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中的宽与严

在现在,很多家长开始接受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成为很多家长教子的新理念,这是针对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念做出的改变,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也有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领会幸福童年的含义,盲目放纵孩子,给予孩子不恰当的自由,最终导致走入教育上的误区,从而造成孩子成长的不利。

孙瑞雪《爱和自由》倡导给孩子尊重,让儿童按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这其实就像农夫对待庄稼一样,首先是尊重庄稼的成长规律,然后做相关适当的工作,绝不能拔苗助长但也决不是放任生长,在某些时机,需要扶助或纠正。 浇水施肥灌溉样样不能少,除虫拔草、风雨之灾后的扶苗更要及时。
【教中的宽与严】经常见到很多家长在孩子需要教育甚至是训斥的时候不作为,仍旧津津乐道给孩子自由,给他一个幸福的童年,却不知道让孩子越走越偏。比如在一个公共场合,一个孩子在折花园的鲜花,孩子非常高兴,家长并不制止,若有人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质疑,家长可能会在一边说:“让他自由地玩,快乐最重要,孩子嘛,也不懂事。” 孩子不懂事有情可原,可家长不应该不懂事啊。家长这个时候忽视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破坏公共环境之上的快乐,已经超出该有的快乐范围了。正确的做法这时候应该用温和坚定的态度去制止孩子去这样做,家长可以此时向孩子讲一下遵守公德的重要性以及花的生命的意义。
孩子成长中家长对孩子是要给予充分的自由,但自由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和限度内,我的夫人,就给孩子树立了三条原则:一是不破坏环境,二是不伤害他人,三是不伤害自己。在满足这三条原则的条件下,孩子是自由的。这里面其实体现了教子中宽与严的一个度量的问题。
在关于对孩子宽与严的问题上,多数的家长是困惑的。除了上边坚持要给孩子自由的宽之外,也有像虎妈狼爸的严。太宽放纵了孩子,太严又限制伤害了孩子。仍旧是折公园中的花,严的父母可能是拖过来一顿爆揍,认为唯有这样,孩子才能守规矩,才能懂事听话。殊不知在人的天性中就有反抗的意识。就如种子总是在发芽的时候要努力撑开种子的外壳,再努力地顶开盖在上边的土层一样。如果它没有力量顶开这些阻挠,就会弯曲了自己的身体去求得生长。孩子一样,在不合理的严的环境下,就会扭曲了意志。要么将来成为逆来顺受的大人,要么成为暴力抗争的问题大人,这都不是家长期望的结果。而太松的环境,就像种子没有在土壤里生长,根无处扎,也不能正常生长。
如何把握宽与严呢?仍旧回到那三个原则,孩子在三大原则内是宽的。如果要超出这三大原则,就是严的。就如刀锋与手指一样,原则是刀锋,孩子行为是手指。当刀锋与手指存在距离时,手指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当手指与刀锋距离越近,超过安全距离时,可能刀锋要把手指划得流血。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原则的建立与遵守。大人制定原则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不能自认为地制定原则,要像孙瑞雪讲的那样,在充分尊重儿童精神胚胎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制定原则。比如对待玩具问题上,很多大人是犯了严重的错误的。举一个例子,一个爸爸给孩子买了一辆新的玩具汽车,孩子充满了好奇,拿到后便对汽车动了手脚,一会儿竟然把玩具汽车拆坏了,这是在刚买到玩具几个小时内发生的事情。不恰当的爸爸会嫌孩子把新玩具弄坏,把孩子训一顿或者打一顿,训斥:“刚给你买的新玩具就弄坏,就不会好好玩么?该死,以后还想要新玩具不?说!你错了没有?”孩子吓的瑟瑟发抖,充满恐惧,再也不敢对这辆车发生兴趣了。其实汽车给孩子以后,那就是孩子的东西了,孩子是汽车的主人,他已经有处决这辆汽车的权利了。假如把汽车拆散了,爸爸可以利用这个时机用温和的态度引导孩子:“你是要研究这辆汽车的结构么?你的这种探索精神真棒,但是你这样做的方法可能不对,所以汽车坏了,装不起来了。”然后爸爸可以坐下来跟孩子一起研究刚才拆坏汽车的不正确方法,并把正确的方法教给孩子。如果更有心的家长,甚至可以再买一辆一模一样的汽车,跟孩子一起把汽车拆开,研究一番再重新组装起来。这个过程结束,可以教育孩子:“看!我们用了正确的方法,不但把汽车拆了研究了,现在我们又装了起来,它仍旧和新的一样。”这时孩子受到最有意义的教育,他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并在以后学会善于思考研究,同时也学会遇到问题寻求家长的帮助,而不是跟家长存在隔阂。

当孩子的行为超出原则之外的时候,又该如何严呢?超出原则的时候,温和的教育态度是必要的,不必要非要给予严厉的脸色,这样会使孩子感受到被抛弃被嫌弃,会影响孩子以后人格与心理的发育。超出原则的行为除了道理上的说教,也可以责罚,但要注意方式。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在责罚孩子之前,首先要责罚自己,责罚自己的过失。就如前例孩子拆坏汽车,家长在之前明确告诉孩子不能拆坏汽车了么?如果没有,那就可以先责罚自己。对孩子说:“我没有提前告诉你汽车不能拆,或者我没有告诉你如果拆汽车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这是我的过错,我先自罚。”自罚的方式和之后要责罚孩子的方式尽量一致,甚至可以在责罚的量上高于孩子。然后告诉孩子:“你拆汽车之前,没有咨询我的意见,没有寻求我的帮助,这是你的过错,你也要接受惩罚。”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有一个周末,我问了儿子好几次:“作业写完了么?”儿子回答写完了,然后当晚我没有检查,第二天起来后发现他漏了部分数学和英语作业,我当时就要发脾气。但转念一想:为什么昨晚我没有检查?我存在错误。于是我对儿子说:“你的作业没完成,我昨天问了你好几遍,你说完成了,这是你的错,但我昨天没有检查,这是我的错,所以我要惩罚你三戒尺,但是我也要自罚我自己六戒尺。”于是我狠狠的先抽了自己手六戒尺,抓过儿子的手:“我会打得跟我自己一样重。”儿子就接受了惩罚,当然打得很痛,但是他没有怨言,因为他看到我自己的手掌也红了。补完作业后,我们一起吃了他妈妈做的面条,并且一起讨论了面条的味道。倘若我只惩罚了他,他也许不服,也许在内心就产生了抵抗的应力,在以后我的施教中,就会表现出来。孩子的逆反就是在家长只会责罚指责孩子而不看自身错误的情况下产生的。
所以,教中的宽与严,把握度很重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