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第四范式的四道坎( 四 )
文章图片
第四范式的研发情况,来源: 锦缎
第二个原因是一旦有了独特的新需求,AI公司响应到交付的流程与传统ERP公司没有区别,都需要定制开发 。如果需求明确,那为什么一开始不找软件公司开发呢?再退一步来讲,这种需求与响应之间产生的订单,可能被第三方服务商截胡 。这就导致先知平台的功能和APP必须要不停的预判客户的需求而开发 。
第三,人才管理问题 。
先知平台可以让无代码学习经验的人凭借搭积木就能快速吃到AI应用落地的福利 。好的产品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但一旦研发完,人才如何留住呢?
算法属于学术资源,这意味着任何一个设计核心的开发人员在未来都有可能从第四范式走出来开设公司 。对竞争对手来说,代交竞业协议的罚款和预备日后可能的侵权罚款,相比亲自投入研发费用那简直就像是花五毛钱买的辣条 。一旦产品成熟落地,研发费用还没有收回,价格很可能因为内卷快速下降 。
第四范式作为模块化平台的领军人,不得不再继续拿出新功能才能与后来者拉开差距 。
第四,客户自主开发模型的知识产权问题 。
假设第四范式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中,已知宁德时代自己具备一定的数据编程能力 。那么宁德时代利用先知平台为自己量身打造的AI模型,知识产权属于谁的呢?
属于宁德时代的话,那第四范式所谓的行业标杆客户的宣传策略可能不成立 。毕竟客户用得好,跟产品厂家没太大关系 。属于第四范式的话,那宁德时代开发的全球龙头级别生产控制系统模型,是不是就要流向二、三线去了?那作为自主开发出模型的用户,自然是不会情愿的 。
现在这些问题没暴露不是因为都有妥善的解决,只是AI进入行业还是在早期阶段,未来发生的可能性需要提前预知 。
人工智能在国内的市场在今天已经临近爆发期,但按部就班并不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AI科技公司一方面对自己的亏损十分乐观,另一方面又对于自己在研发和占据科技前沿的投入十分自豪 。但这种投入真的不是被迫的吗?产品理想虽好,但与落地成熟依然相距甚远 。
第四范式成立已经四年,募资用途却只是按部就班的技术研发、加薪留人、营销推广、用投资和并购的方式打入目标行业 。看似十分正常的选择,却透露着公司被捆绑在赶驴拉车模式下的困境:不停的陷入研发营销的循环,而不能像头部AI公司一般,规划建造自己的AIDC、落地自己的AI加速芯片,来提高利润率和产品附加值 。
第四范式的AI先知平台,是好产品,但维持优势要付出太多了 。
回头看着股权结构上面众多的小股东们,第四范式的上市之路真的只是谋求发展而不是救亡图存吗?
文章图片
第四范式的股东,来源: 招股书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