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这届年轻人开始消费“返祖”

投稿|这届年轻人开始消费“返祖”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略大参考 , 作者|杨知潮 , 编辑|原野
更依赖线下门店的即时零售 , 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实体零售的一种反哺 。线上线下共同参与 , 使得互联网平台和商场不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 。
 
消费向来是社会经济的一面镜子 。
经济学家们可以从口红和土豆的畅销中察觉出经济的低靡 , 快递驿站的老板们可以从包裹数量变化中窥得电商生意的冷热 , 而小红书等平台上出现的越来越多关于菜市场和居家生活的帖子 , 指向的趋势则是 , 年轻人开始消费“返祖” , 更乐于在真实的线下世界满足生活需求 。
这是在网络信息爆炸时代 , 年轻人从现实生活寻找自愈的一种方式——他们试图摆脱纯互联网式的数字生活 , 拒绝把自己变成虚拟世界中的工具人 。
除了探索周围的一切 , 他们依然会线上下单 , 但相比快递几日的等待 , 来自家附近3公里线下实体的即时配送 , 更有烟火气 , 也更能即时满足 。他们也不必受限于“三斤包邮”的条件 , 可以吃多少就买多少 , 免于浪费食材的懊恼 。
各种细碎的变化在缝隙中生长 。长达3年的疫情给年轻人带来了最深远的影响 , 但他们同时也具备最强的修复能力 。而被生活治愈的年轻人 , 最终也会治愈这个社会 。
01 回到“附近”我的同事小马 , 已经很久没有收到过来自直播间的快递包裹了 。
“倦了 。”她曾经是各大直播间的常客 , 熟记他们的播出时间、商品折扣情况 , 还曾经真金白银地跟随主播们支持了无数新消费品牌的崛起 , 从完美日记等彩妆到王小卤等零食 , 她都是最早的消费者之一 。
但她现在迷上了线下 , 准确地说 , 是以线上的形式进行线下消费 。除了日常外卖 , 她还喜欢探索附近的菜市场、超市 。本周她最满意的一笔购物 , 是MUJI新出的一款不锈钢双层保温杯 , 夏季用它喝冰水 , 杯身上也不会渗出水珠 。她从小红书上种草 , 随即就在美团外卖下了单 , 30分钟后 , 杯子已经出现在她的桌面上 。
投稿|这届年轻人开始消费“返祖”
文章图片

这种即时零售 , 将小马与更加真实的消费场景联系在一起 。
她清楚那家MUJI门店的位置 , 甚至商品摆放的位置 , 正如她清楚周边的永辉超市、家乐福超市和菜市场 。周末有空的时候 , 她总愿意去逛 , 在烟火气中得到治愈 。而周中的需求 , 她更愿意通过即时零售的方式来解决 , 线上下单 , 第一时间收货 。
这种变化是疫情带来的 。被封控的日子里 , 她停下了网购 , 对照着地图、大众点评、美团外卖等App , 研究附近的生活与商业配套 。她慢慢发现 , 原来她网购过的海南小蜜薯 , 家门口的超市里就有 , 还可以每次只买几根 , 比线上的整箱购买 , 更适合独居的她 。懒得出门的时候 ,  她就使用外卖提供的即时零售服务 。“现在日常生活里用得到的东西基本外卖都能买了 , 价格和电商一样 , 送的速度和午饭一样 。”小马说 。
“附近”的魅力 , 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 。而这个变化出现的前提 , 是“附近”在年轻人生活中的逐渐淡化 。
曾经让谷爱凌一跳封神的首钢园区 , 如今已经是北京城里的网红打卡地 , 但王鹏在距离园区2公里的地方租住了半年 , 至今还没有去过 。他对此很感慨 , 以前在甘肃老家读书的时候 , 经常出门 , 对周围的小店、餐馆、娱乐场所都十分熟悉 。
“附近”带来的不止是生活便利 , 更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情感连接 。
在北京忙于工作的日子 , 王鹏失去了“附近” , 也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圈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无数年轻人身上 , 通过互联网和旅行 , 他们越来越了解世界 , 但对自己居住的周围却越来越陌生 。“附近”的消失使得生活显得更加冰冷 , 人们没有了日常闲逛的小店 , 熟悉的摊贩和店主 , 居住地对他们来说也仅剩下了居住的功能 。
疫情让很多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一切 。长期与周围生活的割裂 , 让他们开始向往“附近” 。
当然 , 受工作节奏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 让年轻人彻底回归到老一辈的生活方式 , 每天去早市买菜 , 去超市蹲守打折品 , 去楼下早餐店吃油条包子 , 也不太现实 。借助互联网工具 , 更加灵活地回归线下 , 成为更受欢迎的方式 。
即时零售的魅力便由此凸显 。
