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天才基本法》的改编基本法

投稿|《天才基本法》的改编基本法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毒眸
伴随着不低的热度 , 也伴随着激烈的讨论 , 《天才基本法》今天即将迎来大结局 。
剧集改编自晋江高人气、高口碑同名小说 , 拥有一大批对该剧期待已久的“书粉” , 雷佳音、张子枫、张新成的演员配置也让很多人倍感期待 。
但从开播到现在 , 围绕改编的争议几乎从未停止 。有原著读者列举了《天才基本法》剧版改编的多处改动 , 认为“丢失了原著的内核” , 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 , 觉得几处改编都“合情合理” , 随着剧集的排播 , 关于改编的讨论甚至也不再只是剧粉VS原著党的争端 , 多重观点开始“混战” 。
截至发稿前 , 《天才基本法》已经在豆瓣开出了不算低的7.3分 , 爱奇艺站内峰值热度达到了9142 , 之前争议最大的、有关男主角“裴之”人设改动的部分 , 也在后续的剧情中“圆了回来” 。
毒眸与《天才基本法》的导演沈严和总制片人钮继新聊了聊 , 尝试探讨剧本的改编初衷和创作思路 。对于剧播出后引发的一系列讨论 , 沈严也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 对他来说 , 这是一次从一开始就倾注心血的尝试 , 是从自我出发的、大胆的创作 , 恰恰正因如此 , 他愿意接受所有批评 。
把亲情排在第一位《天才基本法》是沈严这些年来一直在等待的一个机会 。
十几年前 , 他看了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 因为非常触动和喜爱 , 萌生了“拍一个这样的故事”的念头 。这个想法直到他接触到腾讯影业 , 并看到《天才基本法》的小说时 , 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在我的理解里 , 这个故事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国版的《当幸福来敲门》 。”
大概在四年前左右 , 沈严决定启动这个他期待已久的项目 。当时《开端》尚未播出 , 涉及时间循环、平行时空等设定的剧集作品很少 , 原著专注描述的“数学家”也并非常见的国产剧职业设定 , 因此很难评估项目最终的成果 , 风险和难度都很高 。但即便如此 , 沈严仍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
对原著的大幅度改编 , 是围绕《天才基本法》绕不过的话题 。几乎每一部改编作品 , 都会面临如何处理“书粉”和“剧粉”关系的难题 , 虽然“书剧分离”的口号已经说了好几年 , 但热门作品的改编成果 , 仍然难逃原著粉的审视 。
对于目前的争议 , 沈严也向毒眸解释了自己的“改编基本法” 。在回答“类型比重”相关问题时 , 沈严特别提到 , 爱情、亲情、数学和平行世界这几个在剧中所呈现的关键点中 , 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排序 , “把亲情放在第一位 , 其次是数学 , 平行世界是我们讲故事的重要工具 , 爱情被放在了最后 。”
相比原著来说 , 这样的排序实则是做了一些取舍 , 而之所以选择把亲情放在首位 , 也源自沈严自己的解读 。“小说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亲情的部分 , 创作者不能违背自己的感受 , ”沈严在表达时甚至有些动容 , “而且我现在处在这个年龄 , 我的孩子十几岁 , 正在慢慢成长 , 现在是我特别想要表达亲情关系的时候 。”
总制片人钮继新也告诉毒眸 , 沈严很早就向他表达过 , 想做一部父母和孩子能一起看的戏 , 希望两代人能共同去看 , 去认同 , 或是去交换视角 。钮继新表示 , 站在平台的视角去分析受众 , 他发现虽然播前内部定位的人群是少女圈层 , 但实际播出后 , 除了主力的女性受众 , 还覆盖到了不少男青年 , 这个类型定位的尝试确实扩展到了身边已经为人父母的观众群体里 。
剧中有几对比较核心的亲子关系 , 除了女主角“林朝夕”和父亲“林兆生”构建的主线关系之外 , “裴之”和母亲的和解、因为父亲想要留在“芝士世界”等情节 , 都是对亲情的高浓度渲染 。沈严最喜欢的第24集 , 同样是亲情的集中呈现 , 在这一集里 , “林朝夕”和“裴之”告别了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两位父亲 , 回到“草莓世界” 。
