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让你丢脸,你是否应该先打自己的脸()

01
公园里,我家姑娘正往一个倒V字型的玩具塔上面爬,大概两米多高。倒V是由仿造轮胎和手指粗的尼龙绳构成,就算孩子失手掉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因为落脚的地方很多。我没有在旁边看着,转头去拿放在30米外的包包,因为她已经爬过很多次了。
但我才刚走几步,就被一个张大嘴的妈妈拉住,几乎是用吼的声音对我说,你怎么不看着你家孩子!我对她笑了笑,很轻松的回了一句,没事,她已经爬过很多次了。转头看了一眼姑娘,她已经爬到顶上,正准备从另一边下来。
这时,那位朝我喊的妈妈也把孩子叫到了玩具塔旁边,也准备往上爬。刚往上踏上一步,她就开始指挥,“踩这里”“手抓这里”“不要抓那里,抓这里”“对,就是这样”“踩稳了”“右手扶这里”“恩,宝贝真棒”……
当孩子下来,她再叫孩子爬一次时,孩子死活也不肯爬了。她孩子四岁半了。


02 我家孩子还差十天就满两岁。她现在可以从五六十公分的地方往下跳,也可以毫不畏惧的朝两三米高的高处爬。她要去做任何事情,只要在安全的范围,只要没有突破应有的道德底线,我们都是全力支持的。
所以,她阳光,快乐,敢于去挑战她这个年纪能够挑战的事情。我从没觉得她有什么超人之处,她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孩子。她之所以相对一些孩子有些出群,更多的是因为那些孩子的天性被人为的阻止了。


就像上面那位朝我喊的妈妈一样,她的孩子在自己探索着往上爬时,他是完全没有自己体验的,他第一步应该踩哪里,手应该抓哪里,脚应该如何替换,全部被妈妈全程指挥着。那就算他顺利爬上去了,他也完全没有自己的体验,他没有自己战战巍巍摸索着爬上去的经验,他也感受不到自己单独一个人爬上去的成就感,也无法感受到在往上爬的过程中自己内心的征服感,当下一次遇到同样类似情形的时候,由于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就会缺少信心去用于尝试了。

03 有一次在一个沙滩玩,里面有六七个孩子,正好是冬天,气温已经逼近零度了。沙滩旁边有一个木制的走道。突然,囡囡起身朝走道走去,坐到走道路肩上,把鞋子脱了下来,用手把鞋子翻过来,有模有样的打了几下,看来是沙子掉进鞋子里了。
【如果孩子让你丢脸,你是否应该先打自己的脸()】正准备帮她一起把鞋子穿上,她三下五除二,把两只袜子也脱了,在接近零度的冬天,光着两只脚,撒开在木制走道上跑起来!边跑边笑得极其开心,还一边拍手。我似笑非笑的看着她,但没有去追她。因为她在家经常光脚,此时太阳也已经出来了,而且是木制的材料,不会太冷。
旁边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也开始脱鞋,但都被家长强烈阻止了。还一边斥责我的不是,我也笑了笑。此时孩子走到了走道的尽头,连接走道的是冰冷的瓷砖。她用脚轻轻的碰了一下瓷砖,就缩了回去,转头朝我跑来。
我之所以没有追,是因为她有权去体验在冬天阳光照射下,小脚丫踩在地板上的带给她的欣喜与触动,也因为我相信她自己的感觉会告诉她哪些地方她可以涉足,哪些地方需要掉头。


04 也是在这一次,我们认识了小璇的妈妈,小璇比囡囡大五个多月,但是胆子相对比较小,但比一般同龄的孩子又好很多。小璇妈妈说,你家孩子身上的那种快乐与满足我很少在其他孩子身上看到,我自己家的孩子身上也没有,那是一种打从心底的丰盈与满足,她对周围的万事万物都充满期待,她对自己的也无比的满意,自信心十足。
后来,她看着我家孩子经常在地上打滚,我不仅不管,还乐呵乐呵的和她一起笑,看着我家孩子在公园里的浅水坑里蹦蹦跳跳,我不仅没有阻止,还帮她挽袖,脱鞋……
她也渐渐在她孩子弄脏衣服的时候不再训斥,在她孩子去捡树叶的时候不再说脏,在她孩子往地上撒野的时候不再内心煎熬……大概十来天以后,她孩子就可以爬上我家囡囡爬上去的那个玩具塔,还可以挑战很多其他之前都不敢一个人单独挑战的项目。她说,跟你孩子玩在一起后,她胆子变得真的好大。
孩子其实早就具备这些能力,只是之前的限制太多了没有发挥出来而已,不过限制的时间还不太长,还好还好。我说完朝她笑了笑,她连连点头。


05 当孩子在地上欢乐打滚时,当孩子捡起那一片片有生命的树叶时,当孩子站在水花四溅的水池时,当孩子勇敢的朝更高的地方去爬时;
你是因为怕丢自己的面子而去阻止她,还是因为你怕他把衣服弄脏了给你带来麻烦而阻止他,还是你怕他不干净的形象与你想象的形象不搭而去阻止他?
或者因为你自己内心害怕也不敢让孩子尝试?因为你觉得孩子就是一张白纸,什么都需要你来指点安排?还是你真的认为这种行为会伤害孩子,或者突破了某些道德标准?
当你依照自己的标准从小对孩子说这也不行,那也不可以,如果有朝一日他被同伴们狠狠地甩了几条大街而无比自卑时,你是否能察觉到是你一次次剥夺了孩子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机会,是你一次次的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机会?你是否能察觉到是你拖累了自己的孩子?
06 我一直坚信,除了特殊情况,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一样的,也许会有好动好静或者内向或外向之分,但是他们一开始对世界的好奇,探索世界的冲动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会有丰富自己体验的能力与方式,之所以最后千差万别,是因为后天太多的限制与阻止造成的。就像两颗一模一样的种子,当外在条件不一样时,它们最后可能一颗长成了参天大树,另外一颗由于条件的各个差异,会有多种不同的命运。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不是一个空白,他们在成为受精卵的那一刻起,就有一个特定的精神胚胎形成,这个精神胚胎会指引着孩子的成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证安全上,尽可能的让孩子自己去成长与探索。
所以,放手吧,衣服脏了可以洗,手脏了可以洗,磕磕碰碰的小伤口也没几日会痊愈,偶尔的感冒伤寒花不了几日时间也会烟消云散。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摸索出来内化为自己所有的经验,对自己的自信心,内心的丰盈与满足,如果丢了,就不会那么容易找回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