所谓即时零售 , 其本质还是外卖 , 只是配送商品不仅限于传统的餐饮类目 , 而是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生鲜食杂以及标准商品 。服务提供者多为附近几公里的零售商 , 受益于距离带来的便利 , 他们得以第一时间满足用户的消费需求 。
而平台提供的搜索功能 , 也能让用户更加便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上周末 , 在北京工作的李武计划返回唐山老家宴请家人 , 还备好了52度的高度白酒 , 但在临行前一晚得知 , 长辈们如今上了年纪 , 只能喝38度的白酒 。但他在当晚跑了好几家超市 , 都没找到想要的38度剑南春现货 , 京东等电商平台 , 最快也要第二天才能送到 , 而且 , 他不太放心品质 。
最后 , 在朋友提醒下 , 他打开美团 , 在搜索框输入“38度剑南春” , 很快搜到家附近3公里的一家“酒便利”专卖店就有这款酒 , 且售价与山姆超市一致 , 30分钟之内即可送货上门 。就这样 , 问题迎刃而解 。
“如果不是特意搜 , 我不可能知道这家店” , 李武说 , 那家专卖店虽然离家很近 , 但由于不在他日常通勤的线路上 , 他几乎没去过它所在的那条街区 , 也从未注意 。作为白酒爱好者 , 他计划抽时间专门再去逛逛 。
某种程度上 , 互联网扩大了他的“附近” 。
02 场景“附近”所带来的 , 还有特定场景下的信任 。
畅销小说作者腾飞曾这样描写赌博者的心理:“他们平时打车可能会为了5块钱心疼 , 但到了赌博网站上却几千几万的花 , 好像钱只是一个数字 。”
这是场景的魔力 。在电商时代 , 这种魔力被更为广泛地应用 。消费者只需要用手指一点 , 整个消费行为都在线上完成 。掏钱的“痛苦”被数字消解 , 用户也失去了对消费行为的感知 。对很多女性用户而言 , 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 , 可以毫无感觉地在一家服装店里花掉几千块钱 。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 , 移动支付可促进中国家庭消费增长16.01% , 且显著改变了消费结构 , 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消费大幅增加 。简而言之 , 比起掏钞票 , “花数字”更容易让人在非必需品或是计划外的消费上支出 。
投稿|这届年轻人开始消费“返祖”
文章图片

到了直播电商的时代 , 这种场景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 天花乱坠的修饰语 , 下一秒就要消失的优惠 , 都是为了让用户不假思索地掏钱 。
在冲动消费的场景之中 , 用户失去的还有对商品质量的信心 。“买家秀”和“卖家秀”之间的差距 , 就如同你入职时老板的许诺和最后的现实 。而在服装等品类中 , 动辄长达45天的预售制度 , 更是让人苦不堪言 。退货率开始居高不下 , 作为后起之秀的直播电商 , 部分品类的退货率更是高达60% 。
此外 , 电商虽然打破了商品的地域壁垒 , 让身在北京的消费者可以顺利买到从新疆发出来的货物 , 但空间距离的存在 , 依然会影响到用户体验 , 主要体现在等待时间和退货方面 。
尽管快递送达的时间已经相比电商早期缩短了不少 , 但多数时候 , 消费者从下单到收货 , 还是要经历3-5天的周期 。如果牵涉到退货 , 这笔交易“完成”的周期就更长了 。这让很多人在买到不满意的商品时 , 如果价值不高 , 会因为嫌麻烦而索性放弃退货 。
货不对版、等待成本、退货成本……这些都是电商场景的天然缺陷 。而在即时零售的场景中 , 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 , 会很大程度地消解这些 。
当商品的配送方式从“快递”变为“外卖” , 消费场景中的很多因素就变得可控了 。
与来自天南地北的快递不同 , “外卖”往往来自消费者5公里半径之内 。虽然下单行为还是在线上 , 但较近的配送距离让他们如同“点外卖”一样 , 拥有了等同于线下的售后服务 。
以退货为例 。在美团等平台上 , 买家可以马上联系骑手退货 , 骑手会在半个小时内上门 。他们也可以以更直接的方式与商家沟通 。数码爱好者刘爽通过美团App在一家数码配件店购买了一根网线 , 结果长短不符 , 着急使用的她 , 便直接步行去了店面 , 进行更换 。
线上与线下场景的更深度融合 , 是构筑即时零售优势的基础 。
因为实体门店是即时零售中重要的一环 。即时零售的整个链条与电商高度类似 , 都包括了平台、仓储、商家、物流(外卖员)几大环节 , 但不同的是 , 即时零售的配送地在消费者附近5公里内 , 有的是前置仓 , 有的干脆就是零售门店 , 省略了仓储的环节 。
而在电商链条中占据重要位置的物流环节 , 在即时零售的场景中也仅需要一位骑手或者一台无人机 , “最后一公里”的成本被极大降低 。极短的配送距离 , 使得即时零售拥有传统电商难以比拟的速度 , 30分钟至1个小时完成整个交易 , 这让整个购物体验也更接近线下 。
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发布的《聚焦中国95后消费群体》报告显示 , 年轻一代消费者更关注“速度” , 超过50%的95后消费者希望在购物当天就能收货 , 他们会因为配送时间不清而取消订单 。
