽然复杂多变,但却是可以由自己来调控的、这两个目标简单明了,清晰、操作性强,并且层层深入 。三、设计活动形式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因此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心理活动的形式要多样、轻松活泼 。在活动中,我们要尽量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让学生不会感到厌倦、枯燥 。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理性思维较强,因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 。并在活动中,使学生不断能接受到新的信息和他人的反馈 。从中获得新的经验 。同时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高年级活动的形式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加以辅助,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学生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四、辅导过程的设计:心理辅导过程的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导入——展开——结束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 。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也就是解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到达的标准 。结束阶段即课堂总结环节 。(那么下面我把这三个阶段依次详细讲解)(一)导入阶段(暖身活动)导入阶段即暖身步骤,是一堂心理辅导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心灵的敞开,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不仅充满好奇与期待,同时也存在焦虑与抗拒,这阻碍了学生心灵大门的开放 。暖身步骤正是学生心灵之门打开的钥匙 。暖身阶段不仅暖身更重要暖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要启发学生心灵;不仅与下一环节密切衔接,更要对整堂课充满意义;不仅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经验开放 。暖身活动有很多,如何选择恰当的活动呢?一是要以易学易做为原则,保证人人都参与 。二是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以3—5分钟为宜,过长显得拖沓,学生容易疲倦;过短则学生还未进入状态,团体氛围未能形成,不利于进入下个环节 。三是暖身活动尽量紧扣主题内容 。如在《声声入耳——课堂注意力训练》一课中,一位辅导老师就选择了“抓手指”这一热身活动,紧扣主题内容,实际效果也很好 。暖身阶段的设计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体略微活动,从而促进放松,也可以是对心理有启发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领悟道理;另外游戏结束时,适当的让学生谈谈感受和启发,教师给予引导和小结,并自然地引出题目和过度到下一环节内容 。一般情况这一环节时间5分钟左右 。可以看出暖身活动让学生有个全身心的放松,同时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除此之外,暖身活动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如心理游戏、心理测验、提问等等,总之要根据主题选择最适合的 。可以说,暖身阶段减轻了学生的焦虑和戒备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 。(二)展开阶段暖身后应该进入正式的教学与辅导,这个过程需要密切地联系辅导目标,以辅导目标为指引设计步骤 。(展开阶段可以设计三个步骤)步骤一,这个环节主要是认知目标达成,认知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 。简单地说是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 。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采用认知法教学,包括故事法、讨论法等,通过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原理和意义 。例如我们以小学三年级的一堂心理活动课《多变的情绪》为例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情绪”这个概念是非常抽象的,而这位老师却巧妙地设计了这一课 。首先,她抛出问题:人有哪些情绪表现?小学生们回答非常踊跃:激动、愉快、愤怒、轻松、惊讶、恐惧……然后该老师通过游戏让几位同学即兴表演,其他同学猜测表演的是哪一种情绪 。最后,通过模拟几个典型情景,如爸爸妈妈吵架时,孩子害怕的样子,考试没考好时,情绪低落的样子,让同学们了解到不良情绪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老师抛出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了几条克服消极情绪的常见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寻找朋友倾诉等等 。整节课丝毫看不见抽象的“情绪”理论,但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情绪” 。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 。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 。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刻得多 。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二,这个环节主要是态度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学生作为自主、独立的个体,去体验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 。简单地说是学生体验“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在不断和反复体验中形成积极地态度和情感 。这就要求学生在自我体验、相互交流中促进自身成长,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学生的讲话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思想,教师都应予以包容 。例如我看了一节浙江某校王丽丽老师设计《情绪》这一课,首先她设计了一个关于不良情绪的案例,然后根据案例提问,如“你遇到这种事会产生什么消极情绪和行为?”“你陷入情绪深渊用什么方式宣泄?”“请大家给还没有走出情绪深渊的同学想想办法,帮助他克服不良情绪 。” 她这样做不仅可以对学生有个引导,而且让他们帮助有不良情绪的同学想办法,使学生回答有种安全感,更开放自己,毕竟是帮别人,没有涉及到自己本人,从而使回答更具真实性 。反映出真实心态 。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 。该环节主要是学生明白了一些现象和原因后,开始试图分析和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 。