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日课#之我的日课2016.12.22

《日课091|把人变成工业品的思想(上)》

有过在小餐馆打工的经历,真的是不需要创新,按照既定的路线走就是了,该收拾桌子收拾桌子,该洗碗洗碗,该扫地扫地,老板要的就是按部就班,不出差错。不能说自己当时打工的时候就像个机器,最起码用不到过多的思考,有客人了问好,询问想吃点什么,写写菜单,上报给老板,剩下的就是做杂活了。但是,毕竟是需要和顾客接触的,所以在待人接物方面也会引发思考,比如自己的语气语调是否合适,顺带判断一下也许只见一次的顾客是什么样的脾气性格,一起来吃饭的人彼此有着什么关系--不过这都属于心理活动范畴了,跟工作本身的相关性就不是太大了。不可否认的是,再不需要创新的工作也是可以调用元认知来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合适,能不能把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再提升一些。也许,很多所谓的想法没有可以附注实践的可能,至少思考了,一旦有实践的机会的话还是可以抓住的。如果没有思考的话,那些机会也是不会看到的。
平均脸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平均绝对是一项重大的发明,特别是把平均从理工科思维创造性地用到社会事物上的凯莱特。就拿身高体重比来说,有了这样一个标准,每个人对照标砖可以对比出自己属于正常范围内还是偏瘦或者偏胖,进而对自己的饮食或者运动做出一些调整。事实确实证明,过于偏瘦或者偏胖对于身体健康是不利的。虽然有没有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对某一部分人来说无所谓,他们就不在乎自己是否肥胖,但是总的来说对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一个参照标准,身高体重的平均值也算是对人类健康做出过贡献的。
关于凯特莱得出的自杀倾向推理还是有道理的,每个人能够承受的压力大小是不一样的,当遭受的压力大小和持续时间超出承受范围的时候,也许就会使得一个人生无可恋,进而产生严重的自杀倾向。
【#精英日课#之我的日课2016.12.22】只是,过于执着于平均值肯定不合适,比如越来越被人嫌弃的应试教育。智力确实跟一个人的很多品质是正相关的,但是如何评判智力却是不太好操作的。就像现在的学业评定标准,学业成绩和智力的确是相关的,但是到底有多大的相关性,却是不好量化的。所以,单一的学业成绩已经不能完全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特别是能力,多标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