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全球医疗巨头纷纷“倒戈”,亚洲医疗创新风口正从新加坡加速吹向中国( 二 )


这些满满的“诚意”让医疗巨头们很难拒绝 。据统计,截至2020年,已有包括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艾伯维、诺华、辉瑞、罗氏、赛诺菲、安进等在内的11间世界顶级的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在新加坡投资建设了超过25个大规模创新研究基地,研究方向包括临床科学、基因组学、生物工程、细胞生物学、医药生物学、生物成像及免疫学等前沿领域,每年转化收益超过三百亿美元 。
02 医疗创新罗盘为何开始指向中国?既然新加坡如此有“诚意”,也在近30年的时间里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为何全球医疗巨头们要开始将目光瞄准中国医疗创新市场呢?
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就是政策的大力支持 。据统计,仅在2021年,我国在医疗科研成果转化领域就出台了49条政策,其中国家政策16条,地方政策33条,其核心内容主要聚焦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科研激励”三个焦点板块 。
其次是整体创新环境的优化 。一是在创新力生产端,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校以及企业开始投身于医疗创新事业;二是在创新力产出端,实验室、孵化器以及转化中心等科研“硬件”逐渐趋于成熟并且呈多样化态势 。
三是在创新力落地端,投资机构、企业以及政府等“买方”对于早期医疗项目的热情愈发高涨 。以投资机构为例,2021年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59起早期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到25亿元,另外要特别强调的是,共有107家投资机构参与早期投资,其中不乏经纬中国、君联资本、薄荷天使基金、创新工场、元生创投、凯风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 。
然后是巨大的医疗创新市场空间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我国医药领域始终保持着超过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速增长,2014年到2018年增速为8.1%,市场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至1.5万亿元,2020年则达到1.75万亿元,已跃居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市场 。
最后是还未被充分挖掘的创新力 。近年来,得益于整体创新环境的改善,我国医疗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但在转化率上却显得“一蹶不振”,其数据不足5%,与国际领先水平相差甚远 。
一边是高专利数,一边是低转化率,两者之间堆砌的是无数个被“浪费”的医疗创新力 。如何把这些创新力从“死亡之谷”拉上来,这正是全球医疗巨头们所擅长的事情,也是他们在中国市场甚至整个亚洲市场找到新增长曲线的关键所在 。
因此,他们来了 。
03 同一条跑道,不同的“跑法”虽然大家都站在中国医疗创新这条跑道上,但这些医疗巨头们显然并不愿意“随大流”,他们在“如何将自身优势更好地与中国医疗创新市场相结合”这个问题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答案” 。
●阿斯利康:政企合作,打造“内外兼修”的创新模式
2021年10月11日,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在上海正式开业,一起“破壳”的还有上海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即上海iCampus 。
“iCampus”这种产业园区模式是由阿斯利康和当地政府共同打造,其核心是协同当地政府和阿斯利康在全球的顶尖医疗资源,因地制宜地推动当地创新企业与创新医疗技术的融合 。
这一“合作模式”在充分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潜力的同时,也能很好地帮助创新企业在技术研发、商业化推广等方面与全球企业实现“同频共振”,这对于创新成果在中国本土的孵化具有积极意义,而这些创新成果也将满足当前中国临床领域的重度需求 。
截至目前,阿斯利康“iCampus”已拓展至7城,分别是北京、无锡、成都、杭州、上海、宜兴和广州,并成功吸引包括和誉生物、迪哲医药和华熙生物等在内的超60家知名医药企业入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