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大厂年轻人涌向餐饮业( 三 )
做了七年产品经理,让我有意识地把餐饮店当产品来做郑州 | Bob | 多家餐饮店老板
我是2020年疫情时期入局餐饮行业 。在之前,我做过七年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2019年创业做互联网印度出海项目折戟,让我意识到挑选创业方向既要看营商环境,更要关注大行业 。 所以果断将视野转向国内,我个人认为餐饮市场包容度高,不像医疗、房地产等行业门槛高,入局时机至关重要,餐饮依旧是蓝海市场,门槛低,任何时候都具备搏出位的机会 。
剖开行业大背景来看,其实餐饮的空间是被低估的,当前消费者对餐饮的空间认知较单一,当下大众定义的餐馆仅是这家店侧重哪个品类,主打菜品有哪些,但它承载的意义绝不止于此 。
其实很多餐馆的复合属性有待挖掘,在我看来,颇具话题度的联名店、快闪店也只是浅尝辄止的测试 。我期待能够沿着这条主线探索,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餐饮行业能够给我带来兴奋感和价值感 。 恰逢疫情这个特殊节点,投入成本相对较低,我和朋友的逻辑是快速抢占市场,所以我们在具备租金洼地的购物中心开店,又收购了一部分增长见顶的“老店”,一年时间经营30多家门店 。其后我又在郑州孵化了泰式大排档,并参与了新项目肥肠煲类品牌 。
我选择的赛道具有共性,即都是相对小众品类,但具备增长潜力,我以创新方式对其重塑,效果令人喜出望外 。 拿泰餐来说,虽小众,但已经显现出发展苗头 。我们公司楼下有一条郑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开了一家泰餐店,其试营业期间引得公司的年轻女孩沸腾,这些女孩几乎每天都在兴奋地夸奖泰餐厅的装修、餐具、餐品 。
这在平均一两个月就有一家餐厅消亡的商业街是很不寻常的,我备受触动,意识到品类的边界将淡化 。
恰好朋友家的泰餐店营业额飙高,并且连续三四个月门店处于排队状态,复购平稳,坚定了我做泰餐的信心 。 品类重做是我的开店思路 。
在北京等地以传统泰餐见长之际,长沙、广东开了超级多的泰式大排档,客单价在50-60元,带有休闲快餐属性,其烟火气、年轻氛围感十足,受消费者痴迷,而且偏酸辣的味型迎合了大部分人喜好,极具成瘾性 。
受猎奇心理驱使,消费者的接受度以及消费体量远超想象 。尤其疫情持久不散,出国游受阻,消费回流,这种场景化、沉浸式体验促使大众下单 。 我的另一个项目主攻肥肠单品,它是具有广普性但消费频次低的品类,市场尚未出现头部品牌,有跑出来的可能性 。对于肥肠,很多消费者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非常爱,要么非常排斥,我一改传统肥肠重油重辣的特色,以健康、轻脂、微辣、无臭撬动消费者,同时主打偏年轻化的店面风格 。
目前,这两种类型的店运转良好,其中泰式大排档开业第一周,平均翻台率10次/天,肥肠店单店月流水近50万元 。 从事餐饮工作两年多,我愈发觉得互联网大厂人的出路是做餐饮 。当下互联网大厂人才供给过剩,导致人才需要外溢,而互联网行业,尤其是产品岗位从用户思维出发,对产品和用户常怀敬畏;注重服务和体验;做事讲究系统性、流程化、标准化等性质与餐饮行业具备高适配性 。
我是做产品出身的,产品与餐饮本质上是一样的,皆具消费属性,面对的皆为C端用户,方法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职业素养使然,我更擅长将餐饮店产品来做 。 做产品的四要素,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实际操作、快速迭代复制到餐饮店,拆解来看,涉及打造模型、设计流程、测试等,同时还考验负责人的项目管理、人员管理、统筹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 。 以用户思维主导,放到餐饮店,即是面对消费者,时刻倾听一线消费者的声音,产品思维语境中,餐品不再是唯一的产品,装修、餐具、餐品呈现样式、门店音乐、服务等都是售卖的产品,餐饮人需要细致打磨产品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