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全球医疗巨头纷纷“倒戈”,亚洲医疗创新风口正从新加坡加速吹向中国( 四 )


●罗氏:吸引并发掘着眼于“firstin class”的中国本土创新企业
1994年,罗氏进入中国,成为入驻上海张江的第一家跨国企业 。2004年,罗氏研发(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主要从事药物的研究和早期开发 。2019年,罗氏投资8.63亿人民币将其升级为罗氏上海创新中心,致力于把上海打造成继巴塞尔和旧金山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战略中心 。
据悉,该创新中心将整合罗氏集团的资源与优势,为创新药物、诊断与个体化医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个性化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中心将主要聚焦于“firstin class”的中国本土创新企业 。
这其实也是充分发挥罗氏在创新药方面的优势 。罗氏上海创新中心不仅涵盖了整个创新医药产业链的各项环节,包括药物的早期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等,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效应,加速医疗创新成果落地,使药物研发能够不断满足中国患者的需求 。
截至2020年年底,罗氏上海创新中心共产出了271件发明专利申请,其中有144件已获授权 。未来,创新中心也将继续增加研发投入和科学家人数,加强免疫领域的药物研发,并建立肿瘤领域的药物研发和抗体发现研究能力,推动中国本土研发的创新药物走向世界 。
04 机遇和挑战并存,谁能率先突围?中国医疗领域的创新蓝海正在加速形成,但若想要上岸,这些跨国医疗巨擎还需要在未来克服多方面的阻力 。
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当前创新体系的不健全,创新力不足和转化率低仍是棘手问题;二是本土企业创新力的强势崛起,越来越多的本土医疗企业开始专注创新和转化,并在近年来产出了大量创新成果;三是海外巨头们的同质化竞争,这就要求他们在医疗创新中国化这条跑道上,不仅要跑出距离,也要跑出速度 。
但无论怎样变革,在现阶段的创新和转化上,这些海外巨头们都逃离不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握准当前中国医疗市场的创新体系;二是充分理解当前中国医疗市场的核心需求;三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专注本土化创新;四是积极与创新链的生态方合作,共同推动创新成果的落地 。
当一个市场变得越来越大,相应的,竞争也将比以往更加激烈 。但不管怎样,真正能脱颖而出的,永远是那些将自身优势与本土需求紧密结合并最大化产出效益的“创新者”,这不只是适用于海外巨头,本土企业同样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