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气死了,都是因为你

生气的后果大家都知道,即便不知道“怒火伤肝”,对身体健康不好,这一点想必是人人皆知的。这样有可能就会出现一种情况,某人在勃然大怒、暴跳如雷之后,想起生气的种种不好之处,于是乎,顺理成章的找到了自己暴怒的原因和后果承担方“如果我气死了,都是因为你”

“如果我气死了,都是因为你”简单的几个字,让一个逼不得已的受害者的形象“脱颖而出”。
【如果我气死了,都是因为你】人为什么会生气?生气是因为,人或事不能满足你的期望,更有甚者,与你的期望背道而驰。
人能不能不生气?理论上是不能的。这是因为,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你必须和人相处,共事。好吧,有人说我想做“隐士”,独自一人去深山老林结庐而居,绝不跟人相处,但是你仍然脱离不了自然的限制。你脱离了人,但是你离不开事,你享受的不仅是风和日丽,还需要忍受凄风苦雨。
我们生气更多的是因为人,因为很多让人生气的事也都是人做的。人与人相处是最复杂难言的,以夫妻为例,夫妻之间,朝夕相处,更是摩擦难免,生气吵架也就成为家常便饭。
人们包容心最大的时候是在恋爱之时,情人眼里出西施,那时的他或她是最完美的,两个人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对方面前。即便是有些许缺点,也会在对方眼里自动过滤,视而不见。可是,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当两人不介意在对方面前展示自己一切缺点的时候,再要求对方把你当成王子或公主相待,那真真是不切现实的。
常有夫妻生气吵架,愤愤不平于对方的改变,认为结婚之后和结婚之前截然不同。是的,是变了,不过是两个人都变了。恋爱和婚姻绝对是两回事。不要用恋爱的标准来看待婚姻,否则你一定会失望透顶。
抛却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应该清醒的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人是为你定制的,没有事能每每如你心意。
人生在世,谁能人人顺心?谁能事事如意?所以说生气总是难免的。既然是难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将生气的危害降到最低,尽量少生气,尽量不去生气。这就需要个人去修炼内心,个人去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外人、外物对自己的内心情绪的影响。
在金庸《飞狐外传》中,有一段文字比较有趣,现摘录下来:
程灵素道:“我师父出家之前,脾气很是暴躁。他出家后法名‘大嗔’,后来修性养心,颇有进益,于是更名‘一嗔’。倘若苗大侠与先师动手之时,先师不叫一嗔,仍是叫作大嗔,这铁盒中便只有毒蛇而无解药了。 ” 苗人凤“啊”的一声,点了点头。
程灵素道:“他老人家收我做徒儿的时候,法名叫作‘微嗔’。三年之前,他老人家改作了‘无嗔’。苗大侠,你可把我师父太小看了。”
从“大嗔到一嗔再到微嗔最后到无嗔”,这就是一个自己修心养性的修炼过程。是他外界的环境改变了吗?没有,他面对的人还是那些“糟烂”人,他面对的事也还是那些“麻烦”事,他改变的只是自己,降低自己对外界的期望值,提高自己对外界的包容心,从脾气暴躁到心性平和,直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喜无怒,无烦无忧,如此而已。
哈哈哈,一不小心就说大了。当然上面说的境界只有真正的高僧大德才能达到。佛家认为嗔是“三毒”之首,是修行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其对身心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对于我们凡夫俗子,虽然不要求达到“万物不萦于心”的境界,但是要想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保持豁达、通达的心胸,平静温和的性格,不轻易动怒,还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世上,有许多长寿之人,并非他们过得比我们普通人更加顺遂,能够万事如意,其实他们很多人的人生与普通人相比更加命运多舛,经受过更多波折磨难,但是依然长命百岁,其原因不外乎与普通人相比有一个更加豁达的心胸。
所以亲爱的,我们不要遇到一点事情就勃然大怒,眦睚必报。我们何不放宽心胸,允许别人犯错,多点包容,多点理解呢。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有些不顺心的事,过去就过去了。有些不顺心的人,理解也就包容了。何必为些小事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遇事尽量别生气,生气也要尽快疏导,保持心境平和,于人于己都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