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热搜“掏空”年轻人

投稿|热搜“掏空”年轻人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熊出墨请注意,作者 | 彬彬
没有一个年轻人能逃过热搜的“魔爪” 。
最近非常流行一个句式,“年轻人为什么      ”,比如年轻人为什么不爱逛宜家、年轻人为什么不爱看电视、年轻人为什么偏爱丑东西 。总之是只有大家想不到,没有年轻人做不到 。
该句式的发源地微博热搜,由此引来了无数年轻人围观、发声 。
投稿|热搜“掏空”年轻人
文章图片

但是,随着类似的话题越来越多,剧情走向便开始愈发魔幻 。很多与年轻人无关的标签,硬生生被贴了上去 。似乎已经没人在意事情本身是不是如此,众人关心的只有对应的流量密码 。
此时,热搜的“特殊关照”带给年轻人群体的,更多是裹挟和冒犯 。
身处其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样一波网络浪潮?俗话说,越强调什么,就越缺少什么 。热搜紧盯着年轻人不放,病因还要向深层去找 。
年轻人到底在干吗根据“热搜引擎”提供的数据,2019年10月26日至2022年8月24日,以“年轻人”为关键词的微博热搜话题共有516条 。
其中,多数话题都集中在了最近这段时间 。以8月为例,至今已有29条,平均每天一条还要多 。
继续细看,“年轻人为什么    ”的模板直接出现8次,如 #年轻人为什么戒不掉报复性熬夜#、#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吃鸭脖了、#年轻人为什么不爱逛宜家了 。
此外,还有更多相关话题也只是换了一种说法,间接给年轻人贴上标签 。如 #为什么说年轻人是小镇刺头、#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惜命、#为什么年轻人理财越理越穷 。
这就造成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打开微博热搜,满屏都是“年轻人” 。不仅让人视觉疲劳,很多热搜看了之后更让网友恨不得当场掏出身份证,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年轻人 。
投稿|热搜“掏空”年轻人
文章图片

例如逛宜家这件事,微博热搜明确提出年轻人已经与这项活动渐行渐远,可当我们在小红书、抖音等年轻人聚集地搜索相关内容,得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画风 。年轻人不仅爱逛,还爱分享,逛吃攻略持续更新 。
一边是话题导向,一边是记录分享,孰更趋近真实不言自明 。
问题由此暴露,微博热搜所呈现的对年轻人“特殊关照”,好像并不关心年轻人到底在做什么 。
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据知微数据统计,年轻人对于反复被讨论具有明显的抵制情绪,反感被讨论,拒绝被绑架 。“标题不要绑架年轻人了年轻人很累了!”获得1.3w点赞,“别再说年轻人了,全世界就剩年轻人了?”获赞6.5k 。
以关心之名进行消费,“年轻人”显然已经成了微博热搜的流量密码 。
热搜话题从何而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热度,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热搜”,一位提供网络营销服务的淘宝卖家表示,“热搜前三位行业均价在5万元以上,这么宝贵的坑位,任何一个词条上位都不是偶然 。”
根据微博官方发布的规则,话题能否上热搜是由综合热度决定的,计算公式为(搜索热度+讨论热度+传播热度)×互动率 。
纵观上述“年轻人”相关话题,在官方规则之上,我们还能总结出另外一条热搜路径:
第一步,预设立场,给年轻人贴上一个具有话题性的标签 。
常用操作是把年轻人和当下的热点事件关联在一起,比如,周黑鸭、绝味两大卤味品牌财报表现不佳,业绩下滑明显,可以生成的热搜话题就是 #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吃鸭脖了 。
事实上,周黑鸭、绝味的业绩的下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自身渠道、产品布局,外部新品牌的冲击等多个方面,绝不是年轻人为此背锅 。而且恰恰相反,年轻人对卤味消费热情并未减淡,近两年还成功捧红了王小卤等新兴品牌 。周黑鸭、绝味也同样是把年轻群体作为消费增长点,加速品牌的年轻化建设 。
可是,当上述话题登上热搜,谁又会去较真背后的商业逻辑?面对这类非黑即白的定论,更多人只会把讨论的矛头对准年轻人 。
第二步,官方助推,把相关话题送上热搜,完成强势曝光 。
挑起话题,目的是引起热议,在这之前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大家看见 。话题热度高,在热搜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热搜上排名靠前,更多人看见,进而实现热度更高 。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而在热度攀升的过程中,来自微博官方的助力至关重要 。
继续说年轻人啃鸭脖这件事,此话题在当天热搜榜单中排名第一,总在榜时长超8个小时,阅读量超3.5亿 。话题幕后的主持人,正是新浪微博官方账号 @头条新闻 。
投稿|热搜“掏空”年轻人
文章图片

