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培育钻石:真爱优惠价

投稿|培育钻石:真爱优惠价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霞光社 , 作者|金鄞 , 编辑|麻吉
“如果你觉得天然钻石是营销‘骗局’ , 那么培育钻石可能也是 。”
1993年 , 钻石业巨头戴比尔斯(De Beers)寻求进入中国市场 , 征集“A diamond is forever”的中文翻译 , 最终一位大学老师的“钻石恒久远 , 一颗永流传”入选 。
这句人尽皆知的广告语成为戴比尔斯进入中国市场的敲门砖 , 钻石迅速成为象征爱情的信物 , 攻占了不少女性消费者的心智 。但也因为其高昂的价格 , 成了一些伴侣们情路上的绊脚石 。
培育钻石的出现 , 似乎让囊中羞涩的男士找到了不错的平替 。作为一种人造钻石 , 培育钻石和天然钻石具有一样的化学成分和外观 , 价格却只有后者的三分之一 。即便是专业人士 , 也不可能通过肉眼分辨出两者间的区别 , 况且培育钻石同样可以获得专业鉴定机构的证书 。
随着近几年理性消费风潮渐起 , 有些消费者开始反思“钻石到底是不是最大的营销骗局” , 培育钻石能成为“揭穿谎言”的“试金石”吗?
真爱也有“优惠价”培育钻石在本质上与天然钻石无异 。
天然钻石由碳单质在地壳岩层深处经过漫长时间的高温高压形成 , 并被火山爆发等熔岩活动带到浅层地表 。培育钻石则是实验室的产物 , 属于人造金刚石 。
但培育钻石又不同于莫桑石和锆石等钻石仿制品 , 它的晶体结构、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和天然钻石完全相同 。简言之 , 培育钻石就是“真钻石” 。
更关键的是 , 钻石的价格取决于其大小、颜色、净度、切工 , 也就是业内常说的“4C标准” 。同样顶级的培育钻石 , 价格只有天然钻石的三分之一 , 而且钻石越大 , 培育钻石的价格优势就越明显 。
同样是一克拉的重量 , 天然钻石的平均售价在6至8万元左右 , 大品牌的顶级钻石甚至会超过10万元 , 而一克拉培育钻石的售价约在1至3万元之间 。
投稿|培育钻石:真爱优惠价
文章图片

钻石4C标准 。图源:GIA官网
正在筹备婚礼的Jack对霞光社说 , 未婚妻看上了Harry Winston一款1.2克拉的钻戒 , 价格超过15万元 , 尽管两个人收入不低 , 但对他来说还是感到“肉疼” 。最终 , 他还是被未婚妻“这样的花销一生只有一次”说服 。
不过 , 愿意花十几万买钻戒的情侣是极少数 , 对于价格高昂的钻石 , 多数人还是望而却步 。
“学生时代可能是看了很多偶像剧 , 对于爱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 但工作之后变得更加现实 , 既然决定在一起 , 就不想给男朋友太多压力 。”已经结婚的小文说 。
虽然她认为钻戒并不“那么重要” , 但当霞光社向她介绍了培育钻石后 , 她觉得如果花一两万就能买一枚钻戒 , 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
显而易见 , 价格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主要因素 。那么 , 天然钻石为什么可以买得这么贵?
