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
文章图片
互联网图 五一假期看了一本书,郑也夫的《代价论》。惊了我,其中的一章“中庸与极”分享给你,供你参考。

这一章论述:人类行为的理想之境是中庸之境。
在今人眼中,“中庸”几乎就是孔学的代名词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中庸》这本书,更因孔子反反复复地讲中庸,对中庸之道推崇备至。
【中庸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也大谈治术,他的“无为而治”最鲜明地显示出他在追求中庸。
中庸并非中国古代智者独有的智慧。在晚于孔子150年左右的亚里士多德,也独立的完成了这一思考。详细见他的《尼各马科理论学》。
勇敢是怯懦与鲁莽之间的中道,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道,温和是暴躁与冷淡之间的中道,真实是夸张与自贬之间的中道,好客是奉承与慢待之间的中道,节制是放纵与苦行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圆通是戏弄与呆板之间的中道。

从古人我们了解到,他们都把中庸看做是至高的境界,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把握中道。
在1974年阿瑟-拉弗在餐巾纸上画出了“拉弗曲线”。


中庸之道
文章图片
互联网图 虽然拉弗曲线在经济学界还是毁誉参半,但是在文化学的意义上,把古代智者的一种只属理想,不能操作的中庸原则,引入到一个讲求操作的经济学领域中,其价值和影响将是双向和深远的。
图中的E点就代表中道,两边的端点分别是两个极。E点对于每个人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对待不同的对象又是不同的(如,在养育女孩和养育男孩上),它也不是在中间的,它是随着两个极点之间的张力所决定的。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置身事务中两极的位置,指导我们不倒向任何一端。
管教孩子不可太宽不可太严,行动不可怯懦不可鲁莽,生活不可放纵不可禁锢。
有人就问了,两端的“极”难道就没有价值吗?
有价值。“一份风险一份利”淋漓尽致地说明了极端的价值。极端扩大了人类品性的外延,拓宽了人类认知的视野,伸长了人类探索的视角。在古典中庸中否认极端的积极作用,也正是因此古典中庸受到抨击,不能更多地赢得人心。
社会天然地由不同思想、不同的主体组成:老人与年轻人、男人与女人、保守派与激进派。对立面的中的每一“极"都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每一“极”的特征与价值的丧失或贬损,都会瓦解E点与两端的张力,从而使社会失去中庸。(如果人能活200岁,社会肯定比现在保守,如果只活40岁,也肯定比现在激进)

在每一个问题的思考中,有了两极的主张存在,才有与之相比较的中庸。
中庸就是避免极端。无论从中庸偏向了它的哪一端,损失都是一样的。但是中庸的获得不是靠消除“极”的存在,而恰恰是通过对“极”的价值的尊重与兼容。两极间的作用是走上中庸的必要条件。
好,到此就讲完了中庸。既然我们了解了中庸和两极的关系及操作理念。那么我们一起把中庸之道更多的用到我们的生活中,知识就是要用的,就像钱一样,只有自己花了,才是自己的。有用是根本。


中庸之道
文章图片
互联网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