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泡泡玛特的娃娃,在仓库里等待了小半年

投稿|泡泡玛特的娃娃,在仓库里等待了小半年
文章图片

文 | 最话FunTalk , 作者 | 刘文行 , 编辑 | 王芳洁
规模和利润该怎么取舍?
关于这个问题 , 任正非给到华为的答案是利润 。但是仍有不少的公司 , 在规模的路上一路狂奔 。
比如 , 泡泡玛特 。
8月25日 , 泡泡玛特发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报告 , 报告期内 , 其营收同比增长三成 , 但自上市以来 , 其净利润首度出现同比下滑 。
这其中当然有毛利率下降的因素 , 毕竟成本确实上升了不少 , 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这家公司的“野心” 。
发展历史中 , 泡泡玛特似乎始终在尝试摘掉旧的标签 , 并贴上新的 。它由盲盒起家 , 却不断弱化盲盒概念 , 强调自身定位为基于IP的潮玩公司 。其目光也并不局限于潮玩产业 , 2021年业绩交流会上 , 泡泡玛特董事长兼CEO王宁表示 , 希望以后大家提起泡泡玛特不只想到潮玩 , 泡泡玛特的乐园业务、内容业务、游戏业务也会在未来逐渐展开 。
综合来看 , 近几年 , 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化 , 仍在野蛮生长当中的企业并不多了 , 要数起来 , 泡泡玛特应该也能算上一个 。只是无论是政策层面 , 还是市场的消费意愿层面 , 能否继续为这家公司提供野蛮生长的土壤 , 确实不好说了 。
8月16日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 从各个方面对盲盒类产品的销售与售后进行了规范 。
与此同时 , 舆论也开始对盲盒的过度消费进行反思 , 以至于在二手市场上 , 原本高价难求的稀有款盲盒 , 价格一路下跌 。曾被炒至万元的未拆封泡泡玛特SPACE MOLLY 1000% , 目前常见价格仅为5000元左右 , 对比其中签价格4999元来说已经跌回原点;而同一款式的400%规格产品 , 也跌破了1000元 。
于是 , 我们看到 , 今年上半年 , 泡泡玛特的存货周转天数增加到了160天 , 也就是说 , 平均一个娃娃在被卖出去之前 , 要在泡泡玛特的仓库里躺上近半年 。
这些情况并非没有反应到资本市场 , 自2021年2月 , 泡泡玛特的股价达到巅峰后 , 一路急转直下 。截至8月25日收盘 , 其股价报收19.3港元/股 , 涨6.39% , 但已较最高点107.6港元/股跌逾八成 , 其市值为269.73亿港元 , 已缩水超千亿港元 。
01对于潮玩爱好者钱立(化名)来说 , 产品精美的外观和开盲盒的兴奋感 , 使她入坑了泡泡玛特 。在她看来 , 虽然对于更看重颜值的自己来说 , 是否以盲盒形式销售不构成购买潮玩的决定性因素 , 但身边的同好很多都更享受开盲盒的刺激感 , 以盲盒形式销售会促进他们在这一爱好中的投入 。
然而盲盒这一销售形式 , 也让泡泡玛特始终处于争议当中 。首先 , 盲盒产品存在“赌”的成分 , 这使许多消费者开盒成瘾 , 透支自身的消费能力 , 也吸引了一众投机者 , 使原本诞生于热爱的产品变味 。BiliBili、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 , 不乏许多重度爱好者反思自身沉迷开盲盒而过度消费 , 宣布退坑 , 劝诫同好的帖子 。
其次 , 盲盒产品具备其一定的特殊性 , 这导致其售后存在一定难度 。近年来 , 因消费盲盒而产生售后纠纷的新闻屡屡见诸媒体 。在黑猫投诉上 , 关于泡泡玛特的投诉多达9000余条 , 主要涉及产品质量有瑕疵、退换货沟通不畅、活动规则不清楚 , 难退费等问题 。
这就让盲盒类公司陷入了一种矛盾 。一方面 , 既然是盲盒 , 购买行为就会有一定的赌性 , 所谓买定离手 , 要是不合心意就退换货 , 公司必然要承担大量的成本 , 但另一方面 , 消费者仍然会认为这是一种消费行为 , 也就会追求消费的体验 。
2019年 , 泡泡玛特注册会员的整体复购率为58% , 到了2021年 , 其会员复购率降为56.5% , 及至2022年上半年 , 其会员复购率仅为47.9% , 继续有所下降 。
