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写作|【37】写作 | 断句

【37】写作|【37】写作 | 断句
文章图片
2017年的第37篇文章

最近拜读文章时,有些句子读起来稍感不适,就想聊一聊断句和句子结构。

断句的重要性
断句关乎文义,断句出现问题必然影响整体的意思,不仅影响自己阅读,还影响文章呈现给他人的样貌。文字是与人沟通的是直接桥梁,如果直接甩过来一长串字,有的读者可能就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
先看一句话,这是个客人留给主人的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一句典型的无标点符号句子,可以断成八种句子: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4、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5、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6、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7、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8、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可以拆解成两种完全相反的意思
一个是请主人留客:下雨了,老天要挽留客人,主人要留我嘛?留!
一个是请主人送客:下雨了,老天要挽留客人,但是主人不愿意我留下
句子意思的差别,完全在于断句和标点符号的运用。
断句的前提
文句意思
识文断句最基本的就是理解句意,看不懂句子在说什么,随手断句很可能导致误读。先是通读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读个两三遍,没看懂的就跳过去初步了解文意。阅读的过程中留心文章主旨,总有那么一两句精华点名主题。
如鲁迅先生《风筝》的开篇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中间一句“丫杈”二字不理解整句意思,可能直接把这个动词理解成“树杈”这类名词了。
内在联系
【【37】写作|【37】写作 | 断句】这部分涉及文法,句子成分包括“主谓宾定状补”,主要语法顺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也是句子最基本的构成。
比如“你是读者”,“你”作为主语,表示句子主要说明的人或事物;“是”作为谓语,表示主语的行为;“读者”作为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我们可以找出句子的主谓宾来断句,每个主谓宾都应自成一句。如张爱玲先生《半生缘》中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爱”作为主语,“不是”、“是”作为谓语,“热情”、“怀念”、“岁月”、“部分”作为宾语,每一个短句都是主谓宾结构,主语全部是“爱”。
“的地得”的用法
经常看到有的文章从头到尾全是的,“得”和“地”悄无声息。“的地得”是为了文章连贯性而生,“的”后面跟的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
如“温柔如水的目光”目光是个名词,所以用“的”;
“温柔如水地凝视”凝视是个动作,所以用“地”;
“凝视得温柔如水”凝视这个动作在前,温柔如水这个状态在后,所以用“得”
希望不会在看到那些长句,愿你识文断句手到擒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