顺着这一思路,由年轻人相关热搜话题向后看,可以发现@新浪热点、@新浪新闻、@新浪科技、@新浪财经、@新浪电影等一系列官方账号 。
业内人士认为,“微博作为舆论广场,内容运营工作人员在规则之上进行人为的引导无可厚非,而多个账号在短时间内不约而同地盯着年轻人做文章,不可不谓之反常 。”而随着上述两大步骤在各个细分领域不断复制,高话题度的热搜便一个接一个出现在大家眼前 。
微博害怕“老龄化”越缺少什么,越强调什么 。以年轻人为流量密码,是上一代互联网产品的微博对用户结构“老龄化”担忧的直观证明 。
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从一众微博产品中脱颖而出,其被称作最成功的“中国版Twitter” 。而回看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近些年遇到的挑战,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用户群体的“老龄化” 。
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青少年、社交媒体与科技2022》显示,在报告设计的平台中,YouTube名列前茅,95%的青少年都在使用,TikTok以67%排在第二位 。再后面则是Instagram和Snapchat,二者使用率均在60%左右 。
然后才是Facebook,青少年使用率直接下降到32%,Twitter、Twitch、WhatsApp、Reddit等平台的青少年比例则相对更小 。
【投稿|热搜“掏空”年轻人】大洋彼岸的前辈受短视频、图文社区等新兴平台冲击严重,国内微博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
去年赴港二次上市时,微博招股书披露,2021年6月,平台月活跃用户中,有超过75%属于Z世代 。
75%都是年轻人,乍一听相当乐观,但是与之前数据对比,微博的年轻用户占比呈现下滑 。把上述数据往前推,2020年的用户发展报告里微博提到90后、00后用户占比接近80%,2021年中则下滑了5个百分点 。
另一方面,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对年轻人的强大吸引力也对微博构成了直接威胁 。
投稿|热搜“掏空”年轻人
文章图片

QuestMobile发布的Z世代洞察报告中,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排名前15的APP榜单未见微博身影,而快手、抖音、B站均表现优秀 。
显然,在吸引年轻网友这件事上,微博败下阵来 。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这其实符合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 。回想当年,微博也正是靠着革新起家,以140字的新潮玩法击败当时的博客,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如今其自身也跳不出历史周期,尽管近几年频繁更新,对照抖音、小红书、B站上新了微博故事、视频号、弹幕等新功能,还推出了图文社区新APP绿洲,可奈何年轻人的注意力依然聚焦在竞争对手身上 。
这种情况下,以“年轻人”系列热搜不断挑起话题,迅速引起年轻人的注意,不失为应对“老龄化”的一条捷径 。
争夺年轻人,永恒的命题得年轻者得天下,这是互联网行业永不过时的信条 。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30岁以下网民占比为34.9%,整体规模约为3.6亿 。
他们,正是频频登上热搜的“年轻人”,也是各大互联网平台抢夺的黄金用户群体 。
这就不得不提到年轻用户区别于其他用户群体的高价值属性 。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在数量方面,年轻网民的整体规模趋稳,所以这几年中老年用户成为全网主要增长源的趋势愈发凸显 。不过,要从质量维度看去,高活跃度、高分享欲、高付费意愿的年轻用户仍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
QuestMobile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强调,回顾2022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消费红利价值犹存,年轻用户的推动作用明显 。特别是24岁及以下年轻用户,线上中高消费意愿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 。
因此,能否拿捏住年轻用户,一定程度上就是互联网公司业绩的晴雨表 。
与对年轻用户吸引力不足相呼应,微博的业绩增长力不从心 。财报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微博的利润状况一直未见实质性增长 。2018年至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2亿美元、4.95亿美元、3.13亿美元和4.28亿美元 。不仅没能增长,反而有所缩水 。
而且,就结构而言微博的营收重度依赖广告,从底层限制了其增长空间 。以2022年第一季度为例,广告营收占比高达88% 。而过去几年增长滞缓的业绩也已证明,在当前营收结构下,微博已很难再拿出亮眼的成绩单 。
用户结构存在“老龄化”隐患,业务发展遭遇“中年危机”,年轻人顺理成章成了微博的希望所在 。
落到实操环节,跟进年轻用户的喜好上新一系列新功能、改善产品体验,无论结果如何,这些正向的自我优化无疑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若以热搜为工具进行裹挟,进而完成抢夺年轻人的KPI,见效快的同时也最容易招来反噬 。
正如中青报的评论,某些纯粹为了引流、吸睛制造出的“年轻人”话题,当喧哗散去,只会留下一片狼藉 。
病急,也不能乱投医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