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一场不可替代的自我修行

这篇文章仅从笔者个人经历出发。我深信每个人生命深处的雷同与命运最后的殊途同归。希望这些经历能为曾深陷青春期悲观沼泽或正处于青春期的悲观情绪中的朋友带去一点安慰与启发。
作为一名常有"空巢"感的独生子女,趁父母不在家的空当独自一人分饰数角,上演一出年度情感大戏绝对不在话下。人前人后有如精分,相信独生子女都深有同感。
不过我是怎么从一个尚且称得上正常的"精分"走向沉默寡言,走向悲观厌世的?
无外乎学习。压力。青春期。
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我有4年处于失眠阶段。(这很有可能是我从初二开始就没怎么长身高的重要原因......)
初二的时候老师说:你们进入青春期了,会有焦虑,会有迷茫,会有倾慕者,都很正常,这说明你长大了。
应了她的话,我整个初高中都在成长。
每晚在不可控的焦虑中逼自己入睡,一阵心烦意乱后偶来的放松常常让我意识到自己眉头在无意识地紧蹙。看过中医西医,喝过棕色黑色的汤药吞过白色黄色的胶囊。
后来一被医生问起"心理压力很大吗"之类的问题还没来得及回答眼泪就流个不停(搞得我好像被父母虐待了似的,当时可把我妈吓坏了)。仿佛长期受到压制的泪腺突然被触发了开关一溜烟儿脱离了大脑的掌控。
然后自己就把没用的药给断了。
果然当一个人从小听多了"别人家的孩子",多多少少是对后来的成长经历有一定影响的。
越长大我越严格要求自己,现在看来当时的心理压力很大一部分是自我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抒解所造成的。
总之高三那一年是自我矛盾最尖锐的时期,现在很庆幸高三没有住家里。像我这种总是把情绪憋在心里的人,在学习压力巨大的时期怎么可能在火气上来时做到不对父母恶语相向?(人最可悲的地方便是总是有恃无恐地伤害最亲近的人
我搬到学校附近和爷爷奶奶一起住,一周回家一次。作为唯一的孙女,他们万事迁就,我从不会跟爷爷奶奶起冲突。即使每晚一两点甚至两三点睡觉。每天五六点起床。
有一天下午实在憋不住,上自习时跑出教室冲进语文组办公室啥也不说朝老师哭了一节课。
她也不说话,只给我递纸。
那时候我觉得这个老师懂我。
那么后来我是如何放飞自我的呢?多年来的压抑使我一直向往自由。身体上的放宽松。精神上的无拘束。
所以高考志愿我通通填了祖国东部地区(家在西南)。
我以为高考完就轻松了。天知道在离家前半个月我与铺天盖地的濒死感进行了一场寻不到蛛丝马迹的斗争。
那段时间在后来被我称作自我升华阶段。
没错,那正是我从悲观到乐观的过渡期。相信因为高三的结束,这也成为了无数青春期患者的治愈阶段。
很奇怪应该有人会问我的朋友们呢?事实上这几年我曾把我心里的感受同她/他们谈过。有人说他懂。那又如何?
说实话,自我内心感受这回事,不是寻觅知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能分享的。
半夜被深重的孤独感驱使,趴在飘窗上看远方灯火,不动声色地任由心底泛起阵阵莫可名状的疼痛(好酸啊哈哈哈可是我当时真的有这种感受)。这样捉摸不清的东西要怎么分享?
除非有个安静陪伴的过来人。
除非有个过来人。
可是路,还是要自己走呐
再然后,顺利进入了东部一所重点大学。
我果真自由了。再也没有莫名其妙流泪,再也没有极端念头出现。
我几乎怀疑过去几年的煎熬或许不是煎熬,而且一场心灵的修行之旅。
被期待已久的自由的喜悦冲昏了头脑,我甚至都没来得及体会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所带来离别之痛啊!
作为一个曾在自杀的念头升起时给自己呼哧一巴掌的人,我的各种能力在新地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
我在无形中变得坚强甚至顽强,开始展现出连自己都惊讶不已的闪光点,并在很多时候变成了开导别人的一方,仿佛唤醒了我在青春期时对立面的人格。
前不久和一位近来在学习和恋情上失意的好友聊天,她说感觉自己看不到未来。
我说,只要我这一刻不死亡,下一刻就是我的未来。
她评价道,我真的变了。
这算是喜人的变化。
过了18岁,青春期已经结束了。而18岁以前,或许我们的内心经历过无数现在看来微不足道的挣扎。可是正是由于这些挣扎,才造就了现在受现实锤炼锻造的我们。
先前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为当下铺就的路。
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有不同的故事,或许你有过跟我同样的感受,或许你比我的感受还要炽烈。
【青春期是一场不可替代的自我修行】不过,别担心,别无措。这条路上,有你,有我。你要相信,青春期固然漫长,却是一场不可替代的自我修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