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着做一个好的沟通者之倾听|学着做一个好的沟通者之倾听 ——happy的雁行聚会

本文目录

  • 我是一个好的沟通者么?
    • 自我定位:内向高合群
    • 自信的表达者,急躁的倾听者 ——雁行mentor以及小雁聚会反思
    • 实习经历:最初的倾听训练
  • 如何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 理解倾听为什么这么难
    • 倾听训练如何进行
      • 克服过早质疑
      • 回顾与预期
      • 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 复述获得反馈
我是一个好的沟通者么?
自我定位:内向高合群 曾经,因为自己性格的多变而怀疑自己反复无常缺乏定性
一方面,我喜欢向内探求,不太关注他人的评价以及态度,享受独处,乐于一个人安静地学习和提升,刻意地和热闹远离,守护自己的孤独;
一方面,我又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在聚会场所,我可以活泼开朗,阳光乐观,毫不扭捏,带动全场的氛围。
后来,当我看到这样的分类,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原来,之前对于内向者和外向者定义的区分还是过于简单粗暴。
  • 内向高合群
  • 内向低合群
  • 外向高合群
  • 外向低合群
内向高合群这个词,妥妥地击中了我的小心脏,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现在我非常享受自己这样的状态,动静皆宜,根据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状态进行切换,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找到做自己最最自如的方式。
自信的表达者,急躁的倾听者 ——雁行mentor以及小雁聚会反思 沟通当中有两个角色,一个是表达者,一个是倾听者,双方不停地轮番进行着角色的扮演,一来一往,完成整个沟通的过程。
自信的表达者:在这一次的聚会当中,可以说我无疑是一个自信的表达者,我带着强烈的分享欲望积极地参与并融入讨论,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发动讨论我感兴趣的话题,尽力调节整场讨论的氛围。而在雁行的mentor们以及一同聚会的小雁的正面反馈的激励之下,我根本就停!不!下!来!
急躁的倾听者:但是,经过james的指点,我发掘我并不是一个好的聆听者。细细地回顾,我发现在整个讨论过程当中,我的思维关注点始终放在我需要在什么时候和大家分享什么,听到什么感兴趣的内容怎么提问,我该怎样让大家一起讨论我很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在听对方具体说了什么并没有投以相应的注意力。而且,我还出现了打断别人说话的现象。前者影响不大,只是我需要将关注焦点有意识地进行分配,倾听是一种尊重;后者的情况很尴尬,需要注意避免。
(ps:大家聊得非常happy,每次见到雁行的人都觉得好暖心~~)
我的实习经历:最初的倾听训练 【学着做一个好的沟通者之倾听|学着做一个好的沟通者之倾听 ——happy的雁行聚会】在实习的时候,我需要参与很多的活动,一部分的工作就是根据每一位嘉宾的发言进行总结,然后用有逻辑的语言进行表达。
如果嘉宾的思维清晰,逻辑分明,那么这就完全不算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如果嘉宾的思维跳跃,天马行空,那么这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因为是工作,我的记录不代表我个人的理解,要求客观而真实,尽力将嘉宾的原意还原,所以对于倾听以及理解的要求提升了很多。
为了在现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稿件,而不是回去苦逼地听录音整理,我做了一些小的训练:
  • 在演讲之前,尽可能地了解这个人,比较有用的材料是和本次演讲主题相关的演讲稿。
  • 录音(这恰恰是我最想要拜托的流程),这是训练的绝佳方法,你听过了一遍之后,会形成初步理解,然后再听一遍进行对照,可能会发现,天啊,我怎么会听出这个意思!对一段录音反复听和理解是训练的好方法
  • 一边听一边在大脑当中构建思维导图,一层一层分析对方思维当中的逻辑。顺便推荐一个我在现场整理说话人逻辑思路的笔记工具:workflory
  • 写完之后,请嘉宾校对,然后一起讨论。在讨论的过程当中,会对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修正,这个过程也可以增加对于语句的敏感度以及理解深度,对我助益很大。
综上,虽然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在倾听方面有一些基础的训练。但是我的训练局限在工作范围之内,我并没有把这一思维运用到整个生活当中,无法融会贯通。
  • 如何做一个好的聆听者
    • 理解倾听为什么难?
1倾听难在,大家并不知道自己听不懂,很真诚地认为自己听得懂。
2人的处理信息的模式,有着先天的语言拼接模式,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揣度一个人的意思。
3 知识水平不够,阅历尚浅。概念和名词是需要积累得到,特定的感知需要实践获取。
——归纳自《把时间当做朋友》(ps: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 如何进行听力训练
  • 克制过早质疑
在倾听过程当中,随时发出自己的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说者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必要信息全都说完,尤其是当说者必须展示一个复杂的说理过程以及细琐但又重要的细节、事实、证据之时。打断对方的讲述,发出自己的质疑,不仅仅是增加了说者有效表达的难度,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自己获得对方所讲之全貌的难度。
- 倾听过程中,处理回顾与预期