而争议频发 , 也必然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 。在《征求意见稿》当中 , 规定相关企业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产品 , 要求应将抽取规则、商品分布、商品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商品价值范围等关键信息以显著方式对外公示 , 保证消费者在购买前知晓 , 并提出以全包形式销售整套系列商品 , 消费者拆封后要求整套退货的 , 经营者应依法执行网购七日无理由退货规定 。
而从实际施行的效果来看 , 该规范指引若实行 , 将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 。钱立介绍 , 目前有很多爱好者为了抽到隐藏款 , 经常以端盒(整盒包下)的形式进行购买 , 若允许整盒购买的产品进行七天无理由退货 , 很难保证不发生拆盒后发现没有隐藏款进而退货的情况 , 如果此类情况过多 , 将对相关公司造成一定损失 。而作为业内头部企业 , 该政策若一旦实行 , 泡泡玛特首当其冲 。
在一位长期关注泡泡玛特的基金经理看来 , 若相关政策出台 , 确实会对销售盲盒的公司产生一定的冲击 , 但近年来 , 泡泡玛特也在积极尝试进行其他探索 , 比如推出可动玩具、进行高端化、海外化探索等 , 目前已初有成效 。他认为 , 相关探索获或将削弱相关政策对该公司的影响 。
然而 , 目前盲盒仍在泡泡玛特的销售中扮演重要角色 。其天猫旗舰店中销量前十的产品均为以盲盒形式销售 。且从其2022年上半年业绩来看 , 其海外化、高端化探索目前或为一把双刃剑 。
02客观而言 , 尽管说身处争议当中 , 至少在规模上 , 泡泡玛特还在高速增长 , 这已经是很多企业难以企及的了 。
报告期内 , 泡泡玛特营业收入为23.59亿元 , 同比增长33.1% 。其中 , 来自中国内地的收益为22.02亿元 , 同比增长28.55% 。
自上市起 , 泡泡玛特保持着高速扩张的步调 。整体来看 , 2022年上半年 , 其在内地扩张的速度有所放缓 , 却并未停止 。报告期内 , 泡泡玛特于中国大陆新开23家线下门店 , 其门店数量由2021年末的288家增至今年上半年末的308家 。除了继续掘金内地市场外 , 高端化、海外化 , 确实是当前泡泡玛特正在积极进行的探索 。
2021年6月 , 泡泡玛特正式推出艺术收藏玩具MEGA珍藏系列 , 包括400%和1000%两种尺寸的超大号手办 , 定位高端潮玩产品线;与此同时 , 2018年起 , 泡泡玛特开始以To B模式试水海外业务 。其对海外业务寄予厚望 , 2021年业绩会上 , 王宁表示 , 希望海外收入能在未来达到整体收入的50% 。
然而 , 其相关探索的正负两面 , 均在2022年上半年有所显现 。
确实 , 报告期内 , 在港澳台及海外地区 , 泡泡玛特的扩张速度有所加快 , 相关地区的业务打法也发生变化 。以最初的To B为主转型为以DTC (Direct To Customer)为主导的模式 。截至上半年末 , 包含加盟模式 , 其港澳台地区及海外门店数达到24家 , 机器人商店达到98台 , 跨境电商平台站点数达到11个 。
随着其扩张步伐加快 , 其来自港澳台及海外地区的营收虽然仅占总营收的6.66% , 但保持了较快的增速 。今年上半年 , 泡泡玛特来自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收益为1.57亿元 , 同比增长161.67% 。但目前 , 其在上述地区的收入仍主要来源于批发模式 , 上半年其批发收益为8320.4万元 , 占其上述地区收入的52.87% , 其c端布局的成效仍待进一步凸显 。
同时 , MEGA珍藏系列共实现收入1.93亿元 , 超过去年全年产生的收入 。虽然其高端产品及海外业务营收均在上半年出现快速增长 , 但其规模扩张与高端化尝试等举动 , 加大了公司的费用负担 。
此外 , 或许对更大市场的野心 , 或是希望满足“众口” , 此前泡泡玛特保持着较高的推新速度 , 然而 , 这却为其带来了存货攀升的问题 。泡泡玛特此前发布的财报显示 , 2021年其存货和存货周转天数均大幅增加 。截至2021年末 , 其存货高达7.89亿元 , 增幅250.67%;存货周转天数由上年同期的78天增加至128天 。彼时 , 其将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不断增长的产品需求 , 业务及渠道的扩张下 , IP数量和新品的增加 , 以及为2022年春节和一季度提前备货 。
