玟瑾丨我们该怎么走出自己的认知盲区

玟瑾丨我们该怎么走出自己的认知盲区
文章图片
玟瑾/文
你的能力越强,你本来的认知就越顽固,越看不到自己的认知盲区。如果周围的环境变化了,你的能力反而会拖你的后腿。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真是这样,那该怎么走出认知盲区呢?
认知盲区,有个很重要的哲学问题,就是“认知”和“存在”之间的关系。
有些真实存在的东西,可能我们并不知道。比如,我们能看到的光,其实是电磁波波长在400纳米到700纳米左右的可见光,其他的都看不到。但是我们觉得眼见为实啊,所以就把这些眼睛能看得到的电磁波定义成了颜色。李善友说,其实我们看到的客观世界,只是我们的主观世界,而且人们还很难察觉到这个问题。
这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叫“逻辑通道”,就是说一旦你认定了这种思考方式,通道形成,那再想改变就很难了,你会一直用这种思考方式思考以后碰到的问题。举个例子,当年中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农业文明时期,一直到17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西方文化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才发生了后来的各种变化。
如果没有这次冲击,中国的儒家文明是不能自动走向工商文明的。因为在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每天研究的都是四书五经。16世纪的科学革命之后,世界上大概出现了六万条定理,而占全世界人口20%以上的中国人,对这六万条定理的贡献率只有1%。
这种“逻辑通道”还不只是我们人类有,对企业来说也是这样。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越强的企业,反而会死得越快?有些能力正强的企业,为什么突然就死掉了?无论多伟大的公司,有多辉煌的技术,多好的产品,它都有一个极限点。一旦过了这个极限点,公司重新恢复的可能性就不到10%。相比来看,公司的这个极限点,就是我们认知上的盲区。
拿诺基亚、苹果,还有谷歌来举例子。诺基亚的战略重点是功能机,它的商业模式是工业时代的高毛利思维,但苹果和谷歌的商业模式呢,是互联网时代的零毛利率思维。在诺基亚眼里,它使用的塞班系统是成本中心,每卖出去一部手机,诺基亚都要给塞班钱;但对苹果和谷歌来说,iOS和安卓却是利润中心。诺基亚的CEO曾经说,我们并没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其实,这也是因为逻辑通道不同造成的。
那么,在这个思维模式上,我们该怎么学习才有效呢?
知识是由两个东西组成的,一个是我们刚才说的逻辑通道,一个是信息量。如果你的信息量跟你的逻辑通道相一致,这就叫“逻辑自洽”,这些知识量就能维护你的生存。但当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有新的信息出现的时候,如果它不能跟你原有的逻辑通道相融合,就会造成“失洽”。
伟大发明之源:是娱乐不是需求
在大多数人眼里,发明创造是为了满足某一个需求而产生的,也就是先有了需求,人们才会想方设法用新发明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最近,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在TED作了一个演讲,他的观点是:发明之母并不是需求,而是娱乐,历史上许多伟大发明的想法最初都来源于娱乐。为什么这么说?
史蒂文·约翰逊说,有时人们发明工具,是因为他们想要存活下来,或者喂养他们的孩子们,或者是攻占隔壁的村庄。但是很多情况下,新想法之所以会产生,仅仅是因为它们很有趣。
但是,有许多用于玩乐的、看似琐碎的发明,最后都在科学、政治和社会界引起了重大变革。比如说公共博物馆、橡胶、概率论、保险业务等等,如果追溯这些发明过程的源头的话,都是从追求娱乐开始的。
【玟瑾丨我们该怎么走出自己的认知盲区】计算机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是他们的起源就是娱乐,是对音乐的追求。
音乐怎么导致计算机的产生呢?
标准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计算机起源于军用科技,因为很多早期电脑都是专用于攻克战时密码,或计算火箭运载轨道的。但是,史蒂文说,计算机最初的源头是长笛。
考古人员曾发现一支来自大约40000年前原始人制作的长笛。我们会觉得,那个时候人掌握了火的使用、制造了狩猎的简易工具,下一步应该会发明一些更有用的东西,但事实上,我们的祖先确实发明了没什么实际用途,但是能让空气分子运动的长笛。基于长笛发声的原理,人类在两千多年前又制造出了第一套管风琴,到了管风琴,人就可以通过按键来推动空气,进而控制乐器发声了。有了按键的发明,人们又发明了古钢琴,有了古钢琴之后,人们又想,既然可以通过按键来触发声音,为什么不同样用按键来触发字母呢?于是世界上第一台打字机又诞生了,打字机最初的名字就和音乐有关,叫做“写字敲弦琴”。
打字机出现之后,编码也出现了。大约一千年前,巴格达有三位发明家就设计了一个自动发声的风琴,这个风琴里有一个旋转的筒柱,筒柱里有一些突起能构成不同的乐谱,当筒柱旋转时,它就能触发风琴播放不同的曲目。如果想让风琴换一首曲子,换上另一个不同的筒柱就行了。这个风琴本质上就是一个可以编码的乐器。
后来,18世纪的时候,有个法国发明家又萌生了另一个想法:既然可以通过编码演奏音乐,为什么不能通过编码来控制织布机编织出不同的图案呢?于是可编码式的织布机又诞生了。后来,人们改进了这种可编码式的织布机,将它核心的筒柱改成了穿孔的卡片。这种穿孔卡片系统又启发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发明家查尔斯·巴贝奇,建造出了分析引擎,到此为止,历史上第一台真正的可编程计算机就诞生了。其实,直到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程序员们还在使用这些穿孔卡片的计算机。
这就是由于人类对音乐的追求而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史蒂文在演讲中说,像公共博物馆、橡胶、概率论、保险业务的发明过程都是类似的,但是他并没有在演讲中一一解释,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一查,顺便拓宽知识面。
那么,为什么追求娱乐能让人们产生这么大的突破呢?这是因为娱乐的思想状态在根本上是探索性的,它能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未知世界里新的可能性,所以才会有这么惊人的连锁反应。
最后,我记得匡帅说过一句关于娱乐和工作的关系的话,具体的我忘了,大概也就是以上这些个意思
还有我自己特别认同的一句话:敬业的永远干不过热爱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