不同于许多剧集 , 几乎从剧本创作的初期起 , 沈严和编剧聂成帅就一直是“共同工作”的状态 , 剧本改编也是整个项目进程中难度最大、耗时最久的部分 。除了要将原著做影视化难度降低的调整 , 还要把几次穿越和时空逻辑都理顺 。沈严坦言道 , “小聂挑战了一个超高难度的逻辑闭环 , 我相信眼尖的观众还是能找到一些bug , 但我们已经尽量把漏洞降到最少了 。”
剧集前半部分的对原著最重大的改动是“穿越者”的人选 , 从原著里的“林朝夕”独自穿越 , 改为“林朝夕”和“纪江”两人一同穿越 。沈严也承认 , 这算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改法 , 因为如果“林朝夕”独自穿越 , 很多内心想法和心情很难用影视语言表达 , 给她安排一个“搭档” , 既能提供交流的机会 , 也为后面第二次穿越的部分情节和两人的人物关系做了铺垫 。
同样显得有点“投机”的 , 还有前几集大小演员交叉出现的形式设计 。早在项目评估阶段 , 策划团队和平台就对前十集表达过担忧 , 因为张子枫、张新成等主要演员出场次数太少 , 基本都是以年纪小的演员为主 , 很担心给观众留下“儿童剧”的印象 , 从而影响剧集播出情况 。
沈严坚持保留前十集的剧情 , 尽量不做删减 。在他看来 , 这一段不仅是原著中的核心 , 也是后面所有故事的基础 。因此在拍摄过程中 , 它选择了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案 , 即让张子枫和王圣迪交叉出演“林朝夕” , 并通过转场等方式 , 来帮助观众切换不同的视角 。
在剧集播出前十集时 , 沈严已经在各个社交媒体上看到了很多原著粉的不满 , 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了 , 但仍然忍不住有些担心:“其实前十集已经是最还原小说的了 , 越往后原创度越高 , 所以可能再到后面他们会觉得更生气 。”
不过没想到的是 , 开局的儿童群像戏反而成为了剧集奠定口碑的基础 , 小演员们的演技也登上了热搜 , “我们本来担心观众要熬过一段儿童演员为主的时期 , 结果这个阶段非常受欢迎 , 有些出乎我们预料 。”沈严表示 。
改编 , 有对错吗?除了一些比较细微的改动之外 , 争议最集中的地方还是男主角“裴之” 。
在IP改编剧越来越多的当下 , 大部分创作者都公认的改编底线是不能改变故事内核和主角人物设定 , 因此 , 人设的改动 , 或者说从原著的单一状态中抽离、丰富 , 也是《天才基本法》在改编上最“剑走偏锋”的部分 。
“裴之”在书里的人设是很难改的 , 太完美的男主角在影视作品里 , 很容易成为“花瓶” 。总制片人钮继新用“印象性”来形容书里的“裴之” , “他的动作没那么多 , 外化的情绪也很少 , 他是一种想象 , 所以想要统合所有人的想象是很难的 。”
沈严也提到 , “裴之”在小说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 但是“神”是很难呈现在影视剧里的 , 因此 , 剧集对“裴之”最大的改动 , 就是弱化了他“神”的部分 , “把他从神的地位拉回到人的位置 。”
必须被保留的是“天才”的设定 , “裴之”在剧中仍然是从小到大考满分的数学天才和智商王者 , 但与之相对应的 , 则是一些不那么完美的选择 。
剧中 , “草莓裴之”和“芝士裴之”都有自己的执念 , “草莓裴之”的执念在于想和父亲团聚 , 因此在去到“芝士世界”时 , 他一开始选择了留下来 , 和“林朝夕”产生了分歧 , 进而“反目成仇” 。这段剧情在播出时 , 遭到了不少反对意见 , 大部分人认为这是男主角“人设崩塌”的表现 , 弹幕甚至出现了很多呼唤“林朝夕裴之BE”的声音 。
沈严回忆道 , 这部分的改编的确冒了很大的风险 。在前期剧本策划时 , 策划团队内部针对这一改动已经出现了一些分歧 , 因此他也能够理解如今观众的反应 。“我们在讨论的核心问题其实是 , 裴之到底该不该有私心?在他心里到底是林朝夕重要 , 还是他爸重要?”
之所以选择将这段保留 , 有两个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 , 将“裴之”从高冷男神拉回到了普通人的位置 。“即使他是一个数学天才 , 特别高冷 , 但他还是个普通人 , 有人性上最简单的需求 。”另一方面 , 还是有源于自己在做这部剧时的初心 , 也就是以顺位为核心的“改编基本法”:在亲情和爱情面前 , 剧中的所有角色都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前者 。
“所以整个改编还是按照我们的思路去走的 , 我不敢说走得有多好 , 因为我们也是在做尝试 , ”沈严说 , “可能换一个导演和编剧 , 又有不一样的视角 , 这没有对错之分 。”
沈严和聂成帅少有的出现分歧的地方 , 是在“裴之”拳击教练的身份上 。这是聂成帅的想法 , 希望他的日常工作是和数学距离最远的职业 , 用最极端的变化去呈现反差感 。沈严最开始对此提出过疑问 , “是否需要到像拳击教练这么大的反差?”
