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身份|家长的身份 111篇

当客厅的门开了,我习惯性地“指挥”儿子,“儿子,你看,门开了,该怎么做呢?”接下演绎的故事是:小家伙很爽快地跑去把门关上,然后回来向我显示邀功。今天有点反常,儿子说:不干。继续低头吃他的饭。怎么回事呢? 我有点纳闷,儿子今天有点任性,不是像往常那么“听话”。
我陷入沉思中,为什么一贯“听话”的儿子会这样呢?是我说话的方式不对?还是我的态度有问题?
我眼前浮现出这样的场景:
镜头一,该吃饭了,我指挥儿子,“儿子,吃饭了,该干什么呢?”意图很明显,儿子赶紧去厨房端饭,我拿着手机,不停地给儿子拍照,选取几个拍得不错的发给托辅(评选孝德少年)。
镜头二,儿子进门后,衣服和鞋子随便一脱一放,也不管放的地方合不合适,我又出场了,“儿子,鞋跟衣服应该放在哪里呢?”这时小家伙才物归原处。
镜头三,晚上做完作业,时间挺紧张了,小家伙不紧不慢收拾书包,我心急火燎,急忙催促,“儿子,几点了,还不赶紧洗刷,睡觉。”
【家长的身份|家长的身份 111篇】……
这样的场景生活中似乎很多,从孩子的穿衣戴帽,日常饮食,睡眠学习,到人际交往,文明礼貌,我们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而且,方式几乎都一致,平等协商的少,指挥命令的多。
在我们眼里,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凡事不懂得多,做事还不成熟,所以,给我们的感觉是:孩子做事不放心,还不如我们直接安排或者亲自指挥来的恰当。
有时孩子有点小逆反情绪,做事不入我们的“法眼”,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我们习惯行使家长的权威,颐指气使,直接训示孩子去做我们指定的事。
习惯成自然,我们深陷其中却不知。这样的后果是什么,有谁想过吗?
凡事我们指挥,凡事我们安排,事无巨细大小,孩子从此不用操心,像木偶一样,随我们摆布,像风筝一样,随线飘摇,他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独立,没有了儿童的天真烂漫,童真童趣,有点“少年老成”的感觉。
在我们“调教”下,早熟的儿童就像那蓄积日久的火山,在一定的压力下,不定什么时候会喷薄而出,小宇宙爆发,那逆反的小个性往往会使你头疼,而你又无计可施。
究其原因,罚不责众,在于我们自己,是我们家长的身份和权威眯了双眼,我们惯于指挥命令孩子,却忘了自己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我们是原件,是孩子的榜样,不应该是旁观者,欣赏者。我们是参与者,是应该和孩子手牵手,大家一起走的朋友。
只有明白自己的身份,才能端正自己的态度,也才能有正确的方法教育和培养好孩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