也就是说态度和情感上的转变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明白了别人身上的一些现象,那么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然后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以及原因 。这时采取讨论法;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当事人扮演具体生活事件,重新经历生活时间和感受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讨论尤为重要,可以说同伴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体验感受,有助于当事人形成积极全面的情感品质 。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引导和总结 。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三,该阶段主要是问题解决 目标达成环节,是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环节 。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思考“怎么办”,领悟问题解决方法 。上一环节学生已经体验到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了原因,这一环节学生迫切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一环节,可以采用讨论法,比如脑力激荡法,即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位学生的问题,让大家齐心协力出点子,帮助问题解决,因为学生提到的问题解决经验对同伴之间有更好的借鉴作用 。教师这时可以总结概括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各种办法写在黑板上并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一些方法,总结成一套问题解决方法集,实现资源共享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不能由教师直接呈现和说教,而是由学生讨论、领悟和相互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总结学生讨论 。然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设计让学生尝试进行示范训练和行为训练 。最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堂课的收获以及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应付 。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5分钟 。(三)结束阶段在活动课结束之前,给师生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把在活动中获取的经验所得进行分享、整合,这样不仅能强化本课时的内容,还为下一主题打下基础,这一环节具有回顾和前瞻的作用 。辅导效果的取得单靠课堂活动远远不够,布置一定的作业,当然,不一定是书面作业,最主要的还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鼓励学生把课程中的领悟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比较有效地保证心理课的质量 。可以说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在结束阶段,教师不仅对整堂课作总结,还对学生的反应作总结,并给予学生祝福语 。也可以送给学生一首与辅导主题相关的歌或者诗,以温馨而舒缓的方式给课堂渐渐画上句号 。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 。总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目标为导向,也就是说辅导过程围绕辅导目标而展开,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它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实际的内容去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 。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心理在活动中外化出来,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让他们在玩中练、乐中学、论中理、演中明,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整过程,教师只有把握心理辅导的理念,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充分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技巧,使学生获得体验,并有所领悟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辅导的效果 。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课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活动形式,其特点是:它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 。二、课上要求1、一个核心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的情感体验,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 。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具备相应能力 。如和学生心理相容的亲和力;有和学生相近的语言;有较机敏的洞察力和深刻的问题剖析能力;有对课堂整体的驾驭能力;有学校心理辅导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关注、倾听等沟通技术 。利用恰当的时机增强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 。2、两个符合心理活动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心理学原理 。一是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有区别的,二是大多数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要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内化到教学行为中去 。去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期培训班上王秀华主任就此做了专业培训,目的也在于此 。3、三个原则⑴、活动性原则:心理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 。而传统的学科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主要获得间接经验 。心理活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让学生能够在这里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为自己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活动主题设计适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体验与感受,从而转变认识和行为,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 。