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纯电动技术|美国锂电:好牌打烂,暴露出制造业哪些缺陷?( 五 )


新能源与纯电动技术|美国锂电:好牌打烂,暴露出制造业哪些缺陷?
文章图片

A123锂电池 图源:新浪科技
本不符合市场规律 , 但美国政府助推锂电池产能大跃进 , 企业陷入循环的深渊 。锂电池企业生产、招人、扩产 , 说的是同一件事:烧钱、烧钱还是烧钱 。
明星企业A123并不是美国锂电池死亡清单的孤例 。获得5.35亿美元的政府担保贷款的Solyndra、拿到1.185亿美元政府援助的Ener 1等美国锂电池企业 , 也在差不多同一时间 , 被市场清退 。
无人生还 。
A123的最终命运是被中国企业万向收购 。2013年底 , 收购案落地 , 有美国媒体用了这样的标题“美国锂电池行业宣告死亡!”
一个时代终结 。
3、技术突破疲惫 , 政策朝令夕改希望和现实的距离 , 是一场雨 。奥巴马试图主导一场美国锂电池产业大跃进 , 终究雷声大、雨点小 。
曾经 , 美国政府手握一手技术先发的好牌——美国是最先研究锂电池原理和基础技术的国家之一 。
美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技术研发 , 但在锂电池行业中 , 却是技术突破乏力 。技术主要分为学术、产业两端 。
学术端:技术无重大突破、水论文
奥巴马当政的2008年至2017年1月期间 , 全球锂电池相关论文大幅增长 , 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 , 2016年度有1万多篇与锂电池相关的SCI论文 , 数量超过了之前十年之和 。
井喷的论文数 , 并不代表新技术百花齐放 , 相反70%美国论文集中在磷酸铁锂和纳米级锂电池两个原有技术领域 , 还迟迟没有进展 。这是学术圈的“水”论文现象 。
与之对比的是 , 此时全球锂电池的基础研究 , 没有发生重大突破 。三元锂、磷酸铁锂、钛酸锂等锂电池常用材料 , 是上个世纪末的学术成果 。
产业端:产业空心多年 , 经验积累少
日本索尼在1991年量产首款锂电池 , 到了2008年已经有了近20年生产经验 。中韩生产锂电池在2000年前后 , 在中低端市场 , 工人们在大量重复生产中积累经验 , 为转向高端制造奠下基础 。
相比 , 产业空心化多年 , 美国锂电池行业在产业端的技术积累 , 已开始成为短板 , 此后多家锂电池企业退场 , 让工人经验积累更难以为继 。
【新能源与纯电动技术|美国锂电:好牌打烂,暴露出制造业哪些缺陷?】锂电池行业 , 不只是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 , 还具有劳动力、资本密集型特点 。在劳动力和资本中起到调节作用的 , 是市场 。
清楚了这层逻辑 , 你会发现 , A123的落幕 , 暗示着美国锂电池不仅在技术上难以形成强硬的技术壁垒 , 也无法从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
中日韩能在全球锂电池竞争中胜出 , 依靠的是各自的劳动力成本、工业体系、技术人才及资本积累等优势 。
如果此时 , 美国政府能认清这一点 , 从市场角度上振奋新能源汽车产业 , 提高动力电池需求 , 或许美国锂电池还有挽回的余地 。
但美国锂电池遇上了猪队友——朝令夕改的政策 。
毕竟除了现身在市场舞台上的企业、员工、用户 , 台下幕后 , 还有另一股利益交杂的暗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