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1500亿市值,联影医疗的起点还是终点?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科技新知作为科创板开板以来第三大的IPO项目,联影医疗注定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
2022年8月22日,联影医疗正式登录科创板,发行价为109.88元/股,对应市盈率为77.69倍,远高于行业平均;上市首日上涨超60%,市值一度超过1500亿 。
而在Pre-IPO融资时,业内对其预期只有400亿,并且一直以来联影医疗业绩都十分平稳,三年估值飙涨如此之多,也是众多投资人没想到的 。
甚至有不少中签的打新投资者,对于是否缴款还心存疑虑 。数据显示有37.67万股弃购,弃购资金高达4140万元,弃购的中签者接近820人 。
看好的人,将其称为“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第一股”;看空的人,则认为其营收、业务等均存在较大隐患 。
事实上,此次联影医疗的上市可谓恰逢其时 。
一方面在新冠疫情防控需求的带动之下,联影医疗终结多年亏损,在上市前取得连续两年盈利的成绩;另一方面,当下医疗板块情绪低落,二级市场压抑许久的资金也需要找到释放点,而自带众多光环的联影医疗自然成了好去处 。
只是在市场情绪退潮,疫情需求减弱后,联影医疗的真实价值几何?还需要拨开表面的云雾,探究深思一番 。
盈利只能靠天时联影医疗是国内医学影像领域的头部企业,与迈瑞医疗、东软医疗、万东医疗被合称为国产医疗设备“四大天王” 。
官网显示,其“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这是高端医疗装备行业首次斩获该科技领域里的最高荣誉 。
【投稿|1500亿市值,联影医疗的起点还是终点?】另外,联影医疗的众多产品多为国产首款,包括国产首款高性能临床型3.0T MR产品,国产首款320排超高端CT产品,国产首款96环超高清高速光导PET/CT产品等等 。
所以,其被认为是少数能够向海外三巨头GE医疗、飞利浦医疗和西门子医疗(业内统称GPS),发起挑战的国产厂家之一 。
但是,看似耀眼的联影医疗,一直以来没能拿出与光环所匹配的业绩,2020年之前一直处在亏损状态 。2018-2021年,其净利润分别为-1.32亿元、-0.48亿元、9.37亿元和14.04亿元 。并且,细看联影扭亏为盈的背后,也不无玄机 。
“新冠疫情带来公司相关医疗设备需求的增加 。2020年初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促进了疫情相关产品的销售,以及社会对公共医疗系统及医疗设备的重视 。”官方曾如此表示 。
联影医疗针对抗疫需求,实现了定制化方舱CT的量产,推动了其业绩的增长 。据悉,2020年联影医疗的CT(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系列产品的销量达到1277台,同比增长107.98%;XR(X射线成像系统)系列产品卖了1699台,同比增长121.94% 。
从2020年至2021年,抗疫相关订单为联影医疗所贡献的收入分别为6.54亿元、2.67亿元 。除了疫情相关贡献整体营收外,联影医疗也得到政府方面较多补助 。
2019-2021年,联影医疗分别获得政府补助3.06亿元、3.48亿元和4.38亿元;在实现盈利的2020年、2021年,政府补助占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0.11%和25.83% 。
也就是说,若剔除政府补贴的影响,联影医疗近几年盈利或要下降近三分之一 。
毛利率方面,2019-2021年分别为41.79%、48.61%以及49.42% 。虽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要明显低于可比公司影像设备类产品的平均毛利率,后一数据分别为57.36%、58.21%和55.54% 。其中迈瑞医疗的医学影像类产品,2019-2021年毛利率分别为68.42%、66.18%和66.34% 。
对比同行表明,当下联影医疗的盈利能力虽然与头部公司尚有差距,但基本也达到了行业主流水平 。
另外对于投资者来说,联影医疗的子公司亏损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2022年4月26日,联影医疗共拥有24家控股子公司,但其中有21家在2021年底还处于亏损状态,占其当年子公司总数的87.5% 。
未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渐降低,尤其是依靠医学影像设备检测的重症患者减少,联影医疗相关设备销量的高增长将很难持续,甚至还有可能因为需求降低而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
倘若盈利能力、经营业绩波动较大,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股价、市值造成影响 。
