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子还是传侄(除了狄仁杰,他也给了武则天醍醐灌顶)

在我国古代,皇位继承人对大部分皇帝来说,都是比较烧脑的事情,毕竟儿子不止一个,挑哪个才是最合适的?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清朝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等人,还导致儿子们之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夺储之争。
对于一代女皇武则天来说,她的考虑就更加复杂了,武周王朝是武氏江山,侄子占优势;可儿子和妈更亲一些,但他们姓李……
以往我们了解到的资料,武周宰相狄仁杰在这中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过,在悦史君看来,武周石泉县子、麟台监王方庆起得作用,也丝毫不逊色。
巧借远子类推
武周王朝自创建开始,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心中就有一个难题:她身后的皇位到底由谁来继承?
武则天的两个儿子备受打压:唐中宗李显早就被废为庐陵王,放逐到了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唐睿宗李旦则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实际形同软禁。
武则天的两个侄子得到非常高的地位:武承嗣被封为魏王,武三思被封为梁王,两人以“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为由,多次派人请求立武氏后人为皇太子。
武则天对此很犹豫,天平一度倾向侄子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而武周石泉县子、麟台监王方庆的一番话,让她有所反思。
立子还是传侄(除了狄仁杰,他也给了武则天醍醐灌顶)
文章图片
当时,王方庆的儿子在眉州担任司士参军,一次退朝后,武则天就问他:“君在相位,何子之远?
王方庆没料到皇帝会问这个问题,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就从容不迫地回答道:

卢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
这里的“卢陵”,指的就是武则天幸存在世的大儿子庐陵王李显,王方庆把自己儿子的情况跟庐陵王李显结合起来,给武则天传递的信息不言自明。
武则天自然明白王方庆的意思,但她显然不想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公开,就让王方庆先回府了。
坚决维护太子
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就皇太子人选的问题,咨询宰相们的意见。
汝阳县男、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银青光禄大夫、纳言、右肃政台御史大夫狄仁杰主张立庐陵王李显,石泉县子、麟台监王方庆等人也表态支持,武则天经过多方权衡后,最终决定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
同年三月,武则天假托庐陵王李显有病需要到洛阳治疗,派职方员外郎徐彦伯秘密召李显及其家人回到洛阳。
皇嗣李旦听说哥哥庐陵王李显回来后,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给李显,于是,就在这一年的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
立子还是传侄(除了狄仁杰,他也给了武则天醍醐灌顶)
文章图片
王方庆也被武则天授为检校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县公,俸料同职事三品,兼侍皇太子李显读书。
石泉县公、检校太子左庶子王方庆对皇太子李显的回归非常兴奋,为了巩固皇太子的地位,他又趁热打铁,给武则天上疏一封:
谨按史籍所载,人臣与人主言及上表,未有称皇太子名者。当为太子皇储,其名尊重,不敢指斥,所以不言。晋尚书仆射山涛启事,称皇太子而不言名。涛中朝名士,必详典故,其不称名,应有凭准。朝官尚犹如此,宫臣归则不疑。今东宫殿及门名,皆有触犯,临事论启,回避甚难。孝敬皇帝为太子时,改弘教门为崇教门;沛王为皇太子,改崇贤馆为崇文馆。皆避名讳,以遵典礼。此即成例,足为轨模。伏望天恩因循旧式,付司改换。
王方庆认为,皇太子的名讳应该得到尊崇,西晋新沓康伯、司徒山涛就有先例,之前武则天的两个儿子孝敬皇帝李弘、雍王李贤当皇太子的时候,也很注意这个问题,希望把现在东宫的门、殿名称涉嫌触讳的,统统改换过来。
武则天的回复也很简单,同意。
身后哀荣眷深
皇太子李显复位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主动拉近跟母亲武周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的武氏族人的关系,把女儿永泰公主李氏嫁给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子继魏王武延基安乐公主李氏嫁给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子高阳王武崇训,成功与武氏联姻。
然而,这样并没有万无一失,皇太子李显最害怕的事情还是来了。
武周长安元年(701年),皇太子李显的儿子邵王李重润和永泰公主李氏、继魏王武延基夫妇等人年轻气盛,对祖母武则天宠幸的恒国公、麟台监张易之邺国公、春官侍郎张宗昌兄弟私下表示不满,结果被张易之添油加醋地报告给了武则天,诬称他们诽谤朝廷,武则天一怒之下,逼令邵王李重润等人自杀。
皇太子李显非常惶恐,不过,在石泉县公、检校太子左庶子王方庆等一批老臣的力保下,总算平安无事,武则天也没有深究。
【立子还是传侄(除了狄仁杰,他也给了武则天醍醐灌顶)】武周长安二年(702年)五月,王方庆去世,武则天下诏追赠他为兖州都督,谥曰“贞”。
立子还是传侄(除了狄仁杰,他也给了武则天醍醐灌顶)
文章图片
武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趁年迈的武则天卧病在床,发动神龙政变,在迎仙宫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相王、雍州牧李旦也统率南衙禁军配合行动,捕获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韦承庆,魏县子、太子右庶子崔神庆等张氏党羽,武则天被迫传位给了皇太子李显,李显复位称帝,复国号为“唐”。
唐中宗李显再次登基后,以王方庆为东宫旧臣的缘故,追赠他为吏部尚书。
王方庆生平博学多才,不仅留下大量书法作品,还著述各类书籍二百多卷,时人因他特别精通《三礼》,还编写了《礼杂答问》一书。
可惜的是,王方庆死后,他的儿子们都没能守住他的家藏,导致这些珍贵的作品都流散消弭,令人扼腕叹息。
悦史君点评:在武周时期,王方庆敢于为武则天被外放的儿子庐陵王李显说话,是冒了相当大的风险,而在成功扶立李显后,他又及时巩固皇太子的地位,可谓用心良苦。
对于王方庆的作为,悦史君借用《旧唐书》中的一句话,认为非常贴切:“干城南海,羽冀东宫,台阁枢机,无不功济,所谓君子不器者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