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货郎的蜕变有秘密

提起义乌,脑子里奔出的第一反应——小商品天堂。没错,义乌人把看似没技术含量的小商品倒腾的风起云涌,使一件件毛利及低的小东西可以成批成量的漂洋过海,去赚钱大把大把的外汇。这着实令人“匪夷所思,莫名其妙”。


《发现义乌》中有段话这样写义乌人:义乌人在延绵几百年的“鸡毛换糖”活动中,流传下来的不畏艰难,不弃微利的“拨浪鼓”文化,一直长久潜在地影响着他们,从而促使小商品的巨头出现。


【挑货郎的蜕变有秘密】

首先我们必须的承认,义乌小商品市场能发展的如此顺利,跟恰好赶上时代大变革,以及国家极力提倡改革开放政策有很大关系。于是“天时地利人和”刚好凑齐,这个小县城从此一飞冲天。从另一方面来说,义乌模式的成功绝非偶然,肯定有其长期的积累发酵阶段,然后时机一旦成熟,就有了势不可挡的发展势头。这样看来世上的一切机会,都是留给那些有准备之人,如果当初义乌没有那么多的“敲糖帮”游走民间,常年累月摇着拨浪鼓从事“鸡毛换糖”或是“百货担”积累出的生意经验,又怎么可能恰恰好运就降临到他们头上呢?


创建浙江伟海集团的陶海弟,当年就是末代挑货郎的其中一位。他就聊到:谋生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苦难是生命中最大的财富。因为他自己就是17岁学着父亲的样子,开始用稚嫩的肩膀挑起50多公斤重的货郎担,摇着拨浪鼓走在江西的乡间小道上。每天闻鸡而起,日落而息,天天差不多都得奔波60多公里路程,过程的心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如此磨练,日子久了,进货渠道,需求种类,数量等等自然心里全有一本帐。后来政策一放开,他们这些人如鱼得水,做小商品这一行正好成就了他们的梦想。




说起义乌人的“敲糖帮”,我心里还有印象,只是当时太小,不知道这些挑着货担的人是一群有团队的“敲糖帮”。更没想到这些平凡到毫无明显特点的外地人成就了后来的小商品王国。




每当安静的小山村里响起“咚咚咚”的小鼓声,第一反应就是挑货郎来了,再注意看,远远的出现了一个弓着背,肩挑货担,头戴斗笠,手摇波浪鼓的人。鼓两旁系有坠珠,手拿鼓柄,来回转动,坠珠边甩边击鼓,悦耳的“咚咚”声传出好远,特别具有号召力。村里的大媳妇,小姑娘,小屁孩立马围拢过来。被风吹日晒的很能看出实际年龄的卖货郎把货担放在开阔场地上,并操着一口外地口音照呼起以前的老主顾。货担是两个大圆竹筐,上面分别架着两个长方形的扁木盒,里面是正方形的小方格,上面用透明玻璃盖着。小方格里放着很常用的日用杂货,种类繁多。比如有针线,纽扣,扎头绳……而且每一个品种还有不同的款式,因此女的见到木盒里的货物往往就流连忘返,走不动道了。对于孩子们最有吸引力则是木盒下面竹筐,里面有着可以让一大群人狂流口水的棒棒糖。没自知之明的我,每次总是不要脸得看着别人潇洒买后,小心翼翼剥开包着的白塑料纸,然后把红红的像古典美女手里那把圆扇状的棒棒糖放入口中时猛咽口水,心里萌生出极大的落差。随着年轮滚动慢慢长大,没怎么再去关心挑货郎的来去,所以至于他们到底什么时候消失的,我完全没有印象。包括后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名气越来越大,众多人都夸义乌人如何如何厉害时,在我心里,义乌人的暴富神话依然是远在天边的一件事情。直到看了《发现义乌》,心里大为震惊,因
为如此成功的小商品帝国的那些创造者,却是当年的挑货郎,曾经就跟我如此之近,心里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感叹之余,我深深感悟到一点——人在行动时,谁也不知道多年以后能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因为就连吸管大王楼仲平在最开始被“饿肚子”逼着去“鸡毛换糖”时。他也没想到后来能成靠一个细吸管打遍天下。所以我们也一样,别再去成天想着,等有了一个好的方案,一个好的结果,再来开始奋斗。 3.17 248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