更进一步地说,当下联影医疗能有如此高的市值,一定程度上也是吃到了疫情以及政策红利 。但长期来看,疫情影响逐渐褪去后,联影医疗想要建立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拉高其投资价值,还需要新的故事 。
新国产替代困于中低端联影医疗的售卖逻辑看似与消费品相似:生产商品——打通渠道——售卖盈利 。简单纯粹,没有复杂的关联交易和资本交易 。但深刻理解其商业模式后,不难看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
首先,联影医疗在诞生之初就有其特殊的市场使命 。
由于技术壁垒强大,医学影像市场素有“水泼不进”的说法,大部分公立医院的医疗影像设备都由GPS三大跨国巨头垄断,占据着中国市场份额的90%,而国产设备占比却不足10% 。
为了打破垄断,打造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品牌,薛敏和张强创办了联影医疗,二人又皆与西门子有较深渊源 。
薛敏1998年创办了深圳迈迪特仪器有限公司,被西门子收购后担任西门子中国磁共振事业部总经理;而张强曾先后在西门子医疗担任资深科学家、市场开发总监和磁共振事业部总经理等重要职位 。
联影医疗现任监事会主席万莉娟、高级副总裁夏风华、副总裁吕云磊、项目管理总监王洋、磁共振事业部总裁李国斌等骨干员工,都曾效力于西门子医疗 。
高管们的从业经历,令联影医疗在医学影像领域,更具备与跨国巨头一较高下的能力 。有不少业内投资人士表示,“投资联影医疗看重的就是,打破海外巨头垄断,实现本土高端医疗器械品牌崛起的这份责任 。”
顺应国产替代趋势、与外资巨头竞争,或许是张强和薛敏创业的初衷 。但要在外资垄断、高手林立的医疗器械行业谋得一席之地,并非易事 。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1.5T MR设备市场和中国超导MR设备市场,联影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 。但在3.0T及以上MR设备市场,联影市场占有率都在西门子、GE、飞利浦之后,排名第四 。
2020年中国64排以下CT市场,联影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但在64排及以上CT市场,联影市场占有率同样在GE、西门子、飞利浦之后,排名第四 。
文章图片
2021年,联影医疗卖出337台MR设备,其中265台是1.5T MR产品,3.0T MR产品仅有72台;卖出1814台CT,其中1560台是60排及以下的经济型CT,60排以上中高端型CT仅卖出254台 。
一方面得益于国产替代趋势,联影医疗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可另一方面,联影医疗虽已具备进军高端市场的能力,但在落地过程中依然面临极大阻力 。
此外,联影医疗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 。
2018-2021年,联影医疗的应收账款增幅不大,但在IPO成功后披露的2022年上半年财务数据显示,其应收账款快速且大幅上升到20.14亿元,同比增长151%,较2021年底增长近一倍 。
而经营现金流也有异常,上市前的2018-2021年净额均录得正值,2019年、2020年两个盈利年度,净现比分别为3.67、0.66;而今年上半年联影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7.8亿元,创下历史新低 。
上市前应收账款波幅不大,上市后应收账款大增;上市前经营现金流总体呈净流入状态,上市后变成净流出状态 。是上市后渐露疲态还是上市前进行了优化,或许只有联影医疗自己清楚 。
“联影医疗不科学的销售模式可能会造成数据上的波动”,业内人士对此分析称 。
此前联影医疗的申报材料显示,部分发出商品之所以无法确认收入的重要原因是并未签署销售合同,即货物已经转移至医疗机构之处,但是所有权仍然归属于联影医疗,而这不但不构成销售行为无法确认收入,更缺少销售合同保障 。
这部分特殊的“发出商品”金额在总发出商品中占比并不低 。截至2021年底,联影医疗尚未签订合同的发出商品金额为2.03亿元,占发出商品比例为39.62% 。
而在合同尚未签订的发出商品库龄过长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联影医疗的应对方式,是对部分发出商品计提跌价准备 。截至2021年12月底,联影医疗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0.72亿元,这与3年以上库龄的发出商品金额基本一致 。
也就是说,联影医疗在销售中存在一种隐患——即在无合同证明的情况下,联影医疗与医院之间潜在的交易关系如何,以及连带了更多无法收回账款的隐患 。
回过头看,国产替代确实给联影医疗带来了不小的机会 。但深究下来,能否打入真正的高端市场,以及如何在中低端市场内卷环境下顶住压力,才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 。