⑵平等性原则: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曾提出一具著名的口号:“教师应该从学生前面的讲台上走下来,站到学生的背后去 。”这句话我不去评论,但如果把背后改成中间,站到学生的中间去,不正符合学生的呼声吗?也真正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地位 。心理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促进者 。而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心理活动课要求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平等、尊重、友谊”的新型师生关系 。树立学生是主体、学生有价值、学生有潜能、学生有悟性、学生能成功的学生观 。相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有丰富的情绪情感,有自我反省和纠正错误的能力,有很大的发展潜能 。也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感悟,从而转变认识、改变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不是“灌输”、“传授”,不要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而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学会自助助人 。因为学生之间的年龄、地位、处境、利益、需要等方面有诸多的共同点,他们的心理是相通的,最容易沟通、接纳和产生共鸣,他们之间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助助人,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⑶参与性原则:一堂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参与的程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 。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必须要通过参与活动获得 。参与程度越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越丰富,活动效果不言而喻也就越好 。4、四种基本模式(1)认知模式:这一模式突出“知”,让学生把外在认知内化为自我领悟 。如三小李震老师上的《赢得别人喜爱的技巧》就是这类模式 。通过几项活动,让学生领悟到主动与别人交谈、恰当的赞美别人、急人所急为他人着想三个赢得别人喜爱的基本技巧 。(2)活动模式:以活动为主,通过泄、议、导、行,即学生合理宣泄,广泛发表议论,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行为改变这四个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二中李文杰老师的这节课就是典型的活动模式 。先让学生合理宣泄对父母的不满情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减少代沟问题对孩子健康成长影响 。(3)训练模式:以思维训练为主,对学生进行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我在第二期培训班上上的观摩课《展开思维的翅膀——想象力、创造力训练》和李文杰老师在第三期培训班上上的观摩课《给记忆插上会飞的翅膀》就属于这一类 。(4)调控模式:以对学生不良情绪,如考前焦虑、情绪冲动、烦恼痛苦的调节为主,让学生学会情绪调控的方法,学会情绪转化,自信、积极、勇敢、快乐地面对挫折和考验 。在第三期培训班上李震老师的《与痛苦的经验告别》就是让学生学会排解不良的情绪,并让学生悟出了很多的方法,如宣泄法、转移法、自控法等来进行自我调解 。5、五种活动形式(1)游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领悟 。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参与积极,容易取得效果 。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 。如小学二年级的第10课《遵守指令》就可设计环环相扣的游戏,通过设计在学校、家里、马路上、医院等场景培养孩子的遵守指令意识 。(2)角色扮演:通过相关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增进与他人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今天的两节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3)问卷调查:可以加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意见 。如考试焦虑度测试、情绪稳定性测试、自卑感测试等等 。(4)问题讨论:是心理活动课中最基本的形式,通过分组讨论,达到相互接纳、相互包容、情感互动、自助助人的目的 。(5)辩论会:话不说不明,理不辩不清,在辩论中学生的口才、辩才得以展现,学生的观点看法、选择判断得以明了,学生的爱好、倾向得以表露,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明辨了是非,使外在的认知说教转化为自我的认识,这种形式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如初一教材第六课《与命运抗争》的活动一就可采用这种形式 。就努力对于成功更重要还是运气对于成功更重要展开辩论 。6、六个做到(1)主题明确:多个环节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活动目标明确 。有的老师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过多的活动目标冲淡了主题 。有的活动纯粹是为活动而活动,与主题没有多少关系,而且活动后没有交流和分享,所以收效甚微 。我和王主任就听过这样一节课,它的题目是《星光灿烂》,看了这个题目实在不知他要解决什么心理问题,听了一半之后才知是关于培养自信心的,评课时王主任建议他改为自信的小星星,让听者一看就明白你的活动目标是什么 。(2)注重实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较突出的心理问题 。如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正确价值观念的建立,调控情绪能力的增强,意志品质的改善等方面 。(3)参与面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尤其要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启发、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踊跃发言 。有研究认为,课堂中90%的违纪学生是由于没有机会让人倾听,或别人不愿意倾听而引发的 。还有一位心理学工作者曾在一个班级连续听了一个星期的课 。他既不看教师的教,也不看学生的学,而是详细记录班内每位学生被教师请到回答问题的次数,最后统计出来的数字令人吃惊:后进生一周内被请到的次数还不如一些优秀生在一节课被请到的次数多,有的甚至一次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不善于表达,不善于发言、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情感体验其实更丰富,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关注,我们目的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这些学生想发言、敢发言,实现全员参与、和谐发展的心理健康目标 。