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中的丑 如何看待丑进入审美领域,如何看待审美和审丑

论“丑”的审美价值
丑是一个特殊的消极美学范畴 。广义的丑与广义的美是对立的 , 是现实对人性的否定 , 是对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的破坏和背离 。狭义的丑是与狭义的美相对的 , 它否定和破坏了美的纯粹性、完美性和和谐性 。虽然作为审美范畴的丑是与美相对立的 , 但丑仍然具有审美价值 , 因为它是人的自由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 , 在这方面 , 丑不仅是美的对比、衬托和衬托 , 是美的浓缩、拓展和解放 , 也是悲剧、喜剧、崇高、礼让等其他美学范畴的必要组成部分 。丑的审美价值在于 , 它从消极的角度表明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 , 也就是肯定了存在的积极意义 , 即存在应该是和谐的、美好的、有目的的、可爱的 。这种积极的价值是通过对丑的否定而获得的 , 它具有不同层次的意义和呈现:在美丑相互依存的意义上 , 丑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对比美和衬托美;在美丑相互转化的意义上 , 丑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丰富和激活美 。在对比和衬托美的价值中 , 丑是一种背景 , 用来增强美的光彩 。雨果曾说:“丑在美旁边 , 畸形接近美 , 庸俗隐藏在崇高后面 , 恶与善并存 , 黑暗与光明共享 。”比如中国的话剧《钟无艳》 , 主角钟无艳虽然极其丑陋 , 但是才华横溢 , 忧国忧民 , 以天下为己任 。在他丑陋的外表的衬托下 , 他的忠诚和才华横溢的心灵和美丽可以更加突出和震撼 。这里的丑衬托美 , 突出美 , 所以常用于各种艺术作品中 。给美好的事物或人物加上一个丑陋的反面的事物或人物 , 总能突出其美好的事物更美好 。在丰富和激活美的价值方面 , 丑进入了美学领域 , 成为形式美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以其畸形、混乱、不和谐的形态特征 , 背离和破坏了以美为代表的传统习惯的和谐、对称、平衡等形式美 , 从而丰富和拓展了广义美的内涵和范围 , 激活了人类的审美生活和实践 。在莱辛的美学著作《拉奥孔》中 , 作者明确论述了造型艺术与语言艺术、美与丑的关系 , 提出造型艺术表达的原则在于美的要求 。莱辛认为丑是美的对立面 。在艺术上 , 丑根本没有改变它的本来面目 。但丑的东西融入绘画和诗歌中 , 不一定就不好看 , 比如罗丹的雕塑《塌鼻子的男人》 。这个雕塑在外表上是丑陋的、有缺陷的 , 但正是这种“丑”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和精神 , 也展现了艺术美 。比如毕加索《格尔尼卡》的作品 , 充满了丑陋绝望的画面 , 都是令人恶心压抑的场景 。却表现出传统习惯之美无法比拟的艺术力量 , 成为对异化世界无可比拟的深刻控诉 。总之 , 丑作为一种审美形式的深刻意义在于它的负面效应 。丑看透了审美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负面效应、副作用、负面结果和负面价值 。丑是一种补充性思维 , 即丑具有多维度、多维度、多视角的思想价值 , 它把触角伸向了常规美学的盲区和灰色地带 。丑是一种不蒙面的思维 , 具有激活价值 , 即丑往往具有突破思想牢笼和禁区的价值 。丑补充了审美遗漏 , 平衡了审美偏差 , 纠正了人在感性学习中的偏差 , 激活了人的审美实践 。
为什么说丑也是一种审美形态
首先你要明白审美的定义: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 , 是指人与世界(社会与自然)形成一种功利性、具象性、情感性的关系 。这些形式包括各种事物存在的感觉 。丑就是其中之一 。是在理性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与发展 , 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 。不明白审美点只是美 。
如何理解丑的审美本质
如何理解丑的审美本质:从审美活动的关系来看 , 丑是人性对象化的未实现的、不完全的状态 , 是现实对人性的否定;从审美意象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看 , 丑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等的背离 。从美感的角度看 , 丑引起一种复杂而痛苦的快感 , 其积极的审美意义在于可以突破传统的审美规则和惯性 , 从消极方面引发主体的深层思考和批判 , 从而获得审美和谐和生存自由的高度自觉 。