数据显示 , 天然金刚石全球年产量约为1亿克拉 。以戴比尔斯为例 , 目前约40%的钻石开采和贸易由其控制 , 毛坯钻石的开采成本逐年缓慢下降 , 近几年维持在每克拉40至60美元 。而毛坯钻石的售价约为150美元/克拉 , 看起来并不贵 。
不过 , 金刚石矿中多数含有杂质 , 有些矿藏由于质地太差 , 只能用于工业用途 。其中 , 可以用作珠宝的天然金刚石占比约20% , 而净度高的天然金刚石占比不到5% 。
一位从事珠宝生意的业内人士告诉霞光社 , 钻石原石看起来并不起眼 , 样子和日常生活中的冰块或冰糖类似 。真正让钻石闪耀的决定性因素是切工 , 这个环节中 , 原石打磨剖光中较高的损耗 , 也会被计入成本 。
知名珠宝“非洲之星”重530克拉 , 它的原石库里南重量为3106克拉 , 号称世界第一大钻石原石 。
1905年库里南被发现时 , 宝石界行家就对其估价75亿美元 。当时南非属于英国殖民地 , 因此原石被赠给英国皇室 , 之后交给一家美国公司切割 。据说设计方案就耗时六个月 , 最终原石被分成九颗大钻石和96颗小钻石 , 分别作为王冠、权杖及其它装饰 。这105颗钻石总重量1063.65克拉 , 仅为库里南原重量的34.25% 。
仅对比生产环节 , 培育钻石的成本优势就已经十分明显 。
据A股上市公司力量钻石披露的数据 , 高温高压法(HPHT)生产钻石的周期约一到两周 , 毛坯钻石生产成本已经降低至90.43元/克拉 , 即便销售价格为630元/克拉 , 生产方还有八成左右的毛利 。
而且对生产方来说 , 只要有足够的六面顶压机 , 理论上产能还可以无限扩张 。
技术不断成熟 , 是培育钻石终端销售价格持续下降 , 并受到市场关注的根本原因 。
高价钻石背后的秘密其实 , 不管是开采还是切割打磨 , 对于天然钻石成本的影响都不算大 。真正决定钻石价格的 , 是营销和品牌溢价 。
早在19世纪后期 , 钻石还只能在巴西丛林或印度的河床中被发现 , 每年产量只有几磅重 。但到了1870年 , 南非奥兰治河附近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 , 随着成吨的钻石被开采 , 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钻石 , 投资南非的英国金融家开始意识到 , 钻石的稀缺性受到巨大威胁 。
因此 , 几大钻石商在1888年联合成立了戴比尔斯公司 , 从源头控制钻石产量 , 并逐渐掌握了全球钻石贸易的话语权 , 并首创了毛坯钻石的交易机制 。
1934 年 , 钻石交易公司成立 , 总部设在伦敦 。钻石交易公司每年会组织10 次看货会 , 全球仅有约 100 家特约看货商可以参与并采购 。这些看货商在购买钻石后 , 可以自己切割销售 , 也可以转手 。但没有看货资质的企业 , 只能从特约看货商处购买毛坯钻石 。
配货和交割条件都由卖方决定 , 这一抬高交易门槛并削弱买方议价能力的制度 , 使得钻石行业上游对价格的掌控力要高于一般的资源行业 。即使后来 , 俄罗斯钻石巨头埃罗沙产量迅速提升 , 戴比尔斯的市场份额下降 , 这一制度也并未改变 。
更厉害的手段还在营销层面 , 围绕钻石永恒的情感价值和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念 , 戴比尔斯把钻石戒指打造成了订婚的传统 。
1946年 , 戴比尔斯一口气在125份全国性报纸上做了整整一周的好莱坞明星私人物品专栏 , 描述她们佩戴的钻石饰品 。
此外 , 戴比尔斯持续不断鼓励媒体 , 在名人报道中将钻石作为浪漫爱情的象征进行展示 。1947年 , 戴比尔斯聘请的广告代理公司N.W. Aye的职员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后来广为流传的"A Diamond is forever" 。随着钻石营销的深入人心 , 几十年后 , 这句广告语被提名为“20世纪最佳广告” 。
这或许就是一些人认为“钻石是20世纪最成功的营销骗局”的原因 。但抬高行业准入门槛 , 通过塑造品牌价值获得超额利润的行为 , 似乎在钻石培育领域也并不少见 。
2018年7月 ,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正式将培育钻石纳入钻石大类 。2019年 , 欧亚经济联盟、比利时“钻石高阶层会议”(HRD)、美国宝石研究院(GIA)、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世界珠宝联合会等全球珠宝行业的重要组织、机构 , 纷纷以各自的方式承认“培育钻石”属于钻石 。
培育钻石有了“合法”身份之后 , 珠宝巨头也纷纷入场 。2018年 , 戴尔比斯、施华洛世奇建立了自己的培育钻石子品牌 。
大型珠宝公司的入局 , 给培育钻石带来了更多关注 , 但巨头们似乎有自己的盘算 。
