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独立学者” 独立学者

独立学者(什么是“独立学者”)
萧飞
近十年来,“独立学者”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圈的一个流行身份标志,在一些会写词、会演讲的知识分子的个人简介中也经常可以找到 。其次是概念推导,层出不穷,独立电影人,独立作者,独立书店等 。,令人目不暇接 。关键词还是“独立” 。
但“独立学者”的定义恐怕没有标准答案 。不清楚国外是什么情况;然而,在中国国内的公共文化界,对这一身份的解读仍存在诸多争议 。什么思想独立,精神独立,灵魂独立,人格独立,等等,总而言之,“独立”的首要意义似乎不是独立,而是被提升了的,有高度的,有“特立独行”精神诉求的东西 。
自然,上述“崇高”的解释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我个人认为,这些解释普遍缺乏依据,容易陷入“假伟大空”的境地 。就像一个骂了现行体制的女人,写了几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书,开了几个时事专栏 。她已经完美的“独立”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在体制外蒸蒸日上了 。事实上,许多所谓的“独立学者”在现行体制下担任公职,领取公共薪金,享受便利资源,享受公共福利 。如果仅仅因为拿起筷子放下去骂妈妈就被称为“独立学者”,这是什么“独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灵魂?
有读者在微博里问我,你能给“独立学者”下什么定义?我的回答很简单 。如果你现在问我的微博是你的公用电脑在工作时间发的,那你绝对不是“独立学者” 。现在我在回复你的微博 。从电脑购买到网络使用,都是我个人买单 。我也在私底下和你交流 。在这一刻的意义上,我可能比你更“独立” 。我说这话的时候,看起来是开玩笑,不是开玩笑 。
【何谓“独立学者” 独立学者】至于“独立学者”,我真的给不出更精彩、更耀眼、更最终的定义了 。所谓独立于体制之外,其实完全没人能做到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中,人还是特定社会中的人 。但我始终认为,如果非要把一部分人定义为所谓的“独立学者”,抛开别的不说,首先要看他们的经济是否独立,这是第一位的,也是真正的独立 。
如何定义经济独立,如何将经济独立与“独立学者”身份挂钩,也可以有各种视角和衡量标准 。这里我只是把之前微博上的“笑话”稍微延伸一下,只是和那些体制内已经获得体制内身份的学者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就可以看出经济独立的分量 。比如体制内学者在办公室吹公空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你在用公用电脑,在公网上查资料,上微博,发邮件;你可以在公共图书馆拥有海量的纸质或数字文献资源,用公共墨水打印复印文章资料,在国家资金和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出版专著,无论销量和印数;你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你的费用无论差旅费、餐费、住宿费等等都可以报销 。更重要的是,不管你一天的工作是真的有成果还是只是一天的工作,各种公益和工资都是按时发放的 。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者”都是自掏腰包为上述事务买单,在各种制度中没有既定的、无风险的、固定时间的便利、福利和薪资 。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独立学者”在自己买单的时候高人一等,目中无人 。反而说明“独立学者”处境艰难,一举一动都需要成本核算 。他们被边缘化,处于“弱势”圈子,无论是在大众文化圈还是学术圈 。
我始终认为,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独立”可言 。只有这个独立,才能谈其他的独立 。我一直在想,如果当代知识分子能通过稿费、策划费、版税、文化产业等相关的“工资性收入”使自己在经济上基本独立;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无论你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样的“独立”都会具有现实的、可信的意义 。只有这样的“独立学者”,才能对“独立”二字有真正的切身感受 。回过头来看,那些上班时间去微博说几句好听的话,骂几句开心的话,或者通过公用电脑发的,只能是无所事事,装装势,与“独立”二字相去甚远 。其实独立不独立,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不是独立,是实践,不是表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