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12|2017.3.12 C&B15 备忘录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天然认为母爱就其本质而言是无条件的,母亲爱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但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不是所有母亲都能这样无条件的爱,也不是母亲在所有时候都能这样无条件的爱。我们就时常能在新闻或是各种讯息中看到年轻妈妈们表示,有了孩子以后,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甚至有部分母亲抱怨孩子给她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让她不堪其扰。环顾我们生活周围,也不乏有这样的母亲存在。
这种对孩子、对母亲角色大肆抱怨的母亲身上存在着大量的对抗性思维,因为她们把孩子视为一个她生活的闯入者。这种母亲需要把自己的思维调转过来,否则对自己对孩子都会有很不好的影响。对于她自己而言,这种对抗性思维,让她对照顾孩子产生厌烦和怨言,同时又会因为没有完成社会标准要求的母亲角色义务而产生内心冲突感。对于孩子而言,母亲的这种带有对抗性思维的养育也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折损,因为幼儿是通过获得母亲的爱来建立安全感的,母性奉献性的照料是生命发展的根基。母亲的爱与照料不仅表现在满足幼儿生理需求,维护和发展他们弱小的生命上,另一方面母亲的爱与照料还应超出维护生命的范围,产生精神上的指引与力量感。
那么什么样的母子关系是比较切实而又理想的呢?
我们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考虑:
首先,在母子关系中,母亲除了无私的母性奉献,对孩子有指引吗?如果没有,那么这这母子关系就是一种原始的关系,其中存在的深深的依恋关系,会让双方,特别是孩子无能为力去建立一段新的关系。
第二是母子之间的边界是否清晰。有主体感的人,边界清楚,她们懂得把对方当做平等的主体来尊重、对待。没有主体感的人,边界往往是不清的。而丧失主体的母亲通常养育出的也是丧失主体的孩子,他们之间的边界是不清不楚的。举个例子,一个女儿在完全依赖母亲辛苦帮她带孩子的同时,还嫌这嫌那,态度粗暴,她不懂得把她的母亲当做一个主体来尊重,而讽刺的是她的母亲从小也不懂得把她当做一个主体尊重过,所以她们就在这种边界不清的关系中你干涉我,我埋怨你,不断地相互折损。
第三是自由选择与转化。检验母亲是否懂得真正地去爱孩子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之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老T的来访者中有一位母亲,一直无法让自己的孩子断奶,后来在老T 的帮助下,她终于成功的断奶了,但她却开始烦恼,她说自己感受不到价值感了,因为孩子好像不再需要她了。其实她的烦恼不在于孩子不需要她了,而是她需要孩子的欲求没有得到满足。
新课:
P1
理想化与现实
1.人若无法理想化是绝不可能面对现实的
每个人都需要理想化,就像灯塔。
有些孩子,内心没有畏惧感和震慑感,就是没有理想化,这样的孩子的现实感是非常差的,到后面他是无法面对现实的。
后现代的进程中,理想和信念都崩解了。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没有理想化了。
通过问候语和祝福语看到理想化的崩解,都是在谈发财。
2.理想化是意义的根源。
3.现实根本上是定位的问题
个人的定位:想做什么样的人
社会定位:
P2
《心智与身心的关系》254
1.真我与假我的概念
心智越低,身心就越会容易出现身心解离的情况。
现在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心理问题,因为挑战太大了,挑战越高,心智暴露就越高。
生活有些冲突不能缓解,身体上心声疾病。
身体反馈给大脑,功能性的改变。
2.心中空乏意味着空虚、饥饿和等待
心中空乏,持续处在一种空虚、饥饿和等待。
P3
真我与假我的自我扭曲
1.母亲将宝宝的全能植在她认同孩子的状态中,由此衍生出孩子的自发示意,也就是真我的行动
是早期,最好的状态