泡泡玛特多次以线上福袋的形式进行促销 , 但其相关促销形式在市场上并未收获好评 , 但由于其福袋中周边产品多、雷款多 , 其推出的入坑福袋 , 甚至被圈内玩家戏称为“退坑福袋” 。
意识到促销方式对其品牌的伤害 , 泡泡玛特的高管曾对外表示 , 将调整去库存的策略 , 停止以福袋活动为主的促销方式 , 将通过海外市场、更长的去库存周期 , 解决当前的库存问题 。
然而 , 目前其库存压力并未有所减轻 , 反而有所加重 。2022年上半年 , 其存货高达9.57亿元 , 其库存周转天数也进一步达到了160天 。
不仅在IP推出上 , 泡泡玛特曾一度“贪多” , 其当下的战略布局也相当宏大 。除了潮玩之外 , 泡泡玛特的乐园业务、内容业务、游戏业务也正在逐渐铺开 。“潮流文化娱乐公司”是泡泡玛特为自己选择的新标签 。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 , 为了摆脱对于盲盒业务的过度依赖 , 开辟新的业务线与实现可持续增长 , 泡泡玛特目前押注乐园业务、内容业务、游戏业务 , 试图以构筑全产业链的方式会为其业绩打上可持续发展的强心针 , 不过真正的结果如何 , 还有待市场观察和实践验证 。
03另外 , 值得注意的是 , 对于泡泡玛特来说 , 比营收增长的更快的是它的成本 。由此导致 , 2022年上半年 , 其在营收同比增长约三成的同时 , 净利润为3.33亿元 , 同比减少7.2% 。
净利润的下降一方面来自于费用的快速上升 。
报告期内 , 随着规模扩张 , 泡泡玛特在2022年上半年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大幅增长 , 其中其销售费用达6.93亿元 , 同比增长65%;管理费用达3.23亿元 , 同比增长34.58% 。
实际上 , 毛利率下降致其利润空间收窄 , 也是导致泡泡玛特2022年上半年出现净利润下滑的重要因素 。
其在半年报中表示 , 产品的复杂度上升 , 原材料价格上涨 , 代工厂的每道工序加工成本增加 , 疫情影响下进行促销活动等原因导致其自主产品毛利率由2021年上半年的66.9%下降到60.5% , 进而压缩了其整体的利润空间 。
单就二季度而言 , 泡泡玛特的毛利率为58.1% , 较2021年同期的63%下滑了4.9个百分点 。
当然 , 我们不能单纯仅用盲盒的产销来定义一个娃娃的价值 。因为如果这个娃娃足够有生命力 , 那它就能在不同的场景里吹出泡泡来 , 而不仅只在商店里 。
一直以来 , 泡泡玛特的IP没有故事 , 这件事都存在争议 。
但王宁曾坚持让Molly只是Molly , 而不是会唱歌的艾莎公主 。他说过 , 泡泡玛特旗下的IP玩具 , 和迪士尼以影视作品为源头的IP玩具不同 , “像 Molly、Pucky、Labubu 这样的潮玩 , 背后并没有故事支撑 。Molly 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喜爱的形象 , 背后的逻辑更像是100个人心中有100个哈姆雷特 。它把自己的灵魂掏空 , 你可以把你的灵魂装进去 。”
不过 , 后来 , 王宁的态度变了 。
在2021年9月发布新IP小野的时候 , 泡泡玛特给小野设定了一个故事 。“跋山涉水、寻觅、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漂泊、方向、无力……”在小野的微博预告文案上 , 泡泡玛特连发了几条小野的故事 , 并且问用户 , “你看到了什么?”
但是钱立却说 , 对她而言 , 泡泡玛特的盲盒就是好看的摆饰 , 在购买时 , 其实并不关心其背后是否有故事 , 假如为内容买单 , 市面上已经存在很多成熟动漫手办、小说周边 , 泡泡玛特的产品并不具有独占性 。
【投稿|泡泡玛特的娃娃,在仓库里等待了小半年】如其所说 , 故事确实能为IP赋予持久的生命力 , 但这其实也对故事的讲述者提出了高要求 , 她担心 , 以盲盒起家的泡泡玛特 , 是否能讲好这些故事 。
而另一个问题是 , 在国内消费者已经对盲盒有了固有印象的情况下 , 人们还有耐心听完娃娃们的故事吗?
它们已经在泡泡玛特的仓库里等待了160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