(4)体验真实:学生表达出了内心的真情实感,充分暴露出了心理问题,情景交融,以情感人,课堂具有感染力 。举例《可怜天下父母心》(5)气氛宽松:学生思维活跃、踊跃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民主平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早已揭示:教学中的民主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因为在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愉快、情绪轻松,大脑皮层较容易形成优势兴奋中心,思维敏捷活跃,想象丰富,从而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认知对象的性质、特征与意义,对认知对象产生清晰、完整的映象 。学生也会更加充满信心,积极主动的进行心理体验与分享 。(6)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让学生内心感受愉悦、轻松 。三、上好心理活动课的十个避免1、避免一节活动课出现两个或多个主题 。2、避免选择学生不易于公开表露或牵涉学生隐私的主题 。比如青春期异性交往,你让学生谈早恋的事,就很难操作 。应通过个别心理辅导来实现 。3、避免由于选题过大、目标过空导致对主题挖掘不深、不透 。一节课不可能把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都能解决 。假设我们以“个性张扬”为主题就很不恰当,因为个性包括很多内容,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而个性倾向性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又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所以题目越小越具体化越好,才能挖掘的更深更透 。4、避免活动设计平行并列而不是逐层递进我听过一节心理课,这节课学生的活动非常多,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才艺,琴棋书画、剪纸、诗朗诵样样都有,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关于培养孩子自信的主题却一带而过,对我很优秀、我能行的情感体验并不是很深刻 。6、避免学生认知需要提升时,教师跟不上,点评不到位 。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对教师随机应变能力的考验 。用王秀华主任的话说,这一环节处理好了就可能成为你这一节课的靓点 。记得第一次听李文杰老师这节课时,当时他们的班主任赵老师也在听课,在宣泄不满情绪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有一次他在自习课上听录音机,被赵老师发现了,赵老师说:“你再听,我给你两个嘴巴子”李文杰老师并末及时进行处理 。在评课时王主任就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沟通师生情的机会,此时你如果把赵老师请到前边来,你在一边解释说老师并没有真的打你呀,其实呀赵老师并不是想打你,哪个老师不疼爱自己的学生,就像父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 。他只不过想提醒你,让你好好利用自习课,赵老师是不是这样呀?然后再让赵老师说一说,这样这个矛盾不就当堂化解了吗?7、避免教师自我封闭的心理 。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 。8、避免自卑、内向的学生由于不敢发言而隐瞒内心的真实感受 。此时我想起了全国优秀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霍懋征者老师在师德报告会上的精彩演讲 。她从事小学教育工作60年,从来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来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来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来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 。她用毕生的心血总结出八字育人方法“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既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她始终认为她的学生“人人是材,人人都成材 。”她说老师的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是春雨,能够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 。她常常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我想这八个字正是我们心理健康工作者们所追求的 。美国作家欧享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一片的树叶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天,她说:“当树叶掉光的时候,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掉下来,病人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由此我深有感慨,如果我们教师对每一学生心存希望,特别是后进生,那么他们也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特别关注那些自卑、内向的不敢发言学生 。9、避免由于学生发言过于随意,而导致课堂缺乏正面导向 。教师一定要提高对课堂整体的驾驭能力和调控能力,避免人身攻击、造谣中伤、流露脏话等现象出现,如果一旦出现教师要及时加以正面引导 。(举例)我和王主任第一次在三小听李震的这节课时,一个上台演书被同桌拿走的同学,在表演过程中说了这么两句话:“谁这么缺德把我的书拿走了,该死的家伙 。”“不要脸的东西”当表演完之后,李震老师是这样说的,刚才的两名同学表演的非常好,同学们掌声鼓励一下,按着她又说如果要是把不文明的语言去掉就更完美了,同学们说是不是呀!可以说既赞赏了他们的表演又非常委婉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换一种严厉的方式后果一定会很糟糕 。课堂是活的,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老师随机应变,一定要把握好导向 。10、避免教师越俎代庖,不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代替学生选择和判断 。也是在听李震的这节课时,第一个环节你受欢迎吗?李震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把这每一个问题的三个备选答案按成人的标准划成一二三分 。比如第一个问题同学向你借正在用的词典,选告诉他我自己还要用呢得一分;选向他解释自己正在用,答应用完后借给他得二分;选立刻借给他,宁可自己暂时不用的得三分 。最后合计总分得分多的就受同学喜爱,中等的就比较喜爱,少的就不喜欢爱 。说实在的当时我也倾向于这种观点,王秀华主任却说这是不可以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给学生规定判断标准,应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不能代替学生选择和判断,学生认为第二条最好也是很合理的 。经实践检验王主任说的很对,希望我们在座的心理健康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这一点 。
