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疏楷定记》第九十一讲摘选

~净宗法师讲述~




《观经疏楷定记》第九十一讲摘选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十二、开章、序题十八要点
书请翻到《圣教集》457页,先是七门料简的“开章”。

第一个要点,“开章”当中,提醒大家先注意有“略标五疑”,有五种疑问。从这五疑当中我们可以了解祖师行文的严密,以及七门料简之间的结构关系。

这五疑就是:“不牒前标疑”,来了直接就是“第一,先标序题”。第二疑就是“先、次”,首二门有“第一、第二”,还标“先、次”,这个有疑。第三就是“依文释义”,前面说,“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这是说“文义分”是“依文释义”,可是,第三门当中,还在玄义分之内,为什么也写“依文释义”?第四疑就是说“料简”是“七门料简”总的名称,可是在列章的时候,只是把第五门、第七门加了“料简”。第五疑是关于第二有个“次释其名”的“其”字,第四有个“正显说人差别”的“正”字。这是一个要点。

第二个要点,大家要了解,七门料简之间的结构和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七门料简的“玄义正体”是在第一门和第二门,就是“序题门”和“释名门”。

接下来第三到第七这五门是以《观经》的经文来“释成玄义”,也是对前面“序题门”和“释名门”内容的展开。

其中第三门、第四门是展开第二“释名门”。第三门“辨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宗旨不同”就是观佛三昧、念佛三昧,这是解释“释名门”当中“无量寿观”四个字的展开;“教之大小”是对释名门中“无量寿观经”之“经”字(“经”就是经教)的一种展开解释。第四“说人门”,“正显说人差别”,是对经题的“佛说”两个字展开。所以,第三门、第四门合起来也是对经题“佛说无量寿观经”来作进一步说明的。

下面五、六、七门是对“序题门”的展开。第五门“料简定散二善,通别有异”,这是对“序题门”里面的“要门”进一步展开的解释。第七门“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这是对“序题门”当中的“弘愿教”作展开的解释。第六门“和会经论相违”,“和会门”是介于第五门和第七门之间,它的意思也是两向的,向前第五门,向后第七门,也是引导要门教向弘愿教的过渡。

这第二个要点就是七门料简的结构关系。

第三个要点,玄义和文义的分齐。

这七门玄义当中,“序题门”“释名门”是玄义之玄义。接下来五门,第三到第七门是玄义之文义,就是说虽然也是玄义,但是它是依文释成的,所以,它的重要性比前面“序题门”“释名门”就要略次一些;或者说“亦玄义,亦文义”,同时是玄义,但同时也是文义。这是玄义分七门料简。后面三卷就是《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就属于文义之文义,就是纯粹的文义。我们可以说前两门——“序题门”“释名门”,玄义非文义;第三到第七门,玄义亦文义。接下来三卷“文义非玄义”。

第二种表达玄义、文义分齐的是,玄义和文义分成四句,“序题门”“释名门”就是“玄义玄义”,第三到第七是“玄义文义”,下三卷当中总的来讲属于“文义文义”。其中,像“十一门料简”,就属于文义当中的玄义,“文义玄义”。

了解玄义、文义的分齐,主要是让我们在理解《观经疏》的时候,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透视它,不至于死在句下。我们一般都会直接地,只是很肤浅地从文义的角度来理解,但其实玄义是更深入、更幽密、更根本的。

所以,像《楷定记》的解释,有时候说“这种解释是可以的”,不过它是文义分,不是玄义分;或者有时候说“此处解释是依玄义分,不必责其文”。这些我们会觉得很糊涂,那么,如果了解玄义、文义的分齐就能明白。

第四个要点,我们翻到458页,“序题门”中“先标序题”,先了解“序题”两个字的含义。简单说,就是《观经》的“缘起”与“主题”,缘起就是“窃以真如广大”一直到“教我正受”这一部分;主题是“然娑婆化主”以下就属于主题,就是整部《观经》的主要内容,当然就是“二尊教”。

第五个要点,“序题门”所标玄义有两种标法:第一就是《序分义》的玄义,第二是整个一部《观经》的玄义。如果对序分义的玄义,分对有三序,就是“化前序”“发起序”以及“证信序”。“化前序”的玄义,是从“窃以真如广大”一直到“随缘者则皆蒙解脱”;“发起序”的玄义,是从“然众生障重”一直到“增上缘也”;“证信序”的玄义,就是从“又佛密意弘深”到结束。