在聂成帅的一再说服下 , 沈严接受了这个设定 。客观来看 , 加入拳击教练的设定强化了“裴之”与父亲的亲情线 , 也和后面的关键剧情有勾连 , 算是一次融入故事的改动 。“可能这个戏放了太多情感在里面 , 想要把这些情感铺出来 , 只靠细节是不够的 , 需要有一些大开大合的、很有张力的东西 。”沈严解释道 。
许多批评都可以虚心接受 , 但在观众对选角部分的反对意见上 , 沈严认为 , 虽然“纸片人”的选角向来很难做到让所有人满意 , 但无论是张子枫、雷佳音和张新成 , 还是剧中其他演员 , 都是他心目中最贴脸、最合适的选择 。
在所有演员里 , 张子枫是最初确定下来的人选 。在钮继新看来 , 张子枫很适合诠释一个“向天才晋级的普通少女” 。而“林兆生”的选择相对显得有些波折 , 在找到雷佳音时 , 他对能否驾驭这个角色有些没把握 , 因为“感觉自己不像个天才” , 在和导演的反复沟通后才最终确定 。沈严开玩笑地说 , “你不觉得他俩长得就很像父女俩吗?就连雷佳音自己都说像 。”
“裴之”也不好找 , 书中的“完美人设” , 加上剧集后期非常考验演技的、近似于双重人格的设定 , 都给演员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长得帅 , 像天才 , 还能打拳 , 张新成是最合适的 。”沈严透露道 , 张新成甚至自己练过拳击 , 剧中所有涉及拳击的戏份 , 张新成都没有使用替身 , 而是自己上阵完成 。
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但至少在沈严眼中 , 现在的《天才基本法》 , 符合他最初的期待 。
“天才”的本土化诠释抛开围绕改编的争议不谈 , 从剧作内容的角度看 , 《天才基本法》仍然为国产剧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 。
首先是对“穿越”的诠释 。在大部分国产剧里 , 穿越或是时间循环这类的设定 , 大都和《天才基本法》差不多 , 是辅助讲故事的工具 。比如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装剧里 , 穿越的设置是为了给主角“开金手指” , 从而让观众拥有类似网文的“爽感” , 并且自然地代入一些现代价值观 。
《天才基本法》里和“穿越”有关的设定 , 最终落到的却是“反穿越”的内核 。
在这部剧里 , 几乎所有穿越到其他时空的人 , 都要付出一定程度的“代价”:“草莓林朝夕”的穿越改变了“芝士林朝夕”的人生 , 她留下的“奥数天才”的光环 , 给另一个世界的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草莓纪江”则阴差阳错地在另一个世界换了一个父亲 , 也因此没能当上大明星 。
“穿越的人生 , 其实就是作弊的人生 , 所有穿越剧和小说最好看的部分 , 就是主角通过作弊改变了世界 , 这个是最爽的 , ”沈严说 , “但我觉得这不是所有人都能认同的 , 因为就算平行世界再美好 , 你还是要回到现实 。”于是 , 随着故事的深入 , 一层珍惜现实、珍惜身边人 , 不要沉迷于假设与想象的主旨开始浮现 。
其次 , 剧集提供了看待“天才”的另一种视角 。国外有不少以“天才”为母题的文艺作品 , 但国内却比较少 , 大众对于“天才”的想象是刻板的、由新闻堆砌起来的 , 或是班级上最木讷的人 , 或是流传在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 但很少有文艺作品深入讲述和展示“天才”的另一面 。
钮继新认为 , 之所以西方的作品偏好讲述“天才”故事 , 是因为他们更崇尚个体的作用和可能性 , 类似“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 , 能够极大程度地凸显人的独特性 。相比之下 , 中国人更内敛和含蓄 , 很少有人将“天才”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做勾连 。
《天才基本法》里对于“天才”的诠释 , 有两个层次 。其一是从普通人到天才的历程 , 也就是集中在女主角“林朝夕”身上的故事 , 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才” , 但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了想要的结果;其二则是天才的另一面 , 为了孩子放弃学术道路的“林兆生” , 因为家庭原因患上精神疾病的“裴之” , 呈现的都是天才所面临的人生困局 。
“我们没有完全美化天才 , 也不强调天才的特权 , 和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普适价值 , ”钮继新认为 , “更多地是提供了近距离看天才 , 甚至是有点悲悯地去观察天才的视角 , 从而汲取一种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能量 。”
这可以算得上是“天才的本土化呈现” , 像这样比较新鲜的切口还有很多 , 留待国产剧创作者们继续探索 。
而最核心的“改编”议题当中 , 《天才基本法》也在尝试一种新型的打样 。钮继新表示 , 《天才基本法》算得上是一次相当有想法的改编 , 它没有按照完全保守的改编逻辑去推进 , 而是从创新的角度出发 , 尝试去探索一种可能性 。
挑战的结果意味着不能面面俱到 , 有时甚至意味着冒犯 , 但提供另一种思路 , 或许也不是一件坏事 。
【投稿|《天才基本法》的改编基本法】“我很有诚意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 对原作者和原著没有任何不尊重的地方 , 剧集是由我来创作的部分 , ”沈严表示 , “当然 , 大家批评我也是应该的 , 因为文艺作品向来是接受批评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