心理健康教案20篇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文章插图
如何上好一节规范的心理健康课(1)传授知识: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仅是要扩展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要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转变其态度、养成必要的社会技能等,所有这些单靠知识传授是难以奏效的 。(2)学科渗透:出于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3)结合班队、团队活动:不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 。新生入学时的“新生教育”、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 。(4)寓于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 。它通过社会实践活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劳动公益活动等,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5)辅导与咨询:个别辅导是辅导老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谈话、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 。有些小学开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动、中学的“成长热线”等,就是通过信件、电话的咨询辅导 。个案研究则是针对个别学生实行比较深入、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 。也可结合小组辅导或者是团体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果学生心理已进入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就应该运用各种专门的心理学方法矫正,使之恢复到正常健康状态 。这些方法主要有心理分析法、患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宣泄疏导法、暗示法、代偿迁移法、自信疗法、自我防御启动法等等 。一般来说,这些方法有的主要是作为引导学生从不平衡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有的主要是使学生从不健康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而多数的方法都兼有上述两种功用,我们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用这些方法,以获得最佳效果 。此外,行为主义方法还需要运用各种技术,其理论依据是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 。这些方法如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等,就其实质来说,大都归结为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退、接近学习与模范学习 。在中小学心理教育过程中,这些技术的操作性强,对于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与行为比较有效 。总之,在学校心理教育中,我们应根据心理教育目标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心理教育的工作模式 。
如何上好一节心理课?精心营造和维护团体辅导氛围?灵活控制活动过程?注意塑造辅导教师形象?灵活运用十项辅导技巧01精心营造和维护团体辅导氛围1.良好的辅导氛围的要求—— 信任、安全、真诚、坦率、合作、互动、活跃、有序不良辅导氛围的表现——无序、调侃、应付、迎合、涣散、紧张、呆板、防卫2.氛围营造的技巧开好头、做好热身活动、设计好开场白 。设计好第一个活动情境(注意情节的合理性与可探讨性)配好开场音乐不一定有致敬的礼节(可以有心理课独特的形式)注意座位的排列不要因多余的环节(如不恰当的插问或使用多媒体等)中断已经形成的氛围 。02灵活控制活动过程1.设计好活动板块2.控制讨论的时间3.及时制止调侃或伤害4.讲清游戏规则5.想清楚活动细节6.指令明确7.问题具体,少而精8.重视辅导资源的现场生成9.精心提炼引导性语言03注意塑造辅导教师形象1.良好的体态——亲和、自信、真诚、举止得体不良的体态——僵硬、权威、过分夸张、大幅度或不雅的动作2.良好的语言——亲切、鼓励、诚恳、简洁、明确、连贯、响亮不良的语言——音量过大过小、过于柔弱、过于夸张、过于生硬、批评指责、说教3.组织能力:当机立断、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周密思考04运用十项辅导技巧1.专注(接纳)——用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尊重、接纳学生的基本态度 。平行面对学生、保持视线接触、采取开放姿势、微微倾向学生、面带微笑,保持轻松、注意声调语气 。2.倾听——全神贯注于学生表达的信息,而不轻易加以评判 。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渴望别人的关注与理解是人之天性 。班级辅导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理解学生各种行为表现的动机 。倾听的技巧:主动表示倾听(趋前一小步);高度注意,表情全神贯注;用点头、微笑或轻微的声音做出适当回应,以表示自己的理解或同感;耐心,不应有丝毫的不耐烦、不悦或轻视的表现,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叙述;适时提问、使用体态语言等 。3.重述——教师以另一种表达方式来澄清或确认学生传达的信息,以避免对学生的误解,并表示教师对学生的专注态度 。重述语气不宜过于肯定,要保留适度的弹性;重述力求精炼,不宜过长;重述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表述,而不是中断表述 。4.具体化——避免学生笼统抽象或漫无目标的陈述 。具体化要侧重于引导学生说清“具体经历”“具体表现”“具体感受”;学生表述模糊的部分往往是他想逃避的部分,因此具体化不等于贸然对质,若是学生不想具体说明,可给予接纳和关怀,待时机成熟时再深入聚焦;具体化应采取开放式问句,不要用“对不对”、“是不是”、“该不该”等封闭式问句;避免连续发问,以免造成压力感;避免严肃的态度或焦急的表情;对学生的回答应予支持、鼓励或引导 。5.引导——这是理清学生思路、避免学生偏离主体或表述明显错误见解的重要技术 。对学生的观念偏差或负向认知,不宜训斥、批评,不必强求学生改正或服从,而只需激发学生群体的求异思维,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便可基本澄清是非得失 。对偏离主题的发言可采用轻松态度做提醒;涉及深层次情感的引导,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和时机的适宜性 。6.同理心——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将自己共情、共感的结果反馈给学生,以传递自己充分理解学生的信息 。同理心的前提是专注于倾听,力求自己的语言与体态语言保持协调一致;同理心的关键是教师设身处地的“辨识”,即体会学生明确表达或隐晦表达的感觉、行为、经验;同理心的反应要把握“简述语言”的原则,力求简洁、富有弹性或试探性,并让学生有修正、否定、解释、澄清及确认的机会;并采用适当的表达同理心的开头语和词汇,如“你好像是说……所以,你才处在一种……”7.