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无法平衡。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面临这样的矛盾下,社会发展体现头部效应。即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在不对称中看到希望的是异类,也是创业者,在不对称中看到绝望、懊恼的是常人。
如黄牛票,利用规则之缝,寻找到差价,自己获利同时,让他人也获利。
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丢失的。举个例子,某超市促销活动,每一产品上都有二维码,内部信息是优惠多少。常见的情况是,每一个顾客都跑去刷二维码,获取优惠。黄牛党出现,跑遍了超市,将所有的二维码集中在一本小册子上,跑到地铁站,一元一次的刷,赚的盆满钵满。我们看到的是黄牛党赚钱,却看不到黄牛党因为这件事付出的代价,这就像是做生意一样,黄牛党是用智慧做生意。
再比如,最严重的地方,黄牛出没最多的是火车站。有人说黄牛党的出现造成了一票难求,黄牛党借此机会不断兜售高价。为此,我们要求黄牛党消失、出台了实名制、要求火车票不能被垄断让穷人也能买到车票等等方案。结果是黄牛党没有消失,实名制之后黄牛党手上的车票更加贵了,因为他们付出的代价也高。
再说火车票被垄断,如果说垄断了就可以要求政府降价,那么我们是否该鼓励支持垄断,降价反而出现的更多,这说不过去。穷人买的起票,一年下来为了回家付不起这火车票吗?火车票不是他们的刚需吗?不是,若真的是他们的刚需,他们是找不到替代的方案的,他们会过完年,在家里等着过第二年。若真的是刚需,值班的人也该回家过年。
有人调查发现,除夕前三天的火车票是最贵的,之后的价格再下降,这个我没看到。但若真的是这样,穷人为何要在那个时候急着回家?这说明他们买得起火车票。若真的是这样,春节的涨价只不过是把平时的降价利益收回而已。若可以让平时的票价上涨,春节的票价下降,再通过平时的下降,突出春节的便宜。这会比较容易接受,这让我想起一个由凯恩斯提出的名词动物精神,类似的实验也有过,感兴趣的可以看最后。简单说是人们在乎得到,不愿意损失。
周其仁教授曾发表一篇文章《难得的教材》讲述的是车票管制下的铁路局长的贿赂。
综上所述,火车票价的管制,使得贿赂、黄牛党出现,由此引出的实名制又促使黄牛价更高。
我们是要求价格低一点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服务,还是让一部分人享受到服务呢?
若是说我们降低价格,就会得出上面的结论。毕竟实际价格被严重低估,形成短缺。反政策必有对策,牛头马面的出现也不用大惊小怪。而正是因为黄牛的出现,减少了无谓的损失,节省排队的时间、降低因排队买不到的风险。
假象一下,若是火车票的价格足够高,高到现在的两三倍,会如何?那时候去坐火车的人会减少,火车站的服务也会提高,毕竟人少,服务没有,坐的人不是更加少了,例子可对比高铁和铁皮火车。
若真的是为了价格低,达到公平,就应该让资本家、私有企业老板等去购买火车票然后便宜的给穷人,这就叫公平。这之间没有任何的损失。凡是公平都是如此:甲乙商议让丙替丁做事,甲乙分羹。ps甲乙如同民主投票。
我们会通过民主投票要求价格管制,不允许车票上涨,那么谁来买单,谁付出这部分的损失。
若真的明白价格管制的坏处,为何价格管制还存在。
第一为了稳定。价格的剧烈波动下带来社会的震荡。如德国为了恢复市场摆脱通货膨胀、物资匮乏、失业的现象,在欧洲各国的守护下解除了价格管制,避免混乱出现。
【公平和效率】第二为了各方的利益。对于官员来说解除价格管制,价格上涨下,官运不稳;对市民来说享受好好地统一价,突然来一个春节涨价不好;而价格管制下的损失排队、黄牛党的出现等等都不会计在他们的头上。
第三无知。不明白、不了解这些情况是因为价格管制而出现。这就是无谓的损失。还有一种是傅里叶综合征。主张绝对的平均,不惜接受所有人都贫穷、所有人都挨饿、所有人生活都糟糕的心态。比如别人有一只羊,正常的想法是自己也要有,但傅里叶下是希望对方没有。
人们每一天在乎的不是不均,而是寡,在乎的是自己不够多。每天都在和别人作比较,做一个最大化的挑选者,因此活得累不说,天天喊不公平也是正常。中国有话说知足者常乐。意思也是同样,做一个满意的选择者,有选择总比没选择好,能选择总比对比好,所有的伤害来自对比。若是看到更多人,更多的信息,就不会格外的在乎不公平,不公平太多了,你现在能观察别人,别人不能观察你就是一种不公平。当然这也只是为了生活更好,只不过活的太累,视野宽广一些,我会感谢自己占尽了便宜,从而......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帮助穷人,获得公平?
政府有时候会有父爱主义,怕给学校的钱乱花。有时候因为没钱,找钱的能力弱,除了征税。
前面提到让资本去买单,然后给穷人。试问是给实物补贴还是货币补贴?若是在学校里供应食堂的食品是由政府指定,必然会出现官商勾结,寻租现象频发,商人与商人之间的互相搏斗,利益输出都是在浪费社会的资源。如同乞儿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把自己打残、打扮的惨些等等,这些竞争背后的成本是真实存在也是真实的浪费。商人和乞儿解释何为寻租。
钱给学校,自己选择购买什么。如同家人给钱给小孩,自己买去。省事,孩子还开心。更不会出现自己替孩子买来,孩子还不喜欢、嫌弃。
实验源自:果壳网(熊市不愿割肉,牛市见好就收?恭喜你:猴子也是这么想的)科学家们找了6只卷尾猴,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教会了他们买东西。科学家们每天会给猴子发钱,猴子们慢慢就学会了花钱。科学家们每人拿一个托盘,上面如果放两颗葡萄,猴子就知道,花一个硬币就能买到。如果托盘上放一根玉米,猴子就知道,要花2个硬币才能买到。科学家和猴子组成了一个可以自由贸易的市场。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科学家发现,猴子的消费行为和我们人类的价格理论完全吻合。比如,物价涨了,猴子会抱怨,一个硬币本来能买到两颗葡萄,如果科学家只给了一颗,猴子们就不高兴;如果某个科学家在某个时间段打折,一个硬币给3颗葡萄,猴子们就会蜂拥而至,跑来抢购。这说明猴子们对损失和收益也有很清晰的认识。
让猴子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概念后,有一天,科学家突然改变了交易规则。比如,科学家A的托盘里放有两片苹果,如果猴子和他交易,科学家有50%的可能会收走一片苹果,只留给猴子一片;当然,另外50%的可能就是把两片苹果都给猴子。而在科学家B的托盘上,只有一片苹果,如果猴子和他交易,科学家B会有50%的可能额外赠送1片,这样猴子就会得到2片苹果;可另外50%的可能,猴子还是只得到1片苹果。
也就是说,猴子其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眼前有2片苹果,但有50%几率失去1片;另一种是,眼前有1片苹果,但有50%几率增加1片。这两种办法能得到的苹果其实是一样多的,但结果很出人意料,科学家B的生意明显红火得多,大部分猴子都用50%几率增加1片的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