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黄仁勋终究难成乔布斯( 二 )


少时的黄仁勋曾是一名问题学生 。
1964年 , 黄仁勋出生于中国台湾 , 父亲是一名工程师 , 母亲是一位教师 。10岁的时候 , 他和哥哥就被送到了美国华盛顿州的舅舅家 。但舅舅家里也比较困难 , 于是他们最终被安排就读于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
据黄仁勋后来回忆 , 这所学校更像是问题少年集中营:每个孩子都有刀 , 而同学更是全身刺青 。在这里 , 黄仁勋每天放学都要打扫男厕所 , 而他的哥哥则在烟草农场上工作 。他也做了许多淘气的事儿 , 比如爬墙上树、偷吃东西甚至是抽烟 。
两年后 , 黄仁勋的父母来到美国 , 他也进入到了正规学校读书 。对于之前的求学岁月 , 黄仁勋曾笑着说 , “这一年半时间让我学会忍耐” 。
后来 , 不良少年用知识改变命运 。黄仁勋顺利考上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获双电子工程学士学位 , 并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双电子工程硕士学位 。
毕业之后 , 黄仁勋曾短暂就职于AMD , 1985年又在一家芯片公司LSI Logic供职八年 , 从工程部员工做到了销售部的总经理 。
1993年 , 30岁的黄仁勋和另外两位小伙伴共同创立了英伟达 。据黄仁勋回忆 , 那时候他还没有电脑 , 只有一个父亲送给他的可能在唐人街买来的算盘 , 办公室桌子上还有一个打不通的电话 , 他的兜里也只有200美元 , 但是当时市场上却林立着250个竞争对手 , 其中很多还都是大公司 , 例如IBM、惠普、索尼、思科等等 。
 
1995年 , 英伟达推出了第一个产品NV1图形处理器 , 但是这个3D图像并没有流行起来 。黄仁勋重新制定了英伟达的战略 , 主攻以台式机为基础的3D图形领域 。
在当时的半导体产业中 , 技术的发展速度遵循着摩尔定律:每过18-24个月 , 集成电路芯片上的电路数目都会翻倍增长 。这是由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的 , 那时 , 他还没有创立英特尔 。而这个计算机行业中的重要定律 , 统治了芯片行业五十年 , 在2016年走向衰落 。学术刊物《自然》杂志当时写道 , 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 , 不再以摩尔定律为目标 。
而黄仁勋相信英伟达可以通过打破摩尔定律来建立自身的优势 。于是在1999年 , 黄仁勋提出了后来与摩尔定律并称的显卡芯片领域“黄氏定律” , 即显示芯片每6个月性能提升一倍 。比摩尔定律快上3倍的产品更新速度 , 使得英伟达得以建立起行业主流的地位 。
1999年8月 , 黄仁勋首次提出GPU(图形处理器)概念 , 带领英伟达推出了全球第一款以GeForce命名的显示核心 。自此 , GPU成为计算机中独立于CPU的另一个重要计算单元 。
在黄仁勋看来 , 英伟达不仅是一家芯片公司 , 而且还是专注于世界上最复杂的、最困难的视觉计算问题的公司 , 生产芯片不是最终目的 , 为什么要生产芯片才是 。就像当初他能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黄氏定律”一样 。
在一次清华大学的演讲中 , 黄仁勋表示 , “我们和其他竞争对手最大的区别 , 在于我们会看到一两年以后更大的图片 , 我们比他们想的更远 , 解决这些世界上出现的计算方面最大的困难 。”

推荐阅读