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千亿动力电池回收市场,为何那么难啃?( 二 )
目前新能源的核心是电能 , 电能的来源主要方式有火电、水电、风电和核电 。尤其是核电 , 具有燃料足、能量大的特点 , 对于这样的能源获取方式 , 也曾有人提出质疑 , 当初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为了环保 , 但是中国目前主要以火电为主 , 他们认为 , 火电烧煤 , 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 。
中国目前的主要的电源结构大头是火电 , 这个是不争的事实 。但自2012年以来 , 火电的对比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等发电方式所占比重已在持续下降 。截止至2021年底 , 我国的风电、光伏发电占社会用电的11%左右 , 后续将逐年提升 , 预计2025年将达到16.5% , 这也意味着由发电带来的废气污染是在可控范围的 。
从环境上来看 , 传统燃油汽车释放的碳氧化合物 , 氮氧化合物和其他有害颗粒 , 是造成雾霾 , 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因之一 。这些污染物带来的温室效应 , 会破坏臭氧层 , 造车酸雨、黑雨等现象的出现 , 这会严重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 , 影响身心健康 。新能源动力便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 而且汽车作为一个分散式的交通工具 , 在尾气处理上诸多限制 , 而大型的发电厂采用的是集中处理后 , 输送电能到各个储能终端的方案 , 无论是技术还是效率都要优于汽车分散式的尾气处理 。可见 , 升级和重新布局新能源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刚需之一 。
除了出于能源可持续和对于环境保护的考虑 , 发展电动汽车更是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 。汽车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支柱型产业 , 但在燃油车上 , 我们的技术已经很难在超越发达国家了 。就拿汽车的发动机 , 发动机、变速器、ECU这些核心部件来说 , 民族品牌面对的是无法跨过的技术壁垒 。
新能源汽车则不同 , 其作为新生事物 , 在发展初期 , 国内的自主品牌和丰田、大众百年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 , 技术的鸿沟尚未形成 , 一切标准也在商榷制定中 , 未来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发展空间 。
自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后 , 新能源造车新生代企业不断涌现 , 各个地方政府也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当地车企建立新能源汽车基地 。据信部对外发布的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情况显示 , 中国新能源汽车继续领跑全球 , 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为352.1万辆 , 同比增长1.6倍 , 连续七年蝉联全球第一 。
这喜人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背后 , 新的问题却随之浮出水面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一环 , 退役的动力电池的回收却困难重重 。面对2025年将达到137.4GWh的退役动力电池 , 如果不能有效环保地回收这些退役电池 , 新能源汽车的“清洁”、“环保”无疑是一个伪命题 。
汽车电池退役≠报废“谁生产 , 谁回收” , 动力电池的回收责任主体本应是车企 , 但目前多处于新能源车一但交付 , 电池所有权便转接到消费者手里 , 对于动力电池回收问题消费者的意识并不明确 , 这就增加了建立“回收渠道”的难度 。
目前 , 业内就新能源的动力电池的处置基本达成两个方向 , 一是梯次利用 , 二是再生利用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