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周庄之行

踏着青石板铺就的路,闻着迎风扑来的桂花香,心情自然而然地欢快起来。今天是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日光那样明媚、和煦!

看着面带微笑的外公,我知道他很开心。我们是上午从昆山市区乘公交过来的,此刻已快十一点。我询问外公是否要吃完午餐再进入景区,他连连摆手表示并不饿。似乎在这样愉快惬谊的气氛里,游玩、赏景就可以果腹。
【水韵·周庄之行】入了景区大门直走到底左拐,窄巷、河流、木船便映入眼帘。沿街店铺林立,有卖字画的、竹制器物的、纪念品的以及糕点等的店铺。载着游客的小木船自河中驶过,船头摇橹的阿妈唱着小曲,尾音绵长、悠扬,别有一番水乡韵味。前方树影斑驳下有座石拱桥,走上桥来,两岸风光尽收眼底,河流自中间延伸,顿觉日光倾城、景致秀丽。外公摸摸桥栏,显得兴味盎然。我便用手机给他拍了两张照片,看着镜头里的外公笑得那样开怀,我也不禁欢欣雀跃起来。
神思一晃间,便想到曾几何时,外公带着年幼的我与弟弟在昆山穿街走巷。那时对于来自农村的我们来说,大城市带有吸引人心的魔力,新奇、神秘。外公偶尔也会对路边的建筑品评两句,尽管我们并不太懂。印象里过去的外公总是不苟言笑、严肃古板的。初中时,我放假回去,外公总是穿着那件军绿色泛黄的军装外套在沈灶街上等我,暮色四合里显得那样衣衫单薄。后来,我上了大学,有了手机。那时候他也在昆山了。我告诉他不用在路边等我,车快到的时候我会打电话给他,到时再出门接我也不迟。可每次他还是提前等在那里,尽管寒风凛冽。固执的老人连关爱都是固执得可爱。如今,我已经长大。终于也轮到我带着他出来游玩,看好山好水。倚着桥头的老人,那深刻的皱纹、苍苍白发在这垂柳掩映的桥头竟是格外柔和,与秀丽的景致也显得格外和谐。历经岁月积淀的痕迹在水韵周庄灵动的掌心里是那样生动、温柔。
拐入更加逼仄的巷子,看到卖各式糕点的铺子。蒸腾的热气里带着些微的桂花香气。我买了一小盒糕点,这种糕点一半白色、一半紫色,入口松软、喷香。沿着巷子继续向里,看到左侧的逸飞之家。进入园中,一树桂花开得正旺。据说这园中的桂花与海棠是陈逸飞先生的家人所植。正厅里,摆放着逸飞先生作画的工具,墙上挂着先生的画作。最为引人注目的要数双桥那幅画了。我是个并不懂画的人,不知如何形容。正是逸飞先生的画作令周庄走向世界,让这个内敛沉静、秀外慧中的小镇亭亭立于世人眼前。
逛完逸飞之家,出来继续前行。走到月子酒坊时,年轻的老板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美酒。我们尝了桃花酿和玫瑰酒,口味清甜、香醇。微笑着向老板致谢,我们又继续走下去。商业化的巷子其实大同小异,铺子也没什么特别。再往前就是出口了,于是我们折回。不远处又是石桥,外公指着桥告诉我说,那就是双桥,一圆一方。我有些莫名其妙,实在并不了解周庄的特色景点。外公又说:“你床头摆放的那幅刺绣就是双桥呀!”我恍然大悟。那幅我从枫桥带回来的小幅刺绣我一直以为不过是水乡寻常的小桥流水罢了。如果我一个人来,大概看看也就过了,说不定回去之后还不知道周庄的双桥呢。可见,我还是太浮躁。蜻蜓点水式地赏景、留影,并未刻意去了解景点的特质与蕴藏的文化内涵。再秀丽的景色,再如我一般的人眼里大抵无异于牛嚼牡丹吧!带着外公多好,如同带了一个导游,一路讲解,笑谈,趣味横生。
之后,我们去参观了张厅。步入其中,方在外观上对“高门大户”这个词有了深切体会。张厅前后七进,每个门槛都很高。在古代,高门槛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抬头看,雕花的房梁也是极高。一直走下去,始觉“庭院深深”不外如是。走到一间堂屋,窗外便是一汪绿色的涓涓河流,河中养着黑鸭与白天鹅,煞是有趣。
周庄的巷陌颇多,一一走遍要花不少时间,今天要逛完是来不及的。于是我们便随兴而行。碰到巷口铺子有趣的便走进去看看,无甚意趣便略过不看。信步行至南湖,视野豁然开朗。与狭长的窄巷形成鲜明对比。放眼望去,满目皆是开阔的水景。白色的长桥如同仙娥的飘带,和着湖面风光,显得典雅端庄。右转不远处,黄墙黛瓦,便是全福寺了。甫入寺门,便见河湖、亭台、楼阁、曲桥相互映衬,分外肃穆雅致。许许多多的黄鱼在水中欢快游走。有游客携了鱼食往水中投掷,鱼儿也仿佛一点都不惧怕人群,依旧我行我素,自由自在地嬉戏。寺庙的庄严质朴与水的灵动秀丽构成了别具匠心的水中佛国。至此,不虚半日之游。
拍了照片留作纪念,我们便开始往回走。乘兴而来,载兴而归。
走出景区大门,往车站方向走去。河边的柳树迎风招展,鼻尖依旧是阵阵桂花香。我们一老一少的周庄之行就此进入尾声。我想,以后我们还会有很多机会一起游玩,一起赏美景、品美食。唯愿岁月厚待那些曾陪伴我们长大、如今却已渐老的人。愿我们且行且停,为他们的目光驻足,为他们的细语轻喃侧耳倾听。他们曾经的深情厚意,我们当报之以陪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