2.一个不够足够好的母亲无法面对此种示意动作,并用她自己的示意动作来取代,婴儿则顺应母亲的示意举动,而假我开始成形
示意动作是有命令性的。
不足够好的母亲,解读不了孩子的信息。
3.真我不会变成鲜活的现实,除非母亲可以一再成功地面对婴儿的自发示意或知觉的幻觉
母亲对孩子的示意解读的越精确,孩子获得的力量感就越强。
4.在最早的阶段,真我是在理论上自我示意与个人想法的发端状态
不用解读
5.只有真我具有创造性,也只有真我可以感受到真实
很多孩子只要退缩了,不尝试,
边缘性的孩子,
百般的诱导,这个孩子的真我水平一定不高。感受越真实,越有创造力。
真实相对与幻想。
P4
健康的个体有一种顺应真我的面向,也就是婴儿能够顺应而不至暴露受害的一种能力,能妥协就是一种
去求真,去发出自己真实的情绪
情绪越激烈,说明他真我分方面是有问题的,他情绪反馈机制是有问题。
他们的真我需要更高的灌注,否则会受到暴露受害,看到他们情绪那么多的激烈。
当跟你说话,一说你就懂。
暴露跟情绪的激烈有关,情绪越暴露,暴露程度越高,他们的真我有巨大问题。
边缘性人格的人,暴露的就太多了,情绪反应特别大,玻璃人。自恋人格不会暴露,因为他们会演。
P5
《儿童发展的自我整合》
1.未整合:婴儿无法反手其有整合的必要,因为母亲的支持功能被视为理所当然
这种一般在溺爱的家庭里面。母亲无限的关怀,会让孩子不去整合了,都靠妈。
都到成人阶段了,只要一碰壁,就会用他妈作为模板去对比。他们内在的真我发展不起来——巨婴,没有边界,父母来照看孩子,还百般刁难。对父母剧烈的攻击。
2.失整合:为了防御因为缺乏母性的自我支持而导致的未整合而持续制造的混乱,也就是说,为了对抗来自绝对依赖阶段中因为保持失败所导致的难以想象的或古老的焦虑
治疗中失整合很难做,他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防御盔甲。
【2017.3.12|2017.3.12 C&B15 备忘录】未整合是没有完成分化,代理功能大大的削弱他的主体功能,导致主体功能很弱,分化不良。
但如果依恋模式太古老,也不好治疗。如果能意识到这么多年是自己的主体功能没有长好,那他会尝试去发展,这样的人要好治疗一些。
失整合的重点是创伤,导致整合的失败。创伤、防御和混乱。因为要去做基础,去清理古老的失败和创伤,创伤型修复。有点像习得性无助。这样的人破坏的程度更高。
儿童,趋于边缘性的孩子,他整合不了。
用余光瞄人,很防御的,暴露这个孩子的安全感是有问题的。
做孩子的治疗时,要评估父母的支持系统。
P6
1.调控:一种导致个人化的母亲行为
个人化是孩子的个人化。这样的孩子可以调控自己的行为。母亲有很好的边界感。如果调控不了就要去
2.客体呈现:一种导致客体链接的母亲行为
母亲不是作为客体去压榨。
3.自我涵盖:自我被母亲涵盖,他是婴儿拥有不可或缺的“继续如是”
自我可以独立的自发示意,还是要依靠他人来进行示意。
自我是被母亲涵盖的,婴儿就会处在母亲的格式化中。涵盖就是被别人解读和格式化了。
心智是人格的效率,对资源的、关系的判断,越是妥当的,你的效率就是高的。
去A活动还是B活动,判断不了,这样的人格效率就很低,心智水平低。
人格集结了你的经验、体验,都是方式,最终形成了你对事物抉择的效率和执行的效率.
心智发展水平高的人纠结少,不是不考虑,而是考虑的很清楚。传记性自我观察是提升心智水平的最总要途径。反思,去创新,去尝试。
身心,指的是你内外的想法。
心智问题:两家是亲戚,要地之争
你要让别人挤进来多少呢,没有考虑到人的欲望,对人对事的判断能力是不妥的,辨识度太低。
抉择能不能推动行动往合理的方向去走。
推荐阅读
- eslint|eslint && prettier 配置冲突解决
- 智美娃娃&东方娃娃--冰雪奇缘·魔冬绘游,寒假滑雪之旅户外亲子课开始啦~~
- the|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6) Part one & Habit 1小结(周记)
- 031001|031001 while 循环 (1)
- Spring|Spring 3 hello world example
- OpenSergo & CloudWeGo 共同保障微服务运行时流量稳定性
- 书单来了 | 京东 8.31 图书品类日,这些经典书 & 新书不容错过!
- 节流&防抖
- React-Native学习系列(四)-ListView&Fetch()
- .Net|.Net Core&RabbitMQ死信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