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美好的读书的日子

常怀念那些书籍贫乏而有书读的日子,一个人倚在墙根,或蜷在椅子里,于锅勺碰撞声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或于家人都下地干活的午后窗下,捧一本《格林童话》,沉浸在对王子公主幸福生活的幻想中。这样的时光是安静而幸福的。
那时书籍很贫乏,我们姊妹除了上学课本外,绝没有余钱再买一本“闲书”,仅有的几本杂志皆从别处借来,所幸兄姐众多,年龄差距又大,他们的读本恰好适时地满足了我阅读的需要。囫囵吞枣也好,生吞活剥也罢,总算使我单调的岁月中多了许多趣味。
【那些美好的读书的日子】偶从堂兄处得了一本《格林童话》,厚厚的,没有书皮。我如获至宝。堂兄富有而不喜读书,自然也不加珍惜,偶尔催我还书,我便以各种理由搪塞,久而久之,这书便成了我的宝贝。这一本书几乎陪伴我度过了整个少年时代,后来初中时因炫耀而借阅他人而被老师收缴,从此不见踪影。但也因不见踪影,我又格外珍爱,它便成了我的执念。以后,无论何时何地遇到有关此书的音频、文字,我都要听一听,读一读,只是此时都如过了期的食物,兑了水的好酒,少了新鲜,淡了滋味。
我想起鲁迅先生提及他后来吃到的罗汉豆和看过的戏,感叹“一直到现在,我实在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又想起朱元璋称帝之后,厌烦了美味佳肴,忽又忆起当年寒微时品尝过的美味——珍珠翡翠白玉汤,就命当年那人做了来,吃时,却只有一股酸臭滋味,于是雷霆震怒,天下为之震颤。
这些曾经的滋味大约是因为时间的沉淀,使距离产生了美。
读书大约如同饮酒,须得天时地利人和皆备,方能在心中留下些许印象。
我少年时代少有书读而渴望读书,因而读过的都记得很深,高中时是每周一本,从不拘于书的种类,因为仍旧很少,记得倒也清楚,有些大部头,还读了好几遍。大学时书籍陡然增多,初进图书馆感慨一番之后,便艰难抉择,书也读了不少,但记的已然模糊了。工作之后,有钱有闲,且借且购,书见了不少,也存了一些,读书的欲望却大大降低。大约书籍也如饮食,粮食贫乏的时候,凡能吃的东西,都觉是美味,待到物质充裕时,反而挑三拣四,无从可吃了。又或者,一味寻求新奇刺激,专挑辛甘肥厚,而不顾营养了。
现在想来,若干年之后,今日便又成为往事,我们或许仍旧感叹今日之种种,那么,今日用心读书,不也能成为将来“美好的读书日子”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