以戴比尔斯旗下的培育钻石品牌Lightbox为例 , 统一定价为800美元/克拉 。对戴比尔斯来说 , 培育钻石这么便宜的定价可谓“一石二鸟”:第一 , 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 , 打击其他培育钻石竞争对手;第二 , 给购买培育钻石的消费者一种“培育钻石很廉价”的印象 , 以确保天然钻石至高无上的地位 。另外 , 目前Lightbox主要在美国和加大拿销售 , 中国的官网长期处于无货的状态 。这让Lightbox看起来更像个噱头 。
投稿|培育钻石:真爱优惠价
文章图片

图源:小白光电商网站
除了国际大品牌 , 一些国内培育钻石品牌也已经出现 。其中 , Light Mark(小白光)已经在全国开出十几家门店 。但电商平台上 , 小白光一克拉的裸钻也要2万元左右 , 这个价格显然没有想象的那么低 。
钻石自由可期?从理论上分析 , 随着培育钻石产能不断提升 , 更大的产量可能会进一步压低生产成本 。接受培育钻石的“等等党” , 或许可以期待能在未来实现“钻石自由” 。
投稿|培育钻石:真爱优惠价
文章图片

CVD 钻石原石(左)、HPHT 钻石原石(中)以及天然钻石原石(右) 。图源:GIA官网
目前培育钻石有两大技术路线 , 高温高压法(HPHT)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
高温高压法模拟天然钻石形成过程 , 可以达到无色 , 但由于生产过程中加入金属粉末作为催化剂 , 可能含有少量杂质 , 影响其净度 。而化学气相沉积法则因为在环境中注入惰性气体 , 原石成品需要改色处理 。
目前全球的培育钻石市场格局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产业链上游 , 中国占据了全球超过四成的培育钻石市场份额 , 其中HPHT法占据90% 。像力量钻石这样的高毛利也进一步刺激的生产端扩大产能 。此前 , 多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扩产计划 。
在中游的毛坯加工、切割、打磨、镶嵌环节 , 印度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市场 。但前述业内人士认为 , 钻石的切割设计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十几种样式 , 比如人们常说的鸽子蛋属于椭圆形切割 。整个中游环节属于劳动力密集型 , 其议价能力、附加价值和毛利都比较低 。
而在下游消费环节 , 美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培育钻石消费市场 , 占全球份额的80% 。而中国市场虽然只占全球培育钻石消费市场的约10%份额 , 但增速很快 。据魔镜市场情报统计 , 在中国电商平台上 , 培育钻石今年7月销售额为0.74亿元 , 同比增长149% , 增速较6月及二季度有明显提升 。
今年以来 , 培育钻石生产企业的订单量持续火爆 。据央视财经报道 , 河南省商丘市的一家培育钻石生产企业 , 今年上半年销售额接近2.5亿元 , 是去年同期的2.8倍;河南省许昌市的另一家培育钻石企业则称 , 公司明年元旦前的全部订单已经预订完毕 。
不可否认 , 培育钻石的出现给天然钻石市场造成了一波“低价”冲击 。而且从大趋势上看 , 培育钻石的价格正在逐渐下降 。
2020年 , 同样1克拉达到GVS品级的裸钻 , 培育钻石的价格只有天然钻石的35% 。而在四年之前 , 这个数字还是80% 。批发价下降更为明显 , 培育钻石相对天然钻石的价格从70%下降到14% 。
值得注意的是 , 一些天然钻石品牌的态度却值得玩味 。周大生曾发出公告 , 认为培育钻石毕竟是工业产物 , 随着技术提升 , 价格会往下走 , 而消费者购买珠宝是希望保值增值 。因此公司只做天然钻石 , 暂无培育钻石方面的计划 。
尽管培育钻石似乎在传统钻石商眼里有些“不入流” , 但随着培育钻石获认证成为“真正的钻石” , 并享受着璀璨夺目的品牌光环 , 在消费市场中 , 品牌方依然有很强的议价能力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即便以后培育钻石的产量再高 , 降价的趋势不会一直持续 。阻止降价的原动力或许就是“品牌”的力量 , 毕竟钻石在消费者眼中一直都是珍贵的代名词 。简言之 , 产量上升带来的成本下降 , 只不过是给品牌方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 消费者未必会感受到明显降价 。
【投稿|培育钻石:真爱优惠价】因此钻石和爱情之间的等价连接不会因为培育钻石的出现而改变 。如果说天然钻石是一个成功的营销“骗局” , 那么人造钻石显然并不是揭穿骗局的方法 。
  • 参考资料:[1]《培育钻石:契机已至 , 向新而动》 , 华金证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