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思考-20170202

【工作中的思考-20170202】对今天整体的工作比较满意,也写下今天的几点感悟供分享。
写总结的时候,总结关键点 以前写总结写得特别纠结,我会想应该细化到什么程度,这一步该不该写,这一步下几小步,几个小步是该写的?这么想着想着,常常本末倒置,写的内容渐渐偏离初衷。比如本来打算写A和B的,结果写着写着就变成A1,A2,A3......
本来打算一个小时搞定的,结果两个小时过去了,我A都还没写完。等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看这篇总结发现对于A1,A2,A3心理其实都是清楚的,写不写基本没什么两样。反倒是关键性的点,常常都没写进去。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我思维太过跳跃太发散,同时又过度追求完美主义希望文章能够面面俱到。今天在完成一项工作之后,我梳理了下,写下了几个大步骤和关键点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至于那些细枝末节的小步骤一步步怎么做,到时候自己凭借以前做过的东西就可以倒推出来,这种就不用写了。但是不写的话又不心安,所以今天写总结的时候我提醒自己:注意主线,不要偏了,不要过多理会自己感性的烦恼。
你写的工作总结,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看的,那只要对自己有用即可。它的目的是能够帮助你及时梳理工作熟悉流程,减少出错,而不是面面俱到流程详细到象本教科书去指导新手。
弄清目的,再做事,就能明确应该做多少,每件应该做到几分。
遇到突发问题,查找产生原因 今天回家接到同事电话说我做的数据对不上。以前的我遇到这种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哎呀是不是我做错了,完蛋了怎么办呀,尽快赶回公司吧,没数据没电脑不能做呀。由于没有自信,所以以前只要工作一出错我就会觉得是我的问题。但是今天遇到这件事的时候,我先脑海快速回想了一下我做数据的经过,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也没有什么错误。数据为什么会对不上呢?可能是同事自己取的数据不对。当然也可能真的是我做错了。
我回复同事说,你把所有的文件都发到我邮箱,我回家后看一下再给你反馈。
接下来到家后我就把同事发过来的文件仔细逐一梳理了一下,发现其实我的数据是对的,但是同事取数据的方法不对,所以没对上,后来我重新整理了一稿对上的数据发给同事,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常常会被意料之外产生的问题和苦难打得措手不及。这个时候,不要去打击自己,否定自己,先去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心态慌乱只会浪费时间,并影响自己的发挥。运用一个个方法去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有效加速问题的解决速度。
做事情要专注于做事的目的 工作时,决定做一件事了就全力投入去做。如果觉得很难,不要过度担忧做错了怎么办;如果很简单也不要有随便应付的心态。
想要高效完成,首先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清楚做事情的目的。一件事情常常不是独立的,它有可能牵扯出好几桩事情或者暴露出好几个问题,对于这些附带的事情或问题,先在一旁记录下来备忘,然后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做这件事而不是解决其他问题,把思想收拢在这一件事上。千万不要分散精力到附带产生的这些事情或问题上,不然到头来一件都做不成。
不要相信“觉得是什么”,而应该相信“推断是什么” 有时候去查找问题原因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各种因素影响。一件事情,凭借感觉可能很复杂。感觉是抽象的,建立在抽象性态之中的事物没有固定和具体的形态,淼淼茫茫。“感觉”会把一件事模糊化复杂化。
工作中,我们需要的是逻辑推断,即凭借已知确定的信息,通过逻辑关系推断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过滤很多不必要的信息,把一个看起来抽象的问题实体化。另外,列举法有时可能比归类法更管用,因为工作中情况千变万化,有很多问题看起来相似实质却不一样。归类法可能会误导你混淆概念。用列举法常常对解决问题更有效,因为实际工作会碰到的情况种类是有限的,一般也不会很多,都是可列举的。
不会巧做之前,先实做 可能你做得比别人慢,时间长。在你不了解这样东西前,根本就做不到巧做。火候未到,想要巧做,也常常容易走火入魔。不如先踏踏实实做,哪怕是用最笨的办法,先了解工作的本质,熟悉工作的流程。等以后做熟练了再想想怎么巧做。


以上是今天的一些个人感悟。


记录于 2017.02.0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