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大厂年轻人涌向餐饮业( 五 )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互联网大厂的多种做法覆盖到餐饮店上,从项目选择到选址、出餐、管理等各方面,能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全链路打通 。 像我之前做平台战略性运营,更倾向于追踪趋势做事 。放到餐饮项目选择上,我习惯看餐饮大盘,像多次获得融资的大热赛道,赛手不胜枚举,入局时机已过 。
但我们可以从一些融资案例中发现其他机会,像国民小吃拉面被资本钟爱,沙县小吃、黄焖鸡尚未有风声,触类旁通,它们是否也能迎来新机会?嗅觉敏感的餐饮人已经开始关注黄焖鸡了 。我更倾向于寻找含有爆发因子的项目,顺势而为 。 除挑选项目外,互联网经验赋能方方面面 。 首先是数据运用、分析能力 。选址决定餐饮店生死,耗时最久,为了挑选一个合适的位置,我有时需要花费一两个月时间,期间反复勘测当地的人流、外卖数据 。另外我还会借助百度的热力图、付费工具等监测包括写字楼、居民区等地区的大数据,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力水平,综合考量确定店址以及菜品售价 。
还可以通过数据收集竞品信息,依据同品类的体量、市场占比、订单销量以及产品的市场接受度等对该品类进行重新评估 。 其次是科学管理能力 。我接触过很多餐饮老板,发现确实有需要提高的地方 。就拿痛点问题-人员管理来说,餐饮店多面临人效低、流动大、招人难等难题,症结在于餐饮店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 。大厂一般都从组织架构、考核机制、人员激励机制等换环节为员工提供晋升机会,调动员工积极性 。
传统餐饮店的管理简单粗暴,每个店设置一名店长,若干店员,就这样开始运转,普通员工每月只能拿4-5千元,店铺盈利与她们的关联性不大 。 另外,系统运营能力不可小觑 。餐饮无非两种,大中型的堂食餐饮以及中小型的堂食+外卖模式 。就后者来说,如何打造店铺模型、确定店铺风格、如何上线外卖平台、如何获取平台流量、推广预算制定,如何按照7天、14天、30天的节奏经营以及匹配供应能力,都是有讲究的 。
随着全行业践行互联网+ ,餐饮人更要借助流量实现曝光、引流,现状是他们经验尚不足 。运营分两种,一种是用流量获客、填补产品短板,并借小红书、抖音等媒介突围;另一种是凝聚团队,各司其职,发挥各自效用,将基础夯实 。
餐饮行业向来不缺新故事,不断发生新老交替 。经过试错、迭代,加上科学的选址、有效的管理、标准化的产品、完善的供应链等多种因素叠加,配备互联网作战速度,一家品牌能够很快成长起来 。
部分传统餐饮的老板,做事遵循经验积累,围绕一两家店小打小闹,大厂讲究复制,当一家店实现标准化后,快速扩张,后者更擅长规模化作战 。以上玩法已经在互联网大厂被反复实践,但餐饮行业涉及较少 。 目前我已经开了十几家炸鸡店,单店每天的流水在三四千元,眼下的重点是拓店、做出规模 。 
结语:跨界面临的未必都是壁垒 。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尤其对行业不甚了解,贸然踏入一潭深水,面对的不知是汪洋还是沼泽 。但围城之内的人,思路已经固化,外面的人进来,也带来了改变的机会 。
互联网人做餐饮,带来新思考、新模式,即便不能破壁,锦上添花也未必不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