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2022,估值魔法消失在科技圈

投稿|2022,估值魔法消失在科技圈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哈利波特》

文 | 创头条,作者|沉舟,编辑|六耳
几乎所有投资人都曾希望未来十年再投出一个阿里巴巴、宁德时代、比亚迪……
不过,要实现这种期待开始变得越来越难 。那个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估值的魔法时代正在渐行渐远 。
01 “要逐渐学会正视这个事实” 估值魔法消失,首先发生在新消费领域 。
2021年7月,川渝风味餐饮新连锁品牌遇见小面宣布完成一笔近亿元的战略融资,融资后企业估值达30亿元 。
然而,创头条(ID:ctoutiao)发现,在遇见小面完成该轮战略融资半年后,几乎再难看到消费领域有超过30亿元估值的项目出现 。
这在前几年的消费领域,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
过去两年,新式茶饮、拉面生意曾在一夜之间成了资本宠儿,大有曾经滴滴、美团们融资后估值狂飙之势 。
喜茶,这家新式茶饮赛道的头部玩家屡次被传赴港上市,目标估值曾一度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 。奈雪的茶即便在上市半年后,市值仍接近120亿港元 。
这种估值回落的现象不仅发生在消费圈 。即便是身处硬科技创业的白银时代,这波高科技企业的估值也依然没有被推得那么高 。
估值魔法,消失不见了!
创头条曾在《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采访‘专精特新’,发现这些问题》一文中举例提出,即便完成了E轮、身处安防领域、即将走向IPO的企业,估值仍只有5个亿 。
类似的企业并不算少 。我们采访了十几家具有高科技属性的“专精特新”企业,发现它们的估值最高也不过10亿元 。
这跟2015年前后那波被投的科技企业估值天壤之别 。
创投圈这样的“怪现状”,已屡见不鲜 。比如,前一天估值尚在5亿的科技项目,可能只因top级基金的关注瞬间达到15亿估值 。
这种现象在投资圈是家常便饭,也衍生出所谓的“抱团取暖”,被业内戏称为club deal(俱乐部协议) 。
即便是有大量资金正在涌入的半导体和智能制造领域,最终有机会达到百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也屈指可数 。
IT桔子数据显示,在涵盖人工智能、云计算、SaaS等领域的大企业服务赛道中,目前仅有人工智能类企业估值能到40亿美元以上 。除此之外,30余家独角兽公司估值均在10-30亿美元区间内 。
“要逐渐学会正视这个事实 。”一位头部机构投资者告诉创头条 。
02 梦想还没开始,就破碎了早些年,谁能料到宁德时代会成长为今天的万亿市值企业?
在深圳一家5G产业基金投资人眼里,投中宁德时代根本就是一个赌局 。
他告诉创头条:“创投圈是否存在一个估值标准?这很难回答,可能所有的答案都是错的 。”
2020年11月底,经纬中国张颖的一篇《如何“与估值做朋友”》文章刷爆全网 。张颖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多数中国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创业公司存在估值泡沫,而机构要做到的就是在泡沫中清醒,在泡沫中赚到钱 。
这是因为我们经常会对企业的估值存在偏差,以至于造成泡沫愈演愈烈 。
一般而言,对企业的估值有两种方法:相对估值法和绝对估值法 。
绝对估值法(现金流和红利折现方法)一般适用于成熟、走向战略性融资阶段的企业 。广大创业型公司由于没有稳定的利润,一般采用相对估值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