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亡的逼视

死亡,这个每个人最终都会面临的终点,大多数的人却并不敢于直视其容貌,就像乘坐过山车,被轨道推着慢慢临近到制高点,逐渐看到了高空死亡的容貌,恐惧到了顶峰,然后闭眼绝望的等待着坠落。很多人浑浑噩噩过一生,然后静静等着死亡来临,或者意外,或者灾难。

近来天下并不太平,各种灾难袭来,人们这才放下了琐碎平凡的生活,充满着恐惧和敬意的望着死神的双眼,祈祷着那些亡灵,也为自己能幸存而感恩。在灾难中其实我们更能看清他人,每次看到灾难来临时,灾区人们的不同反应的时候,有的人选择逃跑,有的人选择救人,有的人崩溃大哭,有的人坚毅如铁,其实并没有批判心,他们的反应也正映照着他们的人生。作为生存本性,本能的避害趋利是正常的,而作为人,身上又背负了不同的道德责任,让他们义无反顾,跟死神搏斗。
而在死亡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晚上关灯之后,我会想象,在一分钟内,自己马上就要死去,想象自己的灵魂思想一点点枯萎,想象自己的身体变成粉尘随风飘散,想象黑暗和冰冷就这样把我包围。当我听着钟表的滴答声响,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倒计时,其实我并不能像小说或者影视剧一样,脑海里闪过各种的片段场景,观看我这一生。反而是一种恐惧之后的无奈接受,无论我得到拥有过什么,无论我失去过什么,它们在此时此刻都不再重要了,甚至我的身体思想也都不再重要了,在当下就只有等待死亡,丧钟敲响。
沉睡也像是另一种形式的死亡。
都说有过这样濒死体验的人会更加惜命、惜福,因为他们已经感受到,生命其实就是这一生能得到最大的馈赠,跟它比起来,其余什么都不重要。也有很多人在说,我们要“向死而生”即面向死亡,以生命倒计时的状态来活。可是究竟怎么活才算是珍惜呢?怎么活又是浪费呢?谁能说追名逐利贪图享受不是一种珍惜?谁又能说枯灯蒲团,诵经念佛不是一种浪费?一个千万年来无解的问题。也许当初我们的出厂设置时候,并没有对我们那么多的要求和目标,就像其他生物一样踏实吃吃喝喝就好,只是我们过于自我要求吧。
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人们不知所措,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为了消解恐惧,为逝去的人们创造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轮回转世、地狱投胎、天堂安度、化作星星。每每看到深夜站在路边烧纸的人们,往往会心生一丝悲悯,人们只能通过这种形式化的东西,来完成自己的祭奠,缓解自己的遗憾,让人们对于他人和自我的肉体的消解这件事情可以看开一些,不过对于伟大的自然最后会不会采取我们提供的这些方案,那就真的不得而知了。其实我是不相信有灵魂这回事的,可是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却也会在一些时候用灵魂说来搪塞自己,消解一些忧伤和遗憾,也会在黑暗中面向天空,向上帝祈祷,天性如此吧。
突然想到了我的姥姥,已经80岁的她突然告诉家人要去为自己买墓地,用她一生攒下的钱,我从电话里母亲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她当时的果决和坚持,仿佛辛劳一生就是在为这一刻做着打算——死后有所居。她同时还顺便规划了同辈人和的子女的墓地,希望整个家族可以安葬在一起,仿佛死后还要一起团聚,落叶归根,顺便互相串个门。这让我也开始设想起我死后的居所来,生前一直都住在水泥房子里,死后还是要被一层层水泥包裹住,只是面积从几十平米变成了十几平米,这样似乎并不自由,可是就那么撒进河流大海里,变成烟花在天空散开,或者随风逝去,那就完全没有了存在感,这个世界就像没有来过一样,留不下任何的记号。人们愿意把自己安葬在墓地,也是希望在人间可以留下一点点最后的印记吧。
记得有一次偶然间闯进烈士陵园里,在茂盛的植被中,看见一排密集的石碑,上面很简单、统一地刻着姓名出生年月,还有一张照片。这让我肃穆而惶惑,我直愣愣的看着石碑,解谜题一般,试图构想出他们每个人的一生来,想象他们带着鲜活的表情和动人的情感来跟我打招呼,想象他们的经历,想象他们面对死亡时候,或许惊恐、或许平静,或者不甘的面貌,可是依旧什么都没有。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当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的时候,你就是从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死去了。这些墓碑,除了他们的子嗣之外,对于后人将不代表任何意义。甚至墓地像房子一样,也有使用年限,定期还需要维护修理,这不禁让人哑然,谁能保证我们辛苦一生遗留下的墓碑——这唯一体面地作为我们最后存在的纪念品,可以在世上保存多久呢?
【对死亡的逼视】最近在看《西藏生死书》,仁波切大师的佛教智慧只能领得一二,不过他平时易懂的表面含义还是能粗浅理解的。他说“我们不知道死亡在那儿等着我们,因此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他说道我们人类因为不相信生命有轮回之说,面临着死亡的压迫和阴影,我们选择逃避不理,用这次生命来拼命享乐,追逐一些表面功夫,维持虚假的事物,琐碎于庸常生活本身,最后沦为了它们的奴隶。在面对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他建议我们,摒弃无必要的欲望和感觉,让生活变得简单,这样才可抽身出来,了解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很多人也在宣传活在当下,让我们尽情享乐,追名逐利,可是好像跟仁波切所说的还并不一样,他则是建议我们以清减的生活和思想去看待自己的生命,放下无谓的执着和盲目的世俗追逐,敞开自己的心,真正在当下做出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死亡来临的时候,应该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