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么多问题,原来都是家长的“强制”导致的

强制是家长采用强迫的或者是暴力的手段要求孩子必须按照家长的意识行事。比如,强制孩子吃饭睡觉,强制孩子不哭,强制孩子停止看电视、上网,停止游戏,强制孩子不能随便弄乱家里的东西,强制孩子接受父母的决定等等。

01.强制有哪些危害?
任何强制都是对儿童及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压抑,对儿童和少年所有的强制都会在以后以一种更加激烈的方式反弹回来,强制,会彻底毁掉孩子的生长和未来。

1. 强制会使孩子沮丧消极,缺乏自信
家长的每一次强制都是对孩子自我意识的一次否定,一次次的强制就是一次次的否定,就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一次次失败经历,产生一次次沮丧和消极的感觉,就会形成那种敏感、焦虑、多疑、畏缩等性格特征。
2. 强制会导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孩子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面对父母的强势地位,他最终彻底反抗,放弃反抗,就变成了臣服于暴力、屈从于权威。反抗父母不成,又没有彻底放弃反抗,就把反抗对象指向了同龄的伙伴,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3. 强制种下了青春期叛逆的种子
儿童时期,因为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发育还没有完成,自身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这个时候家长觉得强制还是有效的。
但是到了青春期之后,孩子的身体发育已经接近于大人,社会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他对自由空间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这个时候童年被强行压制的个人意识就会再度勃发。又因为他小时候被父母过度强制的记忆使孩子不再相信父母,于是对父母的不信任,对自由空间的需求,以及自身力量的增长,合在一起就容易出现强烈的青春期叛逆行为。
【孩子这么多问题,原来都是家长的“强制”导致的】
4. 过度的强制还会影响孩子的道德养成
父母为了使孩子接受或者是服从自己的强制行为,往往是以暴力作为贯彻自己意志的手段,实在不行就打骂、体罚,当然也包括心理惩罚,迫使孩子屈服。这种屈服的背后就是孩子的屈辱,当这种强制不断发生的时候,这种屈辱感也会不断堆积,长大之后暴力就很可能成为他的行为方式。
而且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又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说谎的行为,一旦说谎成为习惯,不但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变成一场没完没了的猫捉老鼠的游戏,更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毁掉孩子诚实以及正直的天性,道德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缺损。
5. 成人强制孩子的理由都不成立
成人世界里的习惯、规矩以及成人所做的决策对于孩子来讲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如果用强制的手段造成了错误的结果,这岂不是错上加错。
而事实上这种事情却是司空见惯的,比如家长认为要懂礼貌就不能顶撞老师,但是老师真的有错误又不承认自己错了呢,这样的例子很多,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告诉他默不作声,那这个时候就会种下那种臣服于权威的种子。再比如家长认为要团结同学,就不能和同学发生冲突,但是如果孩子和某位同学发生了冲突,是因为那个同学欺负其他同学呢,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让孩子别管闲事,那这个时候可能种下了孩子软弱和冷漠的种子等等。
02.不强制,该怎么做?
如何不强制,不打骂,不说教,不批评,又能让孩子养成好规矩,好习惯呢?
1. 家长做好示范
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家长是孩子的镜子,我们能够怎么做,孩子往往就能怎么做。
2. 体验
让孩子去体验他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然这个后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好的结果可以给他带来自信心和成就感,带来老师的夸奖,同学的羡慕;不好的结果使得他遭受批评,遭受在班级里进行检讨,同学们不和他玩等等。
让他体验,不要怕他犯错,孩子只有在试错的过程中才能切实地体会到他应该怎么样进行调整,怎么进行改变。
3. 赏识
在后面我会跟大家讲赏识这个原则,所以这里不过多解释。
4. 交朋友
让孩子和同龄伙伴的玩耍当中形成规矩,形成规则。
5. 与孩子同步
无论什么事情,假如我们要防止他过度,最好能够和他同步。和他在一起,同步了,我们才可以很好地掌控这个度,当过度的时候,我们提出终止,提出结束的时候,孩子更容易接受。
6. 理性坚持
什么是理性的坚持?
首先,就是把丑话说在前头。什么事都事先跟孩子商量好。丑话说在前头,不是说你恶狠狠地说,而是真诚地、平等地、充满期待地和孩子进行协商讨论最后达成一致,这个事应该这么干,这个事不能这么干,这叫事先都谈好。
其次,不管什么情况下,不管我们事先谈好还是没有谈好,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些不理性的行为,出现了没有好习惯,没有好规矩的行为,我们也坚决不能体罚、打骂、批评和说教,因为那都是无效的教育,所谓你看起来有效,那只不过是他为了逃避你的惩罚,或者是他为了摆脱你的说教,而暂时应酬下来,暂时改变过来,这样没有用。
不强制,就是给予了孩子一个平等亲密的氛围,就给予了孩子进行选择和试错的权利,就可能给予了孩子健康阳光的心态,就可能给予了孩子自由生长的空间,所以教育孩子,别强制!
孩子这么多问题,原来都是家长的“强制”导致的
文章图片
2017.09.2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