烧钱打不破天花板最近几年,联影医疗的管理费用占比一直居高不下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其还未从粗放式扩张阶段转为精细化管理阶段 。更为通俗地来讲,联影医疗当下全线的产品布局、业内龙头地位及领先的技术水平,本质上是依靠持续而生猛地烧钱来达成的 。
这也造成其负债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2018-2022年上半年最高达69%,最低为47.6%,与以高负债为显著特点的房地产行业不相上下 。而与同行对比,东软医疗最高为41.34%,迈瑞医疗最高仅30.07%,万东医疗最高负债率为17.29% 。
不断扩张的联影医疗,除了财务数据扎眼外,也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长期发展面临挑战 。
首先是中低端市场,疫情期间出货最多CT和移动DR产品的使用寿命长达5-10年,提前释放需求会导致公司CT和DR产品收入增长放缓 。
业内的万东医疗早前就坦言,“作为国内X射线机的核心厂商之一,在过去的7年间,通过在基层市场的集采策略,一直保持行业第一的销售规模,最高峰时期DR销售量约为1800台 。但伴随基层DR设备的普及和覆盖,基层市场基本处于需求饱和状态,也在基层市场的退潮之后遭遇搁浅,将面临市场转型的急迫要求 。”
值得一提的是,与互联网行业巨头能够迅速虹吸用户群体不同,医护人员作为医疗器械的直接用户,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网络效应,但不同群体之间,仍有非常明显的“用户区隔” 。这背后,既有“师傅带徒弟”式医生培训体系的因素,也有“江湖圈子”等人为因素 。
抛去人情世故,医护人员学习掌握一种医疗器械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一旦学会便不会随意更换 。用户区块化明显、产品更换成本高,互联网行业的“战略性亏损模式”在医疗器械行业并不适用 。
中低端市场趋于饱和,日渐内卷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并且与消费行业低价就能有销量的逻辑不同,联影医疗需要在研发、营销上进行高投入才能维持其市场地位,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其对外部输血的依赖 。
其次是高端化方面 。纵观整个市场,联影医疗是国内目前唯一具备冲击医疗影像设备高端市场的公司,因此也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中高端化的代表 。
然而联影医疗的产品虽然具备一定先进性,但要实现打破GPS垄断的目标并不容易 。
因为医疗器械行业壁垒高,很多核心零部件此前一直在跨国巨头的手中,这也是过去国内医学影像设备公司难以发展壮大的原因 。
德邦证券在其研报中表示,医学影像集中度超高,GPS多年垄断全球市场 。此外,高技术壁垒构筑了“护城河”,核心部件由外资垄断,而核心部件的自主创新才是医学影像弯道超车的关键路径 。
联影医疗招股书中也提及到这点,目前该公司生产CT产品用的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生产XR产品用的X射线管、高压发生器和平板探测器以及生产RT产品用的磁控管等核心部件仍以外购为主,并且存在无法稳定供应的风险 。
这就意味着,体现核心技术能力的高尖端设备市场,仍被GPS紧握在手 。光子CT、磁共振序列开发平台等,仍有国内企业短期无法触及的鸿沟 。
再看GPS这边,近些年三家巨头整体全球增长失速,营收、利润增长放缓甚至转负,所以能够提供稳健增长的中国区成了发展重点,纷纷加大了在中国区的投入 。例如飞利浦(中国)研究院、中国数字创新中心等科研核心相继落地 。
联影医疗的崛起,无疑对GPS造成了一定威胁,但也有可能引发巨头们封锁相关技术等方面的回击 。如何面对这种回击,是国产厂商需要现在就开始着手考虑的 。
当下GPS的研发趋势,在于通过人工智能提升影像质量,提升探测器技术,而国内企业仍停留在核心零部件研发及提升整机整合能力方面 。
随着竞争逐渐加剧,以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势必要增加研发投入,以及营销费用来逐渐夯实壁垒,不过其成本也将进一步承压 。
综上所述,目前联影医疗1500亿左右的市值,大概率是短期内的高点 。而长期来看,如果能提高营销、研发的效率,并且打破高端化垄断局面,那么1500亿市值,则只是一个开始 。
推荐阅读
- 投稿|疫情下的双城记:上海与苏州之间迁徙的打工人
- 投稿|一年上市数量超十年总和,双抗终于等到了黄金时代
- 投稿|Wework创始人再创业,靠3000套房估值10亿美金?
- 投稿|老牌企业,资本市场不讨好
- 投稿|多家门店关闭、加盟商亏损严重,舌尖英雄割了多少韭菜
- 投稿|音乐计划,“短视频时代的选秀”
- 投稿|进击的青啤:涨价才是王道
- 投稿|酒店与员工的“博弈”,是一场认知心理战
- 投稿|30万造车大军 : 斥资3000亿的冒险实验
- 投稿|中国游戏出海:从粗放到集约,从突围到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