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文章图片
马尔克斯的签名 读后感手写稿 前两天刚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简单跟大家聊一下。这本书是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如若没有诺奖的光环,想必这本书不会有那么大的名气,因为它并没有那么全面的表达了人性的立体感,对于各种形式的爱情,它也没有全面地分析并给出明确的指导性思想,因为爱情这个话题,实际上谁也概括不完,所以这本以爱情为主的小说更多的还是马尔克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观察的,并不能够普遍性的代表大众的认知。
对于哥伦比亚这个国家,我先前没有任何认识,就算我十三岁时就对《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很感兴趣,但我也没有好奇到去研究一下现实里的加勒比沿岸,以至于我没从唯一一点和哥伦比亚沾边的生活认知里发现这个国家。让这个国家从此在我的认知里清晰起来的,正是马尔克斯。我曾用四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了《百年孤独》,这本书是到目前为止除了《瓦尔登湖》以外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整个故事非常震撼,而且叙述极为流畅,一气呵成,几乎没有废话,从想象力倒语言表达都颠覆了一般人的认知,我读完以后久久不能从那些怪诞的事物和令人惋惜而又畅快的结局中回到现实。虽然没有魔幻现实主义的成分,但单从故事上和表达上来看,《霍乱时期的爱情》也不如《百年孤独》。
从整个故事来看,马尔克斯并没有多么强调“霍乱”,对于它如何恐怖,如何令人色变,他没有过多去宣扬,倒是对爱情,他写得细致入微,或许他正是想通过这样的呈现效果来表达“爱”在灾难中更显伟大的想法。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中间间断了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因为那些描写实在难以提起我的兴趣,在这段间断期间,我看完了《神们自己》和《摆渡人》,最后我把这本书剩余的部分当作了不得不完成的部分,这才在几天内结束了它。
关于爱情,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这也是所有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要获得广泛认可所面临的风险。《霍乱时期的爱情》较为客观地阐述了什么不算爱,以此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去思考什么才叫爱,但是有一点是不尽人意的,马尔克斯将爱和性混为一谈,男女之间产生了情愫似乎就要马上发生一场肉体接触,他没有将纯粹的爱剥离出来讲,因此整部作品就在艺术层面以外成了一部讲述男主如何诱骗无数女人上床的作品,为了完善他的涉猎范围,马尔克斯甚至不惜让一个年仅十三岁的与男主有亲戚关系的小女孩在中学时代和男主疯狂的睡了三年,最终这个小女孩在十六岁那年因无法接受七十多岁的男主冷落自己而选择了自杀。这样的情节本身就有违常理,而且男主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自责和愧疚,而是继续追求着自己为之付出了一生的爱情。从这个角度来看,男主因爱而精明了一辈子,却也因为爱而糊涂了一辈子。
除了爱情,马尔克斯还勾勒出了一个虚伪、做作的阶级社会,从这方面来看,它的张力比爱情更能直抵人类社会的痛。故事里的女主最终嫁给了一个自己根本不是很了解,也没有多少爱意但是却很富有、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的医生,并且描写里反复强调贫富差距的荒谬之处,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性。生于这个时代的我体会不到那样的悲凉,但是能想象出那样的景况带给人们的伤害。有意无意、或多或少揭一下人性的丑陋,这是文学作品里惯用的伎俩,但是好的讽刺能够直击人心,让人在顷刻之间就充满惋惜之情和负罪感。
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末尾部分的时候,总是不由得想起宫崎吾朗的动画作品《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来,虽然这部作品最终还是被冠上了他父亲宫崎骏的名号,但是不妨碍观众从纯净的角度去欣赏这个故事,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女主角和男主角站在阳台上的那一幕,尤其是在单曲循环李健的《风花树》的时候,由此我又鬼使神差地想起了《伊豆的舞女》,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清澈的美促使我昨天又看了一遍文字版的《伊豆的舞女》,至于《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我大概在未来几天内也会再看一遍。这三个艺术作品之间实际上没有任何关联,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牵扯到了“爱”,而《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缺乏的,是一种东方的爱之美,我想这就是我想起后两个作品来的主要原因。《虞美人盛开的山坡》里的女主角海是一个非常懂事、乖巧的女孩,《伊豆的舞女》里的薰子则是一个天真、率性、单纯的女孩,这两个形象都非常符合东方文化对女性的审美,这就是从我这个东方人的角度来看,《霍乱时期的爱情》里所缺乏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分歧。
爱是一种情怀,值得反复咀嚼。关于我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实在庞杂,不愿多去分析,或许以后我会详尽的写下自己的看法。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后,我在书后写了一段简短的读后感,这也是我读书的一个习惯,文章前的图片就是读后感的照片,我知道自己字迹感人,所以打了一遍在下面。关于这本书,就说这么多,生活里有无尽故事,我希望吸收前辈的优点,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离作家,甚至是文学家,更近一点。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讲故事的人。

下面是上边图片中读后感的电子稿:
这是一个臃肿绵长的故事,有很多地方我读得力不从心,甚至读到中间的时候,一度曾不想再读下去。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自己富有浪漫主义,喜欢幻想,对这种写实的故事很难感兴趣,很多描写我认为很多余;二是作者对内容的描写过于平乏,他的长篇小说以对话极少的特点著称,由此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讲故事,大段大段的不分自然段、也不分章节的内容实在让人很累,讲的过程也因为太多的铺垫而让故事失去情节味。
但总的来说,这还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毕竟作者是中年以后写的,他自己的很多人生感悟都融于其中,并且故事是根据他父母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由此就有了真实生活的味道。故事写于1985年左右,不得不说作者于那个年代能以如此露骨而又不失理性和智慧的笔墨写下这样的作品,确实很了不起,单说其对于爱情与性的理解就在开放程度上领先了中国很多年。
故事中阿里萨与费尔明娜的爱情最令人唏嘘,很震撼的史诗般的爱情,但终究错开了彼此最美好的年华。我很佩服阿里萨的执着与勇气还有耐心,但对他滥性而且不分老幼的露水生活不能苟同,他一生除了靠亲人赢来的地位和财富,仿佛就只有性这一样追求,这是极其不现实的。对于费尔明娜,我不能说她为了名誉和物质背叛了自己的良心,去爱了一个不爱的人,也不能说她再次接受阿里萨的爱过于自私,因为她是一个到死也还无知的女人。
故事在“什么叫现实”方面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问世间情为何物”,这个千古疑题永远没有答案。就如故事所讲,有了幸福和安全感,并不等于爱情。像费尔明娜这样看似幸福却没有嫁给爱情的人不在少数。现实里不会有这样偏执的阿里萨,但这样的爱情悲剧却不少。
一生不长,但是也足够你历尽酸甜苦辣,于爱情,于任何我们的欲望都是如此,真正值得追求一生的东西,大概是不存在的,这就是社会的规则,让你痛,让你改变方向。所以我们要游刃有余地去选择,去执着,把最好的精力留给最可能散发出无限光辉的那件事。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漠蝉 二〇一七年六月十七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