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刘嘉玲开始,燕窝行业中了激进主义的“蛊”( 三 )


相比之下,其研发费用还不到营销费用的10%,从2018年到2021年6月,燕之屋研发费用分别为1305万元、1874万元、1766万元和956万元,分别占营业收入仅为1.8%、1.97%、1.36%和1.35% 。
不过话说回来,这并非燕之屋“偏科”,而是整个行业的通病 。
以营销换销量,以销量换资本,以资本再次助长营销,燕窝为代表的滋补品正走向这样一条循环 。不仅是明星代言,《甄嬛传》等古装电视剧里,有关燕窝的“植入”也无形中打了广告 。
就像前文所述,头部品牌的燕窝多来自于印尼、马来西亚,这就决定了其产品差异性非常有限 。靠营销创新进行品牌建设,也是必经之路 。只不过于消费者而言,眼看“红包大战”转向滋补品领域,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 。这份“原罪”,最终要通过研发创新,亦或是更性感的营养故事来对冲 。
第三个压力源于增量市场的缺失 。
众所周知,燕窝消费在我国一家独大 。
《2020燕窝行业白皮书》显示,2016年-2020年,我国燕窝进口量从41.5吨升至340.4吨,5年增长7倍,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0年CAIQ溯源的进口食用燕窝为336.8吨,进口量同比增长83.8% 。
增速虽高,但问题在于“用户快不够分了” 。
燕窝原产地东南亚,当地人群因为购买力有限,难以承受价格高企的燕窝滋补品 。欧美市场因为宗教信仰问题,比较拒绝与杂食鸟类相关的食品 。所以长期以来,燕窝出海一直是块没人愿意捧的“硬骨头” 。直到2020年,燕之屋才完成了燕窝出口的“0突破” 。但是在此之后,品牌方也没有公布过海外销售数据,可见其前景并不乐观 。
计算器按烂,也就这么大市场 。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天花板问题:消费升级也好,渠道下沉也罢,燕窝最终要和其它滋补品“卷”到一起 。
怎么和资本市场把这个故事讲出点星辰大海的味道,是个问题 。
03 中了激进主义的“蛊”对滋补品市场稍有了解者会知道,滋补品牌都在朝快消化发展 。东阿阿胶做起咖啡、速溶块;海鲜鲍鱼品牌做起罐头;就连枸杞都做起了“鲜果鲜榨” 。
而燕窝的“快消化”最为激进 。
2015年创立的“小仙炖”,开创了保质期仅有15天的鲜炖燕窝品类,消费者订购后,商家会根据消费频率定期配送新鲜产品 。相比燕之屋推出的干燕窝更受市场青睐 。鲜炖燕窝主打‘新鲜’,不仅方便,口感和体验感还好,符合新消费人群的需求 。
投稿|从刘嘉玲开始,燕窝行业中了激进主义的“蛊”
文章图片

这带动了燕之屋等燕窝品牌,都做起来燕窝“订阅制” 。各种以周、月、年为单位的燕窝订阅卡,成为品牌旗舰店里的主推产品 。
从商业模型角度上看,这可谓“一石三鸟”:一是让让燕窝消费从低频变为高频,二是解决了市场空间有限的诟病,三是让产品未来有了“强者愈强”的提价逻辑 。尤其是第三点,变相让资本市场默认了“营销投入物有所值” 。毕竟在A股市场,消费品提价是一条很硬的炒作主线 。白酒、酱油稍有“涨”声,就能喜提涨停 。
于是乎,种草“燕窝要天天吃”的明星、大V突然多了起来 。小仙炖还公开宣称,吃鲜炖燕窝可以“加班熬夜不垮脸”“元气满满,面若桃花”“孕妈安心滋补” 。
这种激进主义的味道,充斥在很多社交平台 。打开小红书,各种坚持每天吃燕窝的笔记不胜枚举 。更有甚者,部分神奇功效直接让燕窝进入了“玄学”领域 。一时间燕窝大有成为下一个“每日坚果”的势头,做了那么多年低温奶订购的光明都要大呼“会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