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四书《孟子》【190】

2016-09-21 华杉
诸侯没有一个听得进去孟子的话,因为谁都不愿意等,都要“快”。他们也不愿意去比赛谁对自己的人民好,就愿意比谁能打!对内,要巧取豪夺,与民争利;对外,要穷兵黩武,抢钱抢粮抢地盘;他们进入不了孟子的逻辑。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
仁人,是有德望的人。
孟子说:“人君执政,都希望天下归心,四海之民,都归附于我。哪个国家吸收移民最多,哪个国家就越来越强大,如果能吸引有德望的君子,那就非得有仁政不可。
以周文王为例,当初伯夷为了躲避纣王的暴政,隐居在北海之滨,听说文王兴起为西伯,便说:‘何不归附到西伯那里去呢?听说他发施仁政,善于养老。’姜太公也是躲避纣王的暴政,隐居在东海之滨,听说文王兴起为西伯,便说:‘何不归附到西伯那里去呢?听说他发施仁政,善于养老。’
“所以今天的诸侯,只要善行养老之政,则天下有德望的人都归附于我,何愁不能王天下呢?”
孟子这是苦口婆心劝导各诸侯。战国诸侯,个个都想一统天下,孟子就说,王天下易如反掌,只要施行仁政就行。因为各国人民都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要有一国行仁政,就如解民于倒悬,都支持你!用不着去南征北战,天下人自己就归服。而且周文王当初就是这么得天下的,最后周武王伐纣,就是轻轻推他一下,他就倒了,一战而定。哪用得着年年征战呢?
孟子的战略很简单,就是周文王的战略,再往前,商汤也是这个战略,就两条:
首先,你要做全天下最爱人民,最能施仁政的君主,建设一个人民生活最幸福的国家。如此,则近悦远来,然后你再“来之,富之,教之”,总之是一个吸引移民的战略。《大学》里说:“有民斯有土,有土斯有财。”首先是要有人民,不是土地。一切财富都是人创造的。
第二,就简单了,就是等待,等着其他那些暴君们一个个的自取灭亡。商汤和文王都特别能等,只要那暴君还没有恶贯满盈,他是绝对不会出手去打的,因为不愿意让人民流血牺牲,这也是仁政的价值观。文王等到最后,他也没打,到他儿子周武王才打的。
但是,诸侯没有一个听得进去孟子的话,因为谁都不愿意等,都要“快”。他们也不愿意去比赛谁对自己的人民好,就愿意比谁能打!对内,要巧取豪夺,与民争利;对外,要穷兵黩武,抢钱抢粮抢地盘;他们进入不了孟子的逻辑。
【早读四书《孟子》【190】】他们会说:“那别人不自取灭亡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很简单,他不自取灭亡,证明他的人民过得也不错。人家过得好好的,你去打人家干啥?
这就是价值观问题了。孟子的目标是人民幸福,诸侯们的目标是更大的权势。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周文王的仁政,是每家给一百亩田,五亩宅基地,屋墙下栽种桑树,妇女采桑养蚕,那老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每家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让它们下蛋下崽繁殖,不要错失了它们孕子的时节,老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男子去耕种,八口之家就足以吃饱了。
所以说西伯善于养老,不是政府投资建养老院,也不是给各家各户的老人送钱送粮。而是因其自然之利,制定田里制度,再教导人民,让妻子儿女们懂得赡养老人罢了。
要天下无贫,就靠制其田里,田,就是每家一百亩田。里,就是五亩宅基地。然后教他们栽种桑树,养殖牲畜,再教导他们的妻子儿女,让他们懂得赡养父母。过了五十岁,没有丝绵便穿不暖,到了七十,没有肉就吃不饱。不暖不饱,就叫冻馁。文王的百姓,没有冻馁的老人,就是这个意思。不是政府来养老,是各家各户都有条件,也都有意愿赡养自家的老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