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纯电动技术|美国锂电:好牌打烂,暴露出制造业哪些缺陷?( 四 )


然而 , 单纯认为将产线搬到美国 , 就能增加就业岗位 , 缓解美国国内矛盾 , 只是奥巴马政府的一厢情愿 。
A123回流到产业空心化的美国 , 面临的是难题是:
1. 需要投建生产线 
从2008年起的4年间 , A123累计投入超过3亿美元 。轻资产模式变为重资 。
2. 招聘当地员工
美国《Technology Review》杂志曾报道 , 2010年 , 美国工人的时薪是22.3美元 , 而当时中国工人的时薪只有2美元 , 不到前者1/10 。
如果清楚了这两点 , 你不会惊讶A123为什么会生产出一款贵到离谱的锂电池产品:
A123磷酸铁锂电池成本高达每千瓦时1000到1500美元 , 而松下生产的三元锂电池 , 成本只要320-420美元 。
一般而言 , 三元锂电池中含有稀缺金属钴、镍 , 制造成本往往比磷酸铁锂高 。到了A123生产线上 , 剧本拿反了 。
在产线回流美国的那一刻 , A123无法避开高昂成本支出的命运 。这是先天缺陷 。后天 , A123可以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 。这也是美国政府愿意看到的锂电池产能大跃进 。可以佐证的是 , A123获得政府补贴时的要求 , 是以就业岗位数量和产能为导向的 。
但美国政府高估了锂电池的市场需求——美国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高 。一直到2020年 , 美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到2.2% 。
“特斯拉的受众不是普通消费者 , 而是那些车库里放着保时捷的人 。如果特斯拉能够进入大众市场 , 相当于他们把头交给用户 。”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的一位高级研究员曾公开表达对新能源汽车的悲观预判 。
市场需求不足 , 让A123难以拥有议价能力 。不断扩建产能 , 又让锂电池的价格不断下跌 。最终 , 悲剧的一幕发生了 。
2009年以来 , A123的营业收入每年以30%-40%增长 , 但业绩亏损金额也在逐年递增 。2011年 , A123净亏损9700万美元 , 到了2012年上半年 , 亏损金额达到8300万美元 , 接近前一年数值 。
电池越产越多 , 却越卖越亏 。
事实上 , 2011年A123每卖出1美元锂电池 , 就要亏损0.57美元 。当时有分析师测算 , A123只有将产能再扩大十几倍 , 才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 。
但不断烧钱 , 产品销售又无法回血 。A123走进死胡同 。直至一笔债务 , 彻底压垮了它 。
新能源与纯电动技术|美国锂电:好牌打烂,暴露出制造业哪些缺陷?
文章图片

A123的密歇根工厂 图源:wikimedia
2012年 , A123的大客户Fisker生产的一款电动汽车在检测时突发熄火故障 。最终原因是A123生产的锂电池存在技术缺陷 。A123召回了相关电池组 , 并承诺支付5500万美元赔偿金 。
新闻简讯中的短短几行字 , 却是美国锂电池行业覆灭的重要节点 。A123不仅失去了Fisker这个大客户 , 还因无力偿还债务 , 宣告破产 。电池故障 , 也拖垮了Fisker业绩 , 后者在2013年同样走上破产道路 。
那款故障电动车名为Karma(因果轮回) 。追溯A123的衰败故事 , 是一切以自身利益优先的美利坚帝国 , 倡导的锂电池逆全球化生产和与之带来的水土不服——美国本土制造业成本高、市场需求动能不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