回顾训练: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比自己估计得差(甚至差很多)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只有相信这一点(这一个事实),才能够在听的时候有意识地为了真正记住而反复(认真)回顾。在一些重要场合(比如课堂、会也会因此?真诚? 地借助辅助工具(笔记或者录音)。很多人从小就对老师?一定要记笔记? 的建议臵若罔闻,准确地讲,那并非出自对老师的忽视或者鄙视,而是出自对自己的幻觉的信任。只有记得住要点,才能够理顺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讲者的语篇内容无时不刻都可以被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那就要花时间想?他所陈述的事实真实性如何? 如果是看法,那就要花时间去想他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来自何处?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最终?逻辑混乱根本不是因为逻辑?这东西太难学,而是因为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愿意去想——只因为觉得那太麻烦。
>**预期训练**所谓的预期,其实只不过是猜想讲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但这个运用?多余脑力做出动作却有诸多的好处。首先它将自动增强听者的注意力;其次它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讲者的内容;最后,它能使听者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信息。

  • 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在课堂、会议上,打断讲者往往不仅不礼貌而且没必要,甚至会浪费他人的时间,破坏他人的注意力。不过作为听者,尤其是能被讲者看到的听者,给予讲者?鼓励性?的信号会使讲者更容易进入倾诉状态。尽管我个人极端反对欺骗,但是,我发现哪怕遇到不喜欢的讲者和内容(我们往往会因为讨厌内容而讨厌讲者,或者反过来因为讨厌讲者而讨厌内容),适度控制自己的反感对获取信息也会有极大的正面作用—因为既然坐在那里 ?听而不闻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而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听者的反应会极大程度上影响讲者的状态。尽管人们讨厌自己的谈话被打断,但是没有人喜欢对一个没有任何反应的人讲话。本质上来看,倾诉其实只有两种: 1) 不顾一切地说出来(比如在教堂里隔着纱窗向神父?忏悔? ) 2) 讲给喜欢听的人。所以,给予讲者适当的反应,是听者为了有效倾听而必须做的事情。
>所以,在自己状态不佳,心不在焉的时候,马上停止谈话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事情。一旦决定?倾听? 某人的谈话,就要想办法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讲者的一切表达方式,包括对方的眼神姿态动作等等;随时随刻尽可能去想象讲者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一旦听者开始有意识地做这些的时候,首先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真正进入?倾听? 状态,而后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听者的专注,所以讲者将不由自主地因此进入更加的?倾诉? 状态。 - 复述获得反馈

除了情绪上的反应之外,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逻辑上的反应才能做到有效倾听。如果读者足够敏感的话,就能体会“那你的意思是……喽? ”和“那你的意思是不是……?” 之间的微妙区别—前者多少有些武断很容易被误解,后者却是清楚的确认而已没有任何副作用。为了能够做到清楚的确认,那些善于沟通的人往往在恰当的时候用这样的句式:“ 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讲者在这样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想尽一切办法表述清楚;甚至在这个过程中讲者也会突然发觉自己的疏忽之处而后没有压力地进行自我更正。
(以上引用选自《把时间当做朋友》)
倾听是一个需要而且值得长期去训练的技能,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沟通者,那么不如就先调整自己,从用心学习倾听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