审美中的丑 如何看待丑进入审美领域,如何看待审美和审丑

文章插图
丑的审美价值
丑是美的对立面 , 能激发人对美的欲望和追求 。它还能激发人的美感 。除了对美的否定肯定 , 丑还有另一种审美价值 , 即对比美和衬托美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 , 丑并不是一个永恒抽象的概念 , 只是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丑的理解不同 。把丑作为对象化过程中的过渡环节加以扬弃 , 通过吸收和保留丑所包含的辩证因素来丰富、拓展和解放自己 , 使人类的审美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和时空维度 。丑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中的黑暗和腐朽 , 从而为改变世界向美好的方向努力 。
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 其美学(审美价值)有哪些
事物的负面审美价值 。违背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上的特征 , 这与伦理领域中消极的道德价值“恶”有关;偏离客观规律是丑的形式特征 , 这与认识领域中消极的认识价值“错误”有关 。丑引起的审美体验是一种负面情绪 , 使主体产生痛苦、抑郁、恐怖、厌恶等心理反应 , 主体对此持否定态度 。丑作为美学范畴之一 , 是与美相对的 。它既是对美的否定和对比 , 也是悲伤、快乐、崇高、礼让等其他美学范畴的组成部分 。丑的审美价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 在美学史上争论已久 。在欧洲美学史上 ,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一次探讨了丑的问题 。他研究了为什么在描绘丑陋的现实对象的艺术作品面前 , 由对象引起的痛苦和由作品引起的快感可以统一起来 , 认为是因为“对象的知性趣味应该得到满足”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个“悲剧—悖论”也涉及到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对立统一 。他的“以唤起怜悯和恐惧来培养这种情感”的伦理教育和审美心理学理论就是作为对这一悖论的回答而提出的 。在中世纪 , 奥古斯丁从神学和形而上学上否定了丑的真实存在 。他认为美在于形式 , 它的否定是“看不见的” 。但是 ,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离不开形式 , 看不见就不存在 , 所以丑是不存在的 。美丽的对立面不是任何真实的东西 , 而只是缺乏积极的价值 。为了调解这一论点与常识的明显矛盾 , 他提出了“价值等级”的概念 , 将事物的价值从相对否定到相对肯定排列成一长串 。在16、17世纪的美学理论中 , 对美的形式要求非常狭隘 , 认为不符合p高乃依的“三统一”和a丢勒的“正确的”解剖比例的形式是丑陋的 。到了18世纪 , 大部分人还是认为美丑是不同的两极 。美学作为一门自律的、系统的学科建立于18世纪 , 首次明确提出了什么是专属的审美现象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回答推动了对丑的讨论 。1797年 , 冯施莱格尔(1772 ~ 1829)提出了“丑陋论” ,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就引出了“审美价值的否定”的两个概念:以W.T. Stace (1886 ~ 1967)为代表 , 认为任何体现在物体中的、能被感觉或想象把握的某种感觉主题都是审美的 , 所以属于其否定的都是一些超感官的智力活动所处理的物体 , 如科学、哲学的概念 。持这种观点的人建议 , 不属于审美领域的超感官对象应该被称为“不雅观的”而不是“丑陋的” , 他们认为丑是一种美 , 对它的感受所造成的痛苦是道德的而不是审美的 , 这种痛苦通常被来自整个对象的审美愉悦所克服 。以b .包桑魁为代表 , 认为任何能向观察者显示其情感特征的感性结构都是审美的 , 而属于其消极面的都是一些完全缺乏情感基调的东西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 通常被认为丑陋的东西 , 大部分是“观察者的软弱”引起的痛苦感受 , 所以应该更恰当地称为“难美” 。他们认为任何形式都有某种情感表达 , 既然一切有情感表达的情感结构都是审美的 , 那么任何形式都会有审美价值;对于强势主体的心灵来说 , 没有没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式 。两种观点都倾向于将丑与“审美价值的否定”区分开来 。丑的本质在于客体以其形式和外观否定主体的实际效果 , 唤起主体的情感否定客体的存在 。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 , 使丑在精神产品的多层次结构中获得了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中的丑可以形成审美价值 。艺术作品具有多层次的结构 , 可分为间接层和直接层两大类 。
间接层是艺术作品再现的 , 原本存在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一种形式 。间接层丑的出现并不会使艺术品变丑 , 反而往往成为艺术美不可或缺的元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 , 现实的丑已经转化为艺术美 。直接层是艺术品呈现自身的形式 , 是通过表现手段建立起来的 。直接层的丑的出现 , 必然成为艺术丑 。比如艺术作品的创作者 , 审美理想卑微 , 审美趣味猥琐 , 或者表现技巧和手段拙劣 , 这些都形成了艺术丑 , 从而只具有消极的负面意义 。
审美中的丑 如何看待丑进入审美领域,如何看待审美和审丑

文章插图
简述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审美中的丑 如何看待丑进入审美领域,如何看待审美和审丑】在艺术表现上 , 丑可以满足人们特殊的审美需求 , 获得特殊的审美感受 。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 。第一 , 丑可以衬托美 , 从反面衬托和谐的美和崇高 。第二 , 丑的形式可以包含美的内涵 。第三 , 丑在艺术表现上可以转化为美 。第四 , 适度的丑的形式表现能产生独特的形式审美效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