速度和服务上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抱即时零售 。数据显示 , 2022年1月至5月 , 美团上的超市便利店线上订单额同比增速达70% , 社区百货店6月上半个月线上同比增长约45% 。
即时零售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消费场景 。美团、饿了么可以复刻外卖的打法 , 配送餐饮之外的商品 。2018年 , 美团推出了买药业务 , 2019年 , 美团买菜上线 , 2021年 , 美团同步发售了iphon13系列 , 消费者可以在美团平台上购买手机;今年6月 , MUJI无印良品登录美团外卖 。今年5月 , 饿了么也在北京等地悄然上线了全能超市业务 , 提供日常生活所需 。
随着品类的扩充 , 外卖平台不断地扩大着“外卖”的内涵 , 将送餐变为到“送百货” 。
除了第三方平台 , 零售商的自建平台也是即时零售的另一批主力军 。近年来 , 几乎所有零售商都推出了自己的App , 比如永辉、多点、京客隆等 , 消费者可以直接点单 , 快速配送 。
此外 , 传统电商平台们也在积极拥抱即时零售 , 如京东推出了比过去“当日达”更快的服务 , 其实质上也是一种即时零售 。丰富的即时零售形式为年轻人带来了更多元的选择 , 也让他们更好地回归“附近” 。
03 反哺2012年 , 代表电子商务的马云和代表实体经济的王健林打起了赌局:10年后 , 互联网经济能否超过实体经济的产值?赌注是一个亿 。一亿赌局之外 , 二人在公开场合也是常年打嘴炮 , 大到宏观经济 , 小到从“办公室应不应该摆书” , 都要在镜头前争论一番 。
两人“紧张”关系的背后 , 是实体零售与电商长期的水火不容 。
就在王马二人立下赌局的2012年 , 国内电商交易额达到8万亿 , 增速近30% , 与此同时 , 线下百货业却十分萧条 。瑞银发布的报告显示 , 2012年百货店内人流量开始负增长 , 此后国内百货迎来持续多年的倒闭潮 。
各大知名百货以每年3-10家的速度关闭门店 , 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也不能幸免 。到巅峰期 , 万达百货在2015年关闭了46家门店 , 国际品牌西尔斯百货更是关闭了超过200家店 。大量百货公司被迫转型 , 开始集合餐饮、健身等线下独有的服务 , 连北京西城区政府都从2016年开始发布政策 , 引导当地百货成为社区购物中心 。
在被电商打得节节败退后 , 实体经济并未坐以待毙 , 也在尝试与互联网合作 。购物中心、百货、超市们纷纷开始线上化 , 比如推出独立App、与平台合作推出小程序等 , 以实现拉新留存 , 但仍然无法扭转大局 。
直到今天 , 在各大购物中心 , 除了餐饮、健身房、儿童娱乐教育等服务业态 , 服装、数码、家电等门店大都门可罗雀 , 沦为线上渠道的展示店 。
如果说电商是从实体经济的嘴里夺食 , 那么即时零售则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实体零售的一种反哺 。线上线下共同参与 , 使得互联网平台和商场不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 。
比如曾受到电商严重冲击的文具店 , 如今反过来能从线上赚钱了 。北京海淀区一家晨光文具店的店主李勇介绍 , 在北京疫情严重期间 , 美团成了店里主要的出货渠道 , 5月份 , 文具店线上订单量占比达到约七成 。疫情后 , 线上订单量虽略有下降 , 但学生和家长使用即时零售的需求仍然存在:“有些家长早上买一些书本和文具 , 起床后下单 , 早饭时就能送到 。”
比起电商 , 更依赖线下门店的即时零售显得更为普惠 。这让线上和线下的关系从零和游戏转变为合作共赢 。
通过即时零售 , 线上与线下的优劣势得以互补 。比如无印良品上线美团平台后 , 3公里以上订单占近45% , 深夜订单占近14% 。在过去 , 这样的客户群体是门店很难直接触达的 。
即时零售模式带来的普惠 , 不仅关乎实体商业 , 还有就业 。数据显示 , 2022年 , 即时零售能在全国范围内提供752万个配送岗位 。相比于“一人送一车货”的快递行业 , 即时零售中对配送速度的要求使得对其对人员数量的需求也更大 , 也意味着行业发展的红利能够被更多人所享受 。
目前 , 即时零售正处在高速增长的阶段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使用即时零售的方式来购买生鲜、日用品、甚至是电子产品 。艾媒咨询的预测显示 , 2025年 , 即时零售的行业规模约为1.2万亿 , 社零的渗透率约为7.8% , 年复合增长率为56% 。
【投稿|这届年轻人开始消费“返祖”】随着即时零售在各个品类的不断渗透 , 年轻人也将获得更快、更高质量的购物体验 。算着日子等待快递的到来 , 曾经是这代年轻人关于网购的集体记忆 , 未来 , 年轻人关于等待的记忆 , 或许不再是日期 , 而是钟表 。而这些需求 , 也将持续作用于附近的实体经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