支持(回馈)——给学生以充分的关怀、积极的鼓励和正面的强化,以增强学生在团体中的自信 。支持必须建立在具体的事实、情感、行为的基础上,不能言不由衷;口头鼓励、赞美、提供参考意见或引导学生自我肯定;体态语言的支持,如点头、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等 。8.面质——针对学生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矛盾,以及前后看法的矛盾,与学生深入探讨,协助学生面对本想逃避的思想、行为、感受,以促使学生更坦然地面对自我的挑战 。面质应该是建设性的,不应带有敌意、歧视、嘲笑等态度;面质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为基础;态度必须和蔼,语气必须明确;面质后,要更加专注于倾听学生的说明;要防止引发学生的激动情绪 。9.保护——让学生在团体中免受不必要的心理伤害,让学生在团体中充分成长 。巡视各组互动情况,可大大减少小组内集中议论某人缺点、嘲笑羞辱某人等现象;制定明确的团体活动规范;引导而不斥责违规现象;不过分保护,以免学生丧失自己解决问题和自我成长的机会;若出现的问题有普遍性,必要时可使用 “暂时中止”策略,待教师重述团体规则后再进行讨论 。10.自我开放——教师投入团体互动,表达出在团体中此时此地的自我感受或人生经历 。引导学生自我开放,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促进团体更深层的互动 。教师的开放自我立足于团体氛围;注意适时性,过早过多的自我开放会使学生觉得不自在;开放的内容必须切合讨论主题;开放时机适合在团体过程或结束阶段;方式必须自然,内容宜简洁 。总结:心理辅导活动课内容上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形式上应以学生活动为主,主动探究,注重过程经验,师生关系上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方法上以主体综合评价为主,心理机制上注重学生的情绪的唤起和情感 。PS:整理资料的时候,发现了2014年在浦江四中给老师们做的一次分享稿: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 。现在看来还有意义,所以发布出来 。曾参考过一些资料,当时并未注明出处,现在也无从查询 。因此,未列出参考文献 。
心理健康教案20篇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文章插图
怎样才算一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上好一堂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课程形式,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目标,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组织内容,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开展,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爱,既然心理健康课的开展对于学生们好处多多,如何才能上好一堂心理健康课是我们要思考和学习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学习一下吧 。工具/原料more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方法/步骤1/3 分步阅读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的情感体验,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 。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具备相应能力 。如和学生心理相容的亲和力;有和学生相近的语言;有较机敏的洞察力和深刻的问题剖析能力;有对课堂整体的驾驭能力;有学校心理辅导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关注、倾听等沟通技术 。利用恰当的时机增强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 。2/3符合心理活动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心理学原理 。一是要了解学生的实际,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有区别的 。二是大多数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要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内化到教学行为中去 。3/3心理活动课辅助教学工具很多人需要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心理健康课并非简简单单的德育课和活动课或者学科课程,而是非常重要而且要全面开展的一项教育工程 。当前,相关的心理设备供应机构已经针对不同的年级和学生心理问题开发编制了系统成阶段的心理健康课教案工具箱,其对不同年级的不同主题配置了教案、教具、教学课件、和测评软件等 。能系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不需要进行相关教具的零散采购,也不需要大浪淘沙的寻找资料和拼凑教案,而且可以评估上课之后的效果 。心理健康课开展的三原则1/3活动性原则:心理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 。而传统的学科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主要获得间接经验 。心理活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心理学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让学生能够在这里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为自己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活动主题设计适当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体验与感受,从而转变认识和行为,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 。2/3平等性原则:心理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促进者 。而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对知识拥有权威性,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心理活动课要求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平等、尊重、友谊”的新型师生关系 。3/3参与性原则:一堂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如何,学生参与的程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 。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必须要通过参与活动获得 。参与程度越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越丰富,活动效果不言而喻也就越好 。
【心理健康教案20篇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