第二种说法是一部《观经》的玄义,那就是从“窃以真如广大”到“教我正受”,这是序分玄义;“然娑婆化主”到“增上缘也”,这是正宗分玄义;“又,佛密意弘深”到最后,这是流通分玄义。

第六个要点,真如法性。一般人认为这是圣道法门的观念,其实真如法性倒不分圣道门、净土门,它是佛法的根本,净土宗的来源也在于此。往生净土也是“即证彼法性之常乐”。不论是往生净土成佛,还是在这里证悟无生法忍,都是要契证真如法性。只是证悟真如法性的方法不同,难行道、易行道,自力、他力,而分成“圣道门”与“净土门”。“真如法性”,《楷定记》分了四节来说明:第一“横遍竖常”,第二“不变随缘”,第三“常同常别”,第四“常寂常用”。

第七个要点,由“真如法性”和“众生垢障”这两点构成了佛起化之缘。“真如法性”也就是我们众生一念心体清净本心、本有佛性。如果只是垢障,或者没有垢障只是佛性,那都没有教化之缘。众生有佛性,可是被垢障所缠缚,不能显现,这才有度化众生的因缘。
【《观经疏楷定记》第九十一讲摘选】第八个要点,“化前序”,就是“故使大悲隐于西化”这一段,一直到“随缘者则皆蒙解脱”,它是《观经》“化前”的部分。就是说,一代教法都是讲说净土法门的缘起。这个缘起是“远缘起”,《观经》“发起序”的六缘是“近缘起”。《观经》的“序”,善导大师的解释跟诸师不一样,他特别说明“化前序”,目的是要显明一代教化要归入《观经》,一代教门都是《观经》净土教门的前方便。

第九个要点,这一段当中说了很多内容。“权实、顿渐、一乘、五乘”这些通途概念,大家还是要了解一下。就圣道门当中,分为“权教”和“实教”、“渐教”和“顿教”。净土门就是“顿教、实教”。这两者之间就是权者自权、实者自实,并不是说圣道法门的实教来到净土门就变成权教。还要关注的就是所谓“五乘”“一实”,如何开会,归入一实道,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教化的大纲。

第十个要点,圣道法门的“宗教”以及“利益分齐”,就是所谓“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圣道法门所谓“教行分齐”,它都是“依心起行为宗”,以菩提心起菩萨行。那么,得益是“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你是那个根机,称你所宜。这个“缘”,也是“根机”的意思,不是说我们随随便便,或者随着各人的因缘;是随你的根机、机缘,能够依心起行的都可以得解脱,到这里为止是难行道,所以下面说“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

第十一个要点,净土门的教起因缘,就是刚才念的这些,“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这才开出了净土法门。

第十二个要点,“二尊二教”,就是“释迦佛要门教”和“弥陀佛弘愿教”。要门教的利益分齐主要是建立往生之目标,所谓“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弘愿教的利益分齐是达成之目标,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

第十三个要点,所谓“乘愿为缘”,就是净土教的根本原理。它和圣道法门难行道“依心起行”是两相对立的,“依心起行”是靠自力难行。这里是“乘愿为缘”,所以说“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第十四个要点,“二尊一致”,“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第十五个要点,“唯劝专念”,就是后面这一句,“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勤心”是安心,“奉法”是起行,“毕命为期”是作业,“舍身即证”是往生成佛之大利益。

第十六个要点,所谓“通别五文”。当然,在《观经》,具体的说法看不到,“通别五文”当中特别的是序分“欣净缘”里面的“光台现国文”,要门教和弘愿教,在这里面都算是说完了。

第十七个要点,“光台现国”,释迦佛密遣夫人别选安乐,这是要门教的内容。那么之所以密遣夫人别选,是因为“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这就是显示弥陀本愿,就是弘愿教的内容。这些内容比较深密一些,大家有一个概念就可以。

第十八个要点,所谓要门教、弘愿教,玄义正体、显彰都在哪里。“显彰别义之弘愿”主要在第七“华座观”初,“广开净土之要门”就在“光台现国”这里。

《观经疏